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宫廷内急之谜揭秘

中国宫廷内急之谜揭秘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皇宫内生活着皇帝及其后妃、宫女、太监共好几千口人,每天是怎样解决内急的?从一些书籍记载的慈禧太后出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明清时代皇宫里的人们是怎样解决“出口”问题的。妃嫔们解决内急就不像慈禧太后这般讲究和麻烦了,不过也有侍女伺候,并且由太监负责将她们排泄后的便器抬走。北京故宫内没有厕所,清朝入京之前的另一处故宫——沈陽故宫除了便盆、恭桶等之外,迄今也没有发现厕所。

中国宫廷内急之谜揭秘

人们在参观北京故宫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故宫里除了现代人另建的供参观者使用的厕所外,原来竟没有一处厕所。皇宫内生活着皇帝及其后妃、宫女、太监共好几千口人,每天是怎样解决内急的? 秦汉时期,厕所往往和猪圈盖在一起。大概到了汉朝以后,皇宫里才开始使用我们所熟悉的马桶清朝皇宫里不建厕所,大内宫中从皇帝到宫女太监,都使用便器来解决方便问题。因此,北京故宫里也就看不到厕所了。

清朝皇宫里使用的便器包括便盆、恭桶等。装满炭灰的便盆是为大解准备的,上面有盖,解完后用炭灰盖住,用盖盖好倒进粪车。小解则不用炭灰,直接倒进恭桶里,随时处理。皇帝、妃嫔们使用的便器叫作“官房”,有专门的太监负责保管,平时不放在寝宫中,而是另外放在专门放便器的房间,需要时则传“官房”。皇帝皇后外出时也不离左右,随身携带。其余下等人的便器都叫做“便盆”。

皇帝、妃嫔们使用的官房十分考究,有长方形和椭圆形两种形式,用木、锡或瓷制成。木质的官房为长方形,周边安有木框,框上开有一椭圆形的口,周围衬着软垫,口上有盖,便盆像抽屉一样可以抽拉,一般木质便盆都装有锡质内屉,以防止渗漏。锡质的官房一般为椭圆形,盆上有木盖,盖的正中有钮,便于拿启。这种便盆要与便凳配合使用,便凳较矮,前端开有椭圆形口,圆口对准放在下面的便盆。便凳还有靠背,包有软衬,类似现在的简易沙发一样,坐在上面的舒适感觉,并不比马桶差,只是不能冲水。

从一些书籍记载的慈禧太后出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明清时代皇宫里的人们是怎样解决“出口”问题的。每逢慈禧太后要传官房,几个宫女立刻便分头去准备:一个去叫负责保管官房的太监,一个去拿铺垫,一个去拿手纸。太监要用绣云龙黄布套裹着官房,顶在头上送到太后的寝宫门外,请过安之后,打开黄布套,取出官房,由宫女捧着送进设在卧室床右侧的净房里,先把油布铺在净房地上,然后将官房放在油布上,再把手纸放进壁虎嘴里。慈禧太后的官房是用檀香木做成的,外表雕成一只大壁虎,因此又称为“虎子”、“伏虎”。壁虎的四条腿就是官房的四只脚,壁虎的鼓肚是官房的盆屉,尾巴是后把手,下颌是前把手,嘴微微张开,手纸就放在其中。在壁虎的脊背正中有一个盖子,打开盖子就可以坐在上面出恭了。官房里撒有松香木粉末,用来去除臭味。太后完事后,再由宫女捧出去交给太监,太监用黄布套包好,依旧举在头上顶出去,将脏物清除掉,擦洗干净,再撒进新的干松香木粉末,以备下一次使用。(www.xing528.com)

妃嫔们解决内急就不像慈禧太后这般讲究和麻烦了,不过也有侍女伺候,并且由太监负责将她们排泄后的便器抬走。而普通的宫女、太监们也各自有解决内急的净房,一般设在各个宫院配房后的小屋内,里边恭桶、便盆、茅凳、灰槽等一应俱全,使用后,要把污物处理好,将便盆擦洗干净,放在茅凳下,以供后来的人使用。

北京故宫内没有厕所,清朝入京之前的另一处故宫——沈陽故宫除了便盆、恭桶等之外,迄今也没有发现厕所。不过,这并不说明那时的帝王和妃嫔们就没有使用过厕所。前些时候,考古人员在沈陽市北郊的清昭陵(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内清理出一处较为完整的清朝净房遗址。遗址四周是一片草地,虽然已经片瓦不存,但基石仍完整可见。净房的三面用石条围成,另一面则是腐烂的木头,刚好围成一个长宽各五米多的正方形,正方形的四角镇以圆石。可以推测,这间净房是座封闭的亭式建筑,三面为墙,另一面则是木制的门,四角的圆石则是柱础,当年亭子四面应立有圆柱。在净房中间的地面上,有一条长二米、宽一米左右的大石面,石面上有一个长约一米、宽不足五十厘米,呈花生状的石坑,这就是厕坑。石坑的底部还有一条石槽,表面光滑平整,呈斜坡状,一直通向很深的下方。在石槽的南壁测出有空穴,但并不通往陵寝的外面,显然,“化粪池”就在净房南侧的草地下面。

根据考古专家的分析,这处净房为清朝皇帝谒陵时的“御厕”。由于目前发现的古代厕所遗址极少,因此这处净房遗址就成为非常具有考古价值的历史遗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