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千年之书:儒家经典,中华文化瑰宝论语

千年之书:儒家经典,中华文化瑰宝论语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后世评价《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论语》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一本。有人称它是“人文的智慧”、“仁者的教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孔子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论语》流传至汉代有三种不同版本,即《古文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

千年之书:儒家经典,中华文化瑰宝论语

后世评价

论语》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论语》是影响最深、流传最广、争议最多的一本。从古至今,国内外学者编修《论语》的不下四千余种(仅日本学者林泰辅博士在《论语年谱》中所著录的便达三千种之多)。有人称它是“人文的智慧”、“仁者的教诲”,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就已传入日本、朝鲜诸国,16世纪以来被译为拉丁、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广为流传。

作家风采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地位卑微的武士,在孔子三岁时便去世了,家境因此衰落,于是孔子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年轻时,孔子做过管理仓库、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但是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飘泊生涯,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可惜都没有受到重用。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对其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背景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度的解体,上层贵族地位下降,下层庶民地位上升,而此时在上层贵族和下层庶民之间,又涌现了一个新兴阶层——士,并且人数迅速增加,他们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社会作用。这时,民间聚集讲学之风兴起,文化知识逐渐由贵族传播到士中间。春秋末年,孔子开始在鲁国讲学,“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并且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巨大的儒家学派。

简介赏析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与弟子、时人问答及孔子弟子间言论的书,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并整理,其成书年代可以确定为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论语》流传至汉代有三种不同版本,即《古文论语》、《鲁论语》和《齐论语》。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各个方面,内容非常丰富,囊括了孔子思想的精华。《论语》一书并非一部严格的著作,而是语录体散文,主要采用格言与小故事的形式,生动、全面地记录了孔子之学、行、思。其中,孔子与其弟子教与学的问答所占的篇幅最大,这些最能反映孔子所作的哲学思考,比如其对于“仁”、“礼”、“乐”、“诗”及“生死”的种种看法。《论语》还生动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比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等等。另外,书中还用较大的篇幅记录了孔子与时人的问答,主要是与执政者及隐士阶层的探讨与争执,能够如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和孔子的社会地位,同时也彰显了孔子特立独行、以天命为己任的高尚人格。《论语》细腻地记载了孔子的行止、居处,以孔子的生活细节,塑造了他独特的形象,处处闪耀着孔子的智慧光芒。

精彩浏览(www.xing528.com)

论语名句十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巧言令色,鲜矣仁。

4.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