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是蓬松、疏松、放松、松开。净:是纯粹、无有。松净:则是纯粹地放松开来,松得干干净净,全无用力之处。就人体来说:也可以说是“舒松”。“舒松”与收紧、紧缩相反,与有力、用劲、僵硬、顶抗相反。而又不是懈怠、疲软、瘪陷、萎缩。我们所说的“舒松”就如同扎根在泥土之中,与大地融为一体,傲然而立的参天青松,又好像是一个适量地充满气体的气球放在地上一样。所谓的“松净”就是周身通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平平、静静、舒舒、展展、安安、详详、自自、然然地矗立于地面之上。
以上所解释的“松”,是杨禹廷宗师太极拳拳式、理法所要求“松”的程度。这正是各流派太极拳对“松”的理解、要求不同,而存在着某些差异了。严格地说每一个人都存在与其他人的差异之处,不然也就没有“个性”的不同和“共性”的相同了,这是自然的规律。
“松”对躯体部分的姿势要求已在前边讲过,不再重复,这里只说几句对内在的要求。在练太极拳之前要做到: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气息出入宜缓、细、深、长。在练拳的过程中要头脑安静,排除杂念,一心想着练拳和用意,按照规矩、路线徐徐而动,精神不要紧张。要注意“胸空腹实、膈肌下沉”,使内脏器官各安其所,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在练拳结束后能达到: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兴趣盎然、回味无穷。
为什么要松,怎样放松,松的程度?都是练太极拳者要理解、注意、力行的问题。
1.为什么要松 人在生活之中的劳动、操作、体育运动、武术锻炼等,凡是躯体的活动总需要用力,而太极拳却是要求放松,道理安在?我们说,人在上述的行动中是为了改变或移动自身以及外物的位置、形状,必须用力才能实现。殊不知在用力的同时,也产生同量的反作用力。力的形成是依靠躯体的伸缩,产生一种能量(力),通过支撑的部位(主要是腿、脚),施加在承载物之上(不同形式的地球表面)。同时,地球即产生反作用力,通过脚、腿、腰、背、胸、肩、肘达于手(或其他用力的部位)。此力必须大于外物的阻力(重力),才能实现预想。比如举重、推铅球或群体的拔河都是力量型的运动项目。如果站在沙坑当中,其成绩则显著不佳。假若是站在一叶小舟之上,就不堪设想了。这就是反作用力的差别。另外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接触之时(大力胜小力的瞬间),有一短时间的平衡,大力减去小力后才起作用。如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悬差很大之时,而作用者的位置没有相应的变化,就有可能发生失重现象。人在失重或将要倾倒之时,本能的要往反方向(不同方向)挣扎,以求维持自身的平衡。太极拳就是在这种现象中下功夫,用自己身体的平衡去战胜对方身体的不平衡。
注:人体所发生(形成)的作用力,基本上是属于第二种杠杆原理(重点,用力的对象。力点,用力的量。支点,支架,支撑的部位)用力的部位在支点重点中间,所以力点要大于重点(图4-1)。
图4-1 杠杆原理
解说如下:人体作用力的支点是脚下与地球接触的部位。力点则是身躯。重点就是施力的部位。
正因为如此,它是费力省时型的或是细致巧妙型的。所以,重物所受到外来的作用力要比其自身重量大若干倍之后才能改变。因此,施力者必须付出比重物实际重量大若干倍的力才能达到目的。而一切作用力的来源都是作用力加诸在地球之上,地球再反给一个同量的反作用力而形成实施的力。而这种反作用力正是促使施力者自身失衡的决定因素。
在《太极拳论》中说得很好“大力赢小力,手快胜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所为也”。练太极拳的人,就要练到“立如枰准,活似车轮”的程度,以应付对方的来力。只有放松开自己的身体不与对方的来力去争抗,达到灵敏圆活地变转,以求“随曲就伸”,“引进落空合即出”。
2.怎样放松 首先应从思想意识上放松,头脑安静,心平气和。要求中枢神经系统、膈肌、内脏和各功能器官都随着全身同时放松。同时以意念为主导,让身躯各部位做到正确的姿势要求。再用缓慢、均匀、轻灵的动作完成运动要求,进入下一个定式。为做好定式的姿势要求,不妨多站、做些时间,加强对定式姿势的记忆和体会。初学时必须有教师的讲解、指导和纠正。头部要虚领顶劲、躯干要中正安舒、上肢在舒伸时要“虽直犹曲”,在松缩时要“曲中求直”,关键在于肩、肘、腕等关节张开放松。还要注意两手的“虚”“实”。下肢的“实腿”要承载全部体重,“虚腿”轻松的伸出或松垂,按要求的步型把脚渐渐虚着地。即便是“实腿”和维系姿态的必要部分作适当地吻合之外,其他的关节、肌肉,凡能够或应当舒松的部分必须自然松开。
太极拳的松,除了要做到身体内外的若干要求之外,更重要的还需练“动态的松”,就必须讲究进退的尺寸和转动的角度,以求“动之得法”。
有些学拳者反映说:“在静式时(静止不动)还比较容易做到放松,可是一运动起来,就不容易做了”。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把握住太极拳的特殊规律。不论什么运动都有一定的运动方法、运动规律,这就叫“动之得法”。也就是说其动作要符合运动的原理,要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和器官功能。如这样地运动才能对人体健康有益和提高技巧。
太极拳也是一样,因此就需要反复地练习、细致地体验,在锻炼中摸索出规律来。以使身体获得更多的益处,掌握更高的技巧。人走路有它的规律,也必须要顺乎生理机制,这样走起路来才平稳,不感觉难受。反之,若故意扭着走,或迈步过大过小,都会感到十分勉强和不舒服。太极拳严格要求“规矩”、讲究“尺寸、角度”的原因,主要也是使它的运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这样练拳时才能感觉轻松舒适。因此练拳时,仅在静止时能做到“松”还不够,还必须在运动时也能做到“松”才行。比如:两臂下垂时还能够放松,但稍微一动或一起手就感觉僵硬了,这除了由于动作生疏而紧张、迟呆之外,其中还有尺寸、角度和运动路线的问题,臂膀是否伸得过长了?还是不足了?手经过的地方是否合适?“过”和“不及”都会造成用力。过去讲的“凸凹,断续,缺陷”三大病,实质上都包含有运动路线和尺寸问题。练拳时每一动作都有它的起点和止点,也有它的从起点到止点的运动路线(过程),这条路线按人体说不过长也不过短,沿着它恰好是在肢体舒松的情况下去运动的。顺着它的角度可以进行最适宜的转换,上体的活动才能达到最大的限度,并能保持重心垂直于支撑面积内的最佳地位。所以在教拳时要老师给学生纠正姿势和动作,又叫做“摆架子”,也就是纠正其在运动路线中的错误,纠正其肢体造型上的毛病。必须从“规矩”入手。根据前人寻找出的经验和方法,去进行锻炼,这对初学拳的人便是非常重要的事。(www.xing528.com)
要练到松,还要有一阶段锻炼、摸索和掌握的过程,不是懂了就可以做到的,必须通过实践,反复练习,才可能学会放松的方法和规律。初学太极拳的人,暂时放松不了,不太要紧,只要能认真地、正确地练习,渐渐地就会学好、能做到。也就是因过去用力的习惯,改变为放松的习惯。
3.松的程度 松就要松到最大的限度,松到家,也就是“松净”。前面解释“松净”的时候是用了些形象的比喻,也许有人一时还体会不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再举一个例子试试。请您将一个很轻的圆球在平整的地面上滚动,滚时不让它蹦起来。因为球体没有向下超过本身重量的作用力,所以此球只是滚动。只有在球受到向下的力作用后,才能离开地面蹦跳起来。如果有阻力的作用,球就停止在地上而不动或被弹回。这个例子是形容练拳时只用最小的力,把肢体按要求的规矩活动起来即可。而不产生丝毫超重的作用力加在地面,所以地球也不产生超大的反作用力,让身体离开它。当然,这只能是理想境界,但是要在主观上往此境界去追求时,就应该使任何动作都要让身躯的各部位用最小的不超重作用力加诸地面上,这样做只有放松了全身的肌肉,大小肌群、肌束、体肤和大小关节、骨骼、韧带才能达到的结果,比如手上产生了力,要通过腕、肘、肩、背、腰、膝、胯、膝、踝等关节的放松,让上边产生的力不能到达脚下。“此之谓松净是也”。也就是《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的:“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太极拳的用法就是让自己的身体始终保持随遇平衡,重心稳固能做到“得机得势”,以此来应付对方的动作变化。不让自己的身体或通过自身的一切外来之力,产生对地球施加作用力。也就是不能产生反作用力,而被对方掌握,出现失重的现象。如果,对方在用力,必定产生地球的反作用力而使其重心发生变动,在对方与我接触之时,由于我尽量放松减少给地球的作用力。同时,必增大了对方的地球反作用力,而使其失重。这就是“人刚我柔谓之走”,由人不由我的“化拿”。在对方将要失重、已失重或失重后发生的本能性地校正之时,我及时、敏捷地顺其倾斜的方向,再加以恰如其分的动作变化,即产生出作用力,就能更快、更强烈地使对方失重。这就是“我顺人背谓之黏”,由我不由人的“放打”。
学习太极拳的人,如果没有老师细致明白地讲解和正确地示范,仅凭自己的摸索是很难理解和体会出来“松”的境界。假若只在道理上懂得一些,而不经过艰苦的锻炼,也只能是“知之而矣”。因此,有正确理论指导加上长期锻炼才能达到真正的“松净”。
概括来说“松”有三种层次:端正舒展(孜孜以学)——自然灵活(返璞归真)——进入化境(万物皆空)才是最高的追求理想。
最后我们再说一下“用意”和“松净”的辩证关系和其与练太极拳的作用。
1.“用意”“松净”的辩证关系 初练拳者应当首先在思想上不想用力去模仿老师指导的姿势和动作。以求熟习、初步掌握基本要领。再进一步则应该明了用意念去支配手脚和肢体的活动(想像如何去做)。只有“用意”才能更好地放松,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完成动作的要求。
只有肢体尽量放松后,才能更好地“用意识引导动作”。这样不断地用“意识”去支配、引导躯体准确地做好定式的姿势。再放松全身合乎要求地做好每一动作。增长功夫的过程就是“用意”和“放松”;“放松”和“用意”互为因果的相促、相助地不断前进。最后达到在“松净”的条件下,“用意”去完成标准的、正确的每势、每动。
2.“用意”和“松净”对练太极拳所起的作用 有人简单地认为,“用意”“松净”是练太极拳的“外形动作”。其实不然。让我们认真、仔细地分析、思考一下,如果用身体去完成某个造型和做任何一个动作。没有“意识”行吗?更何况练太极拳是“用意”“松净”“松净”“用意”循环不断地去完成很复杂、很细致、很精确的姿势和动作。“放松”“松净”也是内在的一种活动。其内在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内因配合外动,正是太极拳“内外双修”的极其重要的过程。
所以,我们说:“用意”和“松静”是太极拳的“内功”!
但也许会有人说:太极拳是内家拳,必须要练好“内功”“内劲”;练好“真气”才行。否则只能得到一个空壳,一种空架子。殊不知,什么是“内功”“内劲”和“真气”?如何能更明确、更具体地剖析出来?难道“内功”是修炼某种“大法”、“真经”就能使内脏器官特别强壮起来。或是,能听从主观意识的支配?要知道内脏器官组织的肌肉是平滑肌,不能受意识的控制,而是自有规律地活动。
“真气”又是什么?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各种“气”,又有谁能让其改变所在位置,改变其丝毫的性能?现在举个最平常、最普通的例子:一般都说着重外体动作的“舶来运动”都没有“内功”。一个“马拉松”赛的冠军在胜利到达终点时只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心率和内脏活动加快。完成这样艰巨的运动,难道没有“内功”吗?如果有哪位“内功大师”不服气,就请你也按照他跑的距离、速度也来上一回,如不把你累死也得吐血不止!
那么,“内劲”又是什么?一句直截了当的话:没有地球的反作用力,你半点劲也使不出来!请君不要死抱着“神秘玄说”不放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