首页 百科知识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助力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助力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树立科学的增长观,必须按照党中央“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求,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7.5%~8%较好,在追求GDP增长时,要考虑我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助力

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屈晓娟 石宝丽 史来平

(西安工业学院 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措施,即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以保持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科学增长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发展观是人们对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概括地说,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也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发展观。科学的发展观的思想深刻,内容丰富。50多年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建立了一个独立的和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成就是巨大的。但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上,也有过一些经验和教训。科学发展观,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符合规律和实际的发展观以及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003年,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GDP增长9.1%,财政收入超过2万亿元,增长20%以上。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经验和教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某些产业重复性投资,低水平扩张

这些盲目投资,打破了国民经济的结构平衡,超出了资源的支持能力,并且可能引发新的生产过剩。

因此,我国的发展速度看起来很高,但主要靠投资增加来拉动。如果没有最终消费需求与之接轨,短期内的高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加剧供大于求的矛盾。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下半年600种主要商品的供求情况: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1.2%,供大于求的占78.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2.信贷资金占投资资金的比例偏高

投资的高速增长是靠银行资金支持的,房地产、汽车两大产业,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都是由信贷资金支持的。历史经验表明,短期内贷款的过快增长往往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在我国渐进改革的过程中,金融系统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的呆、坏账,目前如果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可能产生新一轮不良贷款的大量增加,甚至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3.行政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活动仍然相当广泛地存在

当前的投资热点有些属于市场需求带动的,有些则是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来推动的。目前全国各类开发区几千个,违规大量圈地,但是大部分闲置、没有效益。

因此,各地竞相上马热门基础工程,造成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同化,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加剧了结构失衡。加之各种形式的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措施不断出台,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脱节,社会发展严重滞后

(1)失业问题十分严重。目前城市失业率登记为4.3%,实际为9%,城镇失业率35岁以下占70%。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就业压力都将是我国面临的突出矛盾,除了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员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乃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都存在严重问题。

(2)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我国的城乡差距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其中从1999~2000年期间,生活消费支出差距从2.91倍扩大到2.99倍,人均衣着支出从3.76倍扩大到5.22倍,医疗保健支出从1.35倍扩大到3.63倍。虽然城乡收入差距很大,但是农民人均税费水平却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中国城乡差距大大高于亚洲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3)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中国的地区差距仅低于南斯拉夫,超过了其他所有国家,而且与世界各国历史记录相比,中国目前的地区差距仍然位居前列。

5.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不相适应(www.xing528.com)

我国长期以来所遵循的发展观是增长的发展观,以亚当·斯密为创始人,其内涵局限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其结果就可能忽略掉经济发展的其他内容。激励人们为了增加物质财富而损害其他效用。例如环境的破坏和自由的丧失,从而导致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我国正是以这种高速低效的增长模式,以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高速增长。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综合平衡

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个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建立科学的增长观和效率

树立科学的增长观,必然涉及GDP问题。GDP相对于我们在计划经济时期采用的工农业总产值指标要科学得多,但也存在一系列缺陷,例如,它是一个经济指标,不能科学地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它只反映经济活动带来的增量变化,而不反映经济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而新发展观由狭义的GDP扩展到广义的HDI(人类发展指数),体现了向人本主义回归价值观转变。

树立科学的增长观,必须按照党中央“求真务实”的精神要求,更加注重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7.5%~8%较好,在追求GDP增长时,要考虑我们的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成本。

2.拉动消费需求,以消费需求的增长带动国民经济增长

改变目前内需扩大过分依赖投资增长的现状,当务之急是拉动消费需求,没有消费需求的增长,经济难以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所以应当鼓励居民扩大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扩大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3.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

(1)以人为本,解决就业问题,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实施力度,把经济增长与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结合起来。例如,鼓励第三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的发展等。进一步深化劳动管理、户籍管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把增加就业岗位目标作为评价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等。

(2)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建国以来,城乡之间一直未能建立均衡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基于此,应当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例如,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等。

(3)统筹区域发展,解决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另一方面,也要有利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4.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服务和环境建设

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要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认真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对具体项目和事务的审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中长期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平衡和监测评估上面,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关系一些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标

改变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促进集约化的经营,改变粗犷性的经营方式。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类的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 人民出版社 2002

2.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3.中国贫富差距的心态影响和治理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