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拓宽高校发展途径
刘江南
(西安工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本文通过对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分析,提出整合高等教育资源,推进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开发区的结合,逐步形成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拓宽高校发展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 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 发展途径
一、陕西高等教育的现状
(一)陕西高等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高校数量与布局、学科分布、办学层次、培养规模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陕西是高等教育大省,如何充分整合我省高等教育资源,办好面向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具体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分析和了解我省教育资源的现状。
1.普通高校总量与布局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总体数量与布局的变化,我省高校在全国高校总体布局中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我省高校总量为58所,位居全国第13位,省属和省教育部门所属院校总量为52所,居全国第16位。在陕中央部委所属高校为6所,与四川省并列第5位。
(2)本科层次的院校总量为30所,位居全国第6位。
(3)专科层次的院校总量为28所,位居全国第17位。
从总量来看,我们落后于东部地区及中部部分省市,但从本科层次院校和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总量来看,我们位居第五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江苏和湖北。专科层次院校总量我省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全国第17位。
2.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分析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也不平衡。从在校本、专科生占在校生人数来看,2001年,陕西在校生所占比例为4.36%,而同期江苏省为8.14%,山东省为6.25%,我省仅相当于江苏省1/2左右,甚至低于河北省的4.87%。在每千人拥有大专学生数中,陕西省为6~9人,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的15~25人,与江苏、吉林、辽宁处于同一水平。
3.高层次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在2003年全国第九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批中,我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3个、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个。使我省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21个,博士点78个、硕士点165个。其中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数居全国第一,博士点通过率高出全国通过率的20%,位居全国第一,并填补了我省哲学、法学和教育学3学科博士授予权的空白。可以说,我省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依据硕士点数量,我省在全国排第四位。但是我们也看到,从硕士点的绝对数量上,湖北省与我省比较接近,东部的江苏省已经超过我省,发展势头迅猛。
4.重点学科总量与分布分析
重点学科建设情况,是体现一个地区高校发展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和高校教育质量和教育综合实力的标志。我省共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居北京、上海、江苏之后的第4位。但重点学科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学科门类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理工类学科明显强于人文社科类学科,在我省的65个国家重点学科中,只有一个人文社科类学科,其余64个为理工农医类。
(2)布局不尽合理。我省重点学科主要分布于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和军队所属院校。其中6所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拥有重点学科42个,3所军队所属院校拥有重点学科16个,共计58个。而52所省属和省教育部门所属院校只有7个重点学科。
以上对高校总量、高等教育规模、高层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状况的分析表明:
(1)我省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居于中等偏上水平。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保持着传统优势,本科及以上层次院校总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2)我省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办学规模在全国处于前列,但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发展不足。主要是由于我省地处西部地区,吸纳专科层次学生就业的中小企业发展滞后,从客观上制约了我省专科院校的发展。
(3)我省学科建设在总体保持优势的前提下,学科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科发展明显偏弱。这一方面与全国的人文大环境有关。但更多的是没有将人文社科学科的发展置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尚未形成一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于社会的机制与通道。特别是我省省属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探索与西部大开发的现实环境、与陕西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陕西的旅游产业等相结合的诸环节上没有形成一条有效的机制与通道。
(4)我省的省属院校在服务于陕西区域经济发展上,其学科特色不够明显。特别是与我省经济发展战略中“六大特色产业”相联系,对其具有支持作用的学科还没有明显形成。
(5)我省推动学科建设,指导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政府调控机制还应该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这种机制,使我省各高校的学科建设与我省人文社会实际,技术市场实际,科技攻关实际、产业发展实际充分结合,推动省属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陕西高等教育的潜在竞争力
高等教育的潜在竞争力,其核心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潜力和其科技创新能力。
依据高校人力资源、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经费投入、成果应用、论文水平与质量、获奖及效益情况,我们对高校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进行分析,我省高校区域竞争力总积分位于全国第7位,上海的科技创新竞争力高过我省。按均分排名我们位于第12位,如果除去宁夏仅有4所高校参评,均值较高,我们位居第11位。总体的评价是我省高校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居于中等水平,位于我省前列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份。这主要是因为我省人力资源、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投入等指标上存在差距。
高校潜在竞争力的分析表明:
(1)我省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居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分布不均衡。我省参评院校28所,总积分排名第7位,而平均分排在第12位,说明我省各高校竞争力整体是较高的,但是各高校的水平又存在巨大差距。在我省高校科技竞争力排名中,6所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均进入前10名的行列,而省属22所高校中只有4所进入前10名。
(2)高等教育的潜在竞争力受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非常明显。经济发达地区在区域竞争力的综合评价、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能力、高校区域科技竞争力都占有显著优势,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人均GDP、普通高校生均经费指数较高,高校办学条件、经济支撑能力都处在较高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去研究和分析高等教育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并通过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陕西经济发展战略与科技实力
1.陕西经济布局状况
根据我省制定的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我省经济区域分布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整体布局分为四大基地、六大特色产业、八个工业支柱产业,这集中反映了陕西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规格以及科研方向,也反映了我省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智力与技术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陕西经济的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发展科技。
2.陕西科技资源状况
我省是科技大省,有科研院所1076个。县以上独立科研机构297所,高校科研机构326所,在陕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417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国家工程中心1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6个。其中省属研究机构39所,中央部委25所,中国科学院所属3所。涉及农林,制造,地质,仓储等11个行业。
综合分析表明,我省科研实力雄厚,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大省;但主要力量集中在中央在陕科研院所中;隶属关系复杂,按行业划分与地方经济结合不紧密。
二、整合教育与科技资源,充分实现“两个结合”
郭永平同志在《积极推进“两个结合”,促进陕西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中指出:对于我省地处内陆、经济又相对欠发达的省份来说,科技和教育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陕西现有的科技潜能尚未充分发挥,形成了目前突出的“三多三少”现象,即科技力量多,但力量分散形成合力少;科研成果多,但就地转化形成规模产业少;高校、科研院所多,但与企业结合少。如果能打破部门分割,积极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开发区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即“两个结合”),推进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极大的促进我省的全面发展。(www.xing528.com)
(一)实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发区的结合是陕西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孵化器。科研院所是科学技术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它们的技术开发,技术研究,技术成果有赖于企业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去转化。而高校主要承担基础科学研究、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它拥有大量的具备科学技术研究、科技开发与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而陕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上都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实现三者的有效结合,将为陕西腾飞焕发出巨大推动力。
(二)拓宽思路,实现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陕西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支持,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学科特色,人文精神的塑造需要根植于区域经济与文化之中。而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又需要高等教育来支持,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智力与技术支持。只有将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置于陕西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之中。陕西的高等教育才会发展壮大。
1.树立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自觉服务于陕西经济发展
陕西高校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特别是省属高校,就必须自觉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建设。围绕陕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选择突破口,塑造自身特色与寻求自身发展。在投入陕西地方经济建设中求课题、求发展、求特色。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中锻炼队伍,在陕西地方文化中塑造自己的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只有服务于陕西地方经济建设,陕西省属高校才能求得自身的发展。
2.拓宽思路,寻求结合途径
我省高校怎样与陕西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结合的途径是什么?始终是难以解决好的问题。由于我省高校分布广,但多集中于关中地区,又多集中于理工农医类。在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的问题上,首先要立足于自己所在的区域,立足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重点,如关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绿色果业基地、陕北的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的药材加工生产基地。同时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和研究特长推动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其次,要建立“联合舰队”。围绕陕西经济发展的科技难题和重大课题将不同层次的院校,不同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院校,不同研究专长的院校通过有效途径联合起来,分工协作,协同科技攻关,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第三,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高校要到企业,到经济开发区去,到它们的研究机构去,寻求研究课题。“请进来”,就是定期请企业(开发区)主管到学校来,就科技合作,教育合作及企业目前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在研讨中寻商机。
3.建立合作机制,推动校企结合
为了推动高校与市场,高校与研究院所的结合,可以建立一种沟通机制,首先,由政府定期征集并发布企业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急于解决的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课题,实行社会招标,鼓励高校联合申报,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其次,可以建立一种高校与企业家论坛,定期进行技术与管理理论交流,推动校企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三,支持并鼓励企业与高校相互参与。企业可以聘请高校教师参与企业管理与经营,高校积极吸纳企业设立各种奖学金,助学基金,研究基金,推动校企间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发展。
(三)打破行业分割,推动研究院所与高校的结合
我省共有科研院所1076个,高校58所,它们分属于不同的领导部门,具有不同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特色,更有不同的研究优势。如果能打破这些研究机构与我省高校的行业分割,将会极大推动我省高校的发展和我省产业经济的发展。
1.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的可能性
陕西所属高校大多数过去都是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与中央各部委在陕研究机构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它们在优势学科和研究领域具有相似处。许多院校的名牌专业,重点学科与研究所的重点研究室,研究优势是相似或相近的,互为补充,这为相互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的必要性
通过研究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可以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可以造就一批优势的学科群,形成国家重点学科、共同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制造中心;共同申报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共同参与研究生、本专科生的人才培养;科研院所还可以与高校、企业、开发区等开展联合办学,为博士、硕士、本专科学生提供研究和实习基地。
3.研究院所与高校合作途径与机制
研究院所与高校的合作,可以是松散的单一领域的合作,如,共同成立项目组、科研攻关组、共同建立实习实验中心等;也可以是松散联盟,借助于院所与高校间的合同关系,形成联合办学,人力资源共享、联合申报博士、硕士授予权,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共同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还可以是共同投资产生新的合作公司、合作工厂、联合开发集团等。通过各种形式推动研究院所与高校的联合与合作。
(四)政府在实现“两个结合”中的地位与作用
实现“两个结合”,政府应利用其独特的地位,发挥其引导、协调、促进、监督的作用。政府应利用自身的管理地位,独特的地缘优势,广泛的信息渠道,积极组织、促成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结合。特别是重点支持与扶持省属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结合。
政府在推动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结合时,还应注意把握和推动中央部委所属院校与省属高校的结合。因为中央部委所属院校普遍在重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都处于我省高校的领先水平。政府可以通过“一帮一”、“大带小”等形式促成中央部委高校与省属高校的结合。这样才能摆脱目前省属高校重点学科建设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足,教育竞争能力不强的状态。
实现“两个结合”,推动“两个结合”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需要,更是我省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发展的重大机遇,实现了“两个结合”,有助于我省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1.郭永平 积极推进“两个结合”,促进陕西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
2.张振助 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研究——中国的实证分析及策略选择中国教育科研网
3.刘 尧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教育资源开发 中国高等教育
4.胡咏梅,薛海平 我国教育竞争力的区域划分 教育与经济 2003.1
5.王根顺,李 静 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思考 中国教育科研网
6.PhilipG.Altbach著,蒋凯译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现代大学教育2001.1
7.于德弘理顺关系,积极稳妥地发展高等教育 中国高等教育2001.15、16
8.张 婕 王保华 关注地级城市高教发展——对全国73所高校校长的问卷调查报告 中国教育报,2004年5月21日
9.教育部 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10.教育部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
11.王鸣琦 我省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 陕西日报,2004年2月9日
12.沈百福 简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地区差异 教育与现代化
13.鲍道苏 教育专家谈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5日
14.教育部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5.东方网 江苏重点学科建设居全国第三 2002年3月22日
16.邱均平 中国高校科研竞争力评价的意义和做法 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8日
17.朱丽亚 山东首家院校全面合作启动 中国青年报,2004年7月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