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评价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也是我国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它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反封建的总主题,一发表就因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引起强烈反响。由《亚洲周刊》编辑部与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学名家联合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鲁迅的《呐喊》居于榜首。
作家风采
鲁迅(1881年-1936年),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封建家庭,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先在仙台医学院学习,后从事文学创作,希望能够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05年至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与弟弟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从1918年开始,又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鲁迅还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的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迁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背景链接
18世纪欧洲的启蒙主义思想文化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作了充分的准备,而鲁迅的启蒙主义正是从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又有自己的特点。鲁迅的启蒙主义就是反对一切封建蒙昧,以唤醒“昏睡”中的民众,提高他们的民主主义觉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鲁迅创作了《呐喊》。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这样解释自己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并强烈地意识到“第一要著”是要改变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他曾多次谈到“五四”前后写小说的动机,是为了“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小说创作“与前驱者取同一的步调”(《自选集自序》),他想借文艺的力量唤醒民众精神的启蒙主义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十分清楚的表述。
简介赏析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短篇小说的结集,共收录小说15篇,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为鲁迅的代表作。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的时期,《呐喊》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作品真切地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的生活画卷,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观念,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www.xing528.com)
鲁迅在《呐喊》中吸收和借鉴了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本书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鲁迅塑造人物、勾勒场景时擅长用白描手法,三言两语,人物呼之欲出。在这部作品中他刻画了阿Q、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人物生活、活动的场景历历在目,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
精彩浏览
狂人日记(节选)
七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