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美容基础:望诊的应用

中医美容基础:望诊的应用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判断美之与否首先来源于人的视觉感受,损美性病变多以体表的异常改变为主,故望诊在中医美容学中具有特殊意义。中医美容强调辨证地对待外在的形体美与精神美,形神俱美是中医美容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医学强调的形神统一的具体体现。其表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或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中医美容基础:望诊的应用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对患者体表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病情的方法。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等与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到全身,而体内气血、脏腑、经络等病理变化,必然会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作为分析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判断美之与否首先来源于人的视觉感受,损美性病变多以体表的异常改变为主,故望诊在中医美容学中具有特殊意义。中医美容的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头面官窍、皮肤爪甲等。

望诊内容包括全身望诊(望神、望色、望形态)和局部望诊(望头面五官、望皮肤、望爪甲)。

一、全身望诊

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神、色、形态。形,指形体脏腑等有形之物;神,指“精神”(或“神气”)、“神志”(或神识),七情活动、精神状态;色,指皮肤的颜色。人既要有健康的形体姿态、亮丽的皮肤色彩,又要有健康适度的神志表现。中医美容强调辨证地对待外在的形体美与精神美,形神俱美是中医美容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中医学强调的形神统一的具体体现。

(一)望神及其意义辨证

望神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是对人体生命现象的高度概括,通常称作“精神”或“神气”;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思维、意识和情志活动,通常称作“神识”或“神志”。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由于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人的面部色泽、精神意识及眼神为望神之重点,尤其是诊察眼神的变化。

1.得神 得神即“有神”,是精足神旺的表现。其临床表现为目光明亮,面色荣润,语言清晰,神志清楚,表情自然,形体壮实匀称,肌肉丰满,反应灵敏,动作灵活。提示正气充足,精气充盛,体健神旺,机体功能正常,为健康的表现,或虽病而精气未伤,病轻易治,预后良好。

2.少神 少神即神气不足,是轻度失神的表现。其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目光暗淡无神,思维迟钝,面色淡白无华,少气懒言,肌肉松软,是精气不足的表现。其表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多见于虚证或疾病恢复期的患者,亦可见于体质虚弱者。

3.失神 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失神或邪盛失神的重病表现。

(1)精亏失神:临床表现为两目昏蒙呆滞,面色晦暗暴露,精神萎靡,意识模糊,表情淡漠,手撒尿遗,形体羸瘦。提示:精气大伤,机能严重衰减,多见于慢性久病、重病患者,预后不良。

(2)邪盛失神:临床表现为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两目上视,口吐涎沫。提示:邪气亢盛,机体功能严重障碍,多见于急性病人,亦属病重。

4.假神 假神是久病或重病之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为临终前的预兆。是精气极度衰竭的表现。临床多表现为:原本精神极度衰颓,意识不清,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精神转佳,语言不休,颧红如妆,食欲增加。提示正气将脱,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外越,阴阳即将离决,常是重病病人临终前的征兆。古人将此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

5.神乱 神乱即神志失常错乱。临床常表现为焦虑恐惧、狂躁不安,或淡漠痴呆,或猝然昏倒等,常见于癫、狂、痴、痫等病证。

望神对精神美的评定具有重要意义,神是美的灵魂,有神则美;少神则缺乏活力之美;失神、假神为缺乏生机则无从谈美。

(二)望色及其意义

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人体皮肤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包括观察病人面部及全身皮肤的颜色和光泽。皮肤的颜色主要反映气血盈亏和运行的变化,而皮肤的光泽则主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情况。故望色可推测脏腑气血的盛衰,辨别疾病的性质,判断疾病的预后。

中国人属亚洲黄种人,人的正常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所谓明润,就是明亮润泽;含蓄,就是面色隐现于皮肤之内,而不特别暴露。但由于体质不同,以及季节、气候、环境的变化,面色可有偏红、偏黑或偏白的差异,但只要明润光泽,都属于正常面色。

病色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色泽。病色的特点是晦暗、暴露。晦暗,即面部皮肤枯槁晦暗而无光泽,是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能上荣的表现;暴露,即某种面色异常明显地显露于外,是病色外现或真脏色外露的表现。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可表现出各种面部色泽,其主要表现有青、赤、黄、白、黑五色。根据五行属性归类,五色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病理性五色分别见于不同的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故又称“五色诊”。需要注意的是:病理状态下的五色,实际上是以某一种颜色为主的混合色,任何单一之纯青、纯赤、纯黄、纯白、纯黑是不可能见到的,所以临证时需首先判定出患者是以何色为主的病色。

1.青色 主寒证、痛证、瘀血、惊风、肝病。青色为气血不通,经脉瘀阻所致。

常见于面部、口唇、爪甲、皮肤等部位。面色见青白、青紫或青黑晦暗,多主寒、痛、瘀。多因外感寒邪,寒性凝滞,气血不畅,或阳气亏虚,气血瘀滞,经脉不利,临床多伴有疼痛。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多属惊风,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面色青黄(又称苍黄),多属肝郁脾虚,因肝气不舒,横逆乘脾,脾虚不运所致,可见于腹痛、泄泻病人。

2.赤色 主热证。赤色为脉络热盛,热迫血涌,血液充盈所致。

常见于颜面、唇、舌、皮肤等部位。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分。前者多因外感风热,或过度日晒,或五志化火,或脾胃积热,或痰热壅盛等所致,常伴有烦躁,口干渴,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证。后者多因阴液亏损,阴虚火旺,虚火上炎等所致,常伴有午后两颧潮红,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属阴虚证。

3.黄色 主脾虚、湿证。多与脾胃气虚,气血不足,脾虚湿蕴有关。

面色萎黄无华者,多属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生化无源,肌肤失养所致;面黄虚浮者,多属脾虚湿蕴,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熏蒸肝胆所致;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4.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病人面白乃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

多表现为颜面、口唇、舌及皮肤、爪甲、目眦等部位。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因血液不足,面部失养所致;面色苍白或苍白虚浮者,多属阳虚、或阳虚水泛证。因阳气虚衰,水寒不化,泛溢肌肤所致;面色苍白,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证。因阳气暴脱、脱血气夺,气血不荣于面所致;外感寒邪,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面部斑片状白色,应警惕白癜风病。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黑色为阳虚寒盛、气血凝滞、水饮停留,或经脉肌肤失养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面黑干焦,多属肾阴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面部失荣所致;眼眶四周发黑,多见于肾虚水饮内停或寒湿下注之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属血瘀证。多由瘀血日久渐致。

五色主病,虽有上述规律,但临床不可过分拘泥,应综合诊察。面部色泽改变,除见于脏腑气血的病变外,还可由其他一些原因导致,如食物或药物中毒,或生活、工作环境缺氧均可出现面色青紫;长期接触煤焦油、铝铅制品、化妆油彩等物品,可使面部皮肤变黑;面部皮肤过敏、阳光照射过多及饮食辛辣可使面色变红等等。

(三)望形态及其意义

望形态是指通过观察病人形体与姿态的异常变化来诊察病情的一种方法,是望诊的主要内容之一,备受历代医家所重视。

人之五脏与五体(皮、肉、脉、筋、骨)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方面联系密切。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内外相应的有机整体,形体强弱、动静变化,均与脏腑精气盛衰及气血运行密切相关。内盛则外强,内衰则外弱。故观察病人形态异常的不同表现,可以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正邪的消长、病势的顺逆和邪气之所在。

1.望形体 指望形体的强弱、胖瘦。

(1)形体强弱:强壮的标准应当是体魄俱健,因此,观察形体强弱时,应将形体的外在表现与神的衰旺等综合起来加以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①体强:指身体强壮。一般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壮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等。说明内脏坚实,气血旺盛,抗病力强,不易生病,有病易治,预后较好。

②体弱:指身体虚弱。一般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力等。提示内脏脆弱,气血不足,抗病力差,容易患病,有病难治,预后较差。

(2)形体胖瘦:胖和瘦非皆病态,因此,观察形体胖瘦时,应将其胖瘦与气的盛衰(主要表现为精气的盛衰和脏腑功能的强弱)等综合起来进行判断。

①肥胖:指体重超过正常标准的20%以上。其体形特征是头圆颈短,肩宽胸厚,大腹便便,肌肤丰满。若胖而能食,精力充沛,为形气有余,是健壮的标志;若食少反胖,神疲乏力,则属形盛气弱,并非健康。多因嗜食肥甘,痰湿脂膏积聚所致。故有“肥人多痰”、“肥人湿多”之说。

②消瘦:指体重低于正常标准的10%以上。其体形特征为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腹部肉瘦。若形体较瘦,能食有力,无异常表现者,并非病态;若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气血亏虚;若食多反瘦,多为中焦有火。由于消瘦者多表现有阴虚火热之象,故有“瘦人多火”之说。若久病卧床不起,骨瘦如柴,多为脏腑精气衰竭,气液枯涸,当属病危。

2.望姿态 主要观察病人坐、卧、立、行等姿势动态变化和异常动作等情况,通过外在反应推测体内脏腑的病理变化。

总的来看:“阳主动,阴主静”,喜动者属阳证,喜静者属阴证。健康人运动自如,动作协调,体态自然。而患病者则常因机体的阴阳盛衰和病性的寒热虚实不同而被迫采取不同的体位、姿势和动态以缓解其不适感。

姿势动态的异常:坐而仰首,呈端坐呼吸状,常见于哮病、肺胀、气胸等;坐而喜俯,少气懒言,多见于喘证中之虚喘者。仰卧伸足,掀衣去被,多属实热证;蜷卧缩足,喜加衣被,多属虚寒证。站立不稳,其态如醉,多属肝风内动或脑神病变;两手护腹,俯身前倾,常见于腹痛患者。以手护腰,弯腰曲背,行动艰难,多为腰腿病;行走时身体左右摇摆似鸭行,见于佝偻病

肢体动作异常:唇、睑、指、趾等不停颤动,见于外感热病者,多为动风先兆,或见内伤虚证者,为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之征;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者,见于痿证;关节拘挛,屈伸不利者,多属痹病。

因此,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体位动作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具有特征性的姿势动态和异常动作。

二、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是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以有助于了解整体的病情。头面、五官(耳、目、口、鼻、舌)及皮肤是人体最重要的外貌特征之一,是医生最先和最容易观察到的部位。由于外在的五官与内在的五脏关系密切,所以,望头面五官可以特异性地察知体内脏腑的病变情况。

(一)望头面与发及其意义

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可上荣于头面,血脉荣于面;发为肾之华、血之荣,所以望头面与头发,主要可以了解心、脑、肾及气血盛衰之状况。

1.望头面 主要是望头形及颜面。

(1)头形过大或小均为异常,伴有智力发育不全,多属肾精亏损;囟门陷下或迟闭,多为先天不足或津伤髓虚。

(2)面肿者,或为水湿泛滥,或为风邪热毒,多见于水肿病。

(3)腮肿者,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缘不清,按之有柔韧感及压痛者,为痄腮,多由风温毒邪,郁阻少阳所致,常见于儿童。

(4)口眼歪斜者,其病多在阳明,口眼歪向健侧,肌肤麻木不仁,目不能合,口不能闭,饮食言语不利,多为风邪中络所致;兼半身不遂者,多为中风,为肝阳化风,风痰阻络所致。

(5)面肌时有抽动,可见于精神郁闷,多愁善感,肝气郁结的女性,发病前多有明显的精神刺激史。

(6)面部皱纹与年龄不符则提示早衰,与先天禀赋或全身性慢性疾病以及风吹日晒等因素有关。

2.望发 头发的生长与肾气和精血的盛衰关系密切,故望发主要可以诊察肾气的强弱和精血的盛衰。正常人发黑稠密润泽,是肾气充盛、精血充足的外在表现。

望头发应注意其颜色、疏密、有无脱发及脱发的特点等,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1)发黄干枯,稀疏易落者:多属精血不足,可见于大病后或虚损病人;小儿头发稀疏发黄,生长迟缓,多因先天不足,肾精亏损所致;小儿发结如穗,枯黄无泽,多属于疳积;此外,频繁的洗、烫、染发也是造成毛发焦枯、发黄的常见原因。

(2)青少年发白无其他症状者:一般不作病论,但伴有失眠、健忘、耳鸣、腰酸等症时,则属神劳血伤,多见于肾虚或劳累过度,精神紧张之人。

(3)发脱:头发突然呈片状脱落,显露圆形或椭圆形光亮头皮者,称斑秃,多为血虚受风所致;青壮年头发稀疏易落,兼眩晕、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虚;头皮发痒、多屑、多脂,则为血热化燥所引起。

若因年龄、遗传或种族原因引起的白发、黄发、脱发等属生理现象。

(二)望五官及其意义

望五官是通过观察头面器官:目、舌、口、鼻、耳等的异常变化,以察知疾病的方法。五官为五脏之苗窍,又称“五官七窍”。五官诸窍的功能活动受五脏的支配和影响,故脏腑病变可反映于相应官窍。

1.望目 望目应重点注意观察两眼的目神、目色、目形和目态的异常改变。其中望目神部分于“望神”中已述,故此处不再论述。

(1)目之色泽:指上下眼睑皮肤及白睛的色泽。其异常表现主要有:

①色赤:目赤肿痛,多属实热证。全目赤肿为肝火或肝经风热上攻;两眦赤痛,为心火上炎;白睛发红,为肺火或外感风热;睑缘赤烂,为脾有湿热。

②色黄:白睛发黄,为黄疸病的特征性症状,多由湿热或脾虚寒湿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

③色白:目眦淡白,属血虚、失血,因血液亏少不能上荣于目所致。

④色黑:目胞色黑,多属肾虚;眼眶周围色黑,常见于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等。

(2)目形:常见有以下几种异常:

①眼睑浮肿者,见于脾虚水肿、肾虚水泛或风水相搏等证。

②眼窝凹陷者,多见于剧烈吐泻所致之津伤液脱或气血虚衰较重的病人。

③双侧眼球突出,兼喘咳气短者,属肺胀,因痰浊阻肺,肺气不宣,呼吸不利所致,若兼颈前肿块,急躁易怒,则为瘿气,因肝郁化火,痰气壅结所致。

(3)目态:常见有以下几种异常:

①羞明流泪者,多为暴风寒热天行赤眼。

②眼睑下垂:双睑下垂者,多为先天不足,脾肾亏虚;单睑下垂者,多因脾气虚衰,升举无力或外伤所致。

③若频跳,伴目干涩时痒,视物昏花者:多由久视或失血过多,致肝血不足,目失濡养。

④目睛固定前视者,称瞪目直视;目睛固定上视者,称戴眼反折;目睛固定侧视者,称横目斜视。多属肝风内动之征,常兼有神昏、抽搐等表现,属病重。

2.望耳 耳与胆、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有“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布于耳”等论述,耳可以反映人的体质禀赋,对容貌的整体美有一定的影响。耳轮宽大厚实,滋润红活,耳垂圆厚下垂者,多素体健康长寿

①耳廓瘦小而薄、淡白,是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②耳轮干枯萎缩,多为肾精耗竭,属病危。耳轮皮肤干枯粗糙、青黑,状若鱼鳞的症状,多见于血瘀日久的病人。(www.xing528.com)

③耳廓肿大、红赤,为邪气充盛之象。

3.望口 主要望唇、齿、龈等。

(1)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口唇红润,富于美感,是胃气充足,气血调和之象。

①唇色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是血少不能上充于唇络所致,见于贫血病人。

②唇薄色鲜红者,多阴虚火旺;唇色深红,多属热盛,因热盛而唇部络脉扩张,血液充盈所致,见于发热病人;嘴唇红肿而干者,多属热极;口唇呈樱桃红色者,多见于煤气中毒。

③口唇青紫,多属血瘀证,主心阳不振,瘀血内阻。

④口唇干燥焦裂或开裂出血,为“唇裂”,属津液已伤,多因燥热伤津或阴液亏虚所致,多见于秋冬干燥季节。

⑤口唇糜烂多为脾胃积热,邪热灼伤唇部所致。

⑥口唇颤动不能自禁者,多由血虚风燥或脾虚血燥,唇失濡养。

(2)齿:牙齿洁白润泽者,为肾气充盛,津液充盈之象。红唇白齿,给人以洁净、清晰、健康的美感,是容貌美的条件之一。

①牙齿色黄而干燥,是热盛伤津所致;牙齿呈黄褐色,为长期饮食不洁或服用某些药物(如四环素)所引起;牙齿枯黄脱落,见于久病者多为骨绝,属病重。

②齿松、稀疏、齿根外露,多是肾虚或虚火上炎;牙间隙变宽,多见于肢端肥大症。

③齿垢黄、口臭者,为脾胃湿热积滞;齿垢不洁,为胃中浊气所结。

(3)龈:牙龈固护牙齿,色红而津润。

①牙龈色泽异常改变常见:牙龈淡白,多属血虚或失血,因血少不能充于龈络所致;牙龈红肿疼痛,见于胃火亢盛证,由火灼齿龈所致;牙龈现灰黑点线者,为“铅线”,见于慢性铅中毒

②牙龈形态异常改变常见:牙缝出血,此称齿衄,可因外力损伤,或胃腑积热,肝经火盛及阴虚火旺,脉络受损,或脾气虚弱,摄血无力所致;龈肉萎缩,兼龈色淡白者,多是肾虚或胃阴不足;牙龈溃烂,流腐臭血水,甚则唇腐齿落者,称为牙疳,多因外感疫疠之邪,积毒上攻所致。

4.望鼻 鼻为肺窍,鼻位于面部五官中央,对容貌影响很大。如鼻梁端直,印堂平阔,山根连印,鼻准丰隆,鼻色明润,鼻黏膜淡红润泽,乃健康、体壮之象。如鼻头生疮而红肿者,多是胃热或血热;鼻端及两翼皮肤发红,并有红色粉刺者,称为酒齄鼻,多因肺胃蕴热,使血瘀成齄所致;鼻部色斑多为雀斑或为黄褐斑,鼻周皮疹多为粉刺。

5.望舌 望舌是通过观察舌象变化,以测知体内病变的方法,简称舌诊。舌诊是中医特色诊法之一,在诊断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中医美容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之一。

舌通过经络与脏腑的联系紧密,脏腑的精气可上荣于舌,脏腑的病变也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象,所以,观察舌象的变化,可以测知脏腑的功能状态及病理改变。其中心、脾胃、肾与舌的关系最为密切。

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还将舌体划分为舌尖、舌中、舌根、舌边四个部分,分别分属于心肺、脾胃、肾、肝胆,但临床不拘泥于此,并应结合闻诊、问诊和刮揩等方法进行全面诊察。望舌需要注意的是:一是要光线充足,以自然光线为佳,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二是病人伸舌时要自然,将舌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充分暴露,便于观察。如伸舌过分用力,舌体紧张卷曲,或伸舌时间过久,都会影响舌体血液循环而引起舌色改变,或干湿度变化。三是望舌的顺序是先观察舌质后观察舌苔,由舌尖渐至舌根。四是要注意某些食物和药物会使舌色改变、舌苔染色,需与舌的真实颜色区分开来。五是望舌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龄与体质的差异,舌象也可呈现不同的情况。六是舌象常随季节、时间的改变而稍有变化。

望舌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舌质(舌体)是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表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为胃气、胃阴上蒸而成。

正常舌象具体特征是:舌体柔软灵活,大小厚薄适中,舌色淡红鲜明;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1)望舌质(体):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形状、动态等方面的变化,以测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盈亏。

①望舌色:即观察舌质的颜色。一般分为淡红、淡白、红、绛、瘀斑、青紫6种。

淡红舌:舌质淡红明润。为气血调和的征象,常见于正常人。病中见之者,多属病轻。

淡白舌:舌色较正常浅淡,甚至全无血色。主阳虚、气血两虚。淡白而润,兼舌体胖嫩,多属阳虚证;舌色淡白而舌体瘦薄者,属气血两虚证。

红舌:舌色较正常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边,主实热、阴虚。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若舌红而干或起芒刺,或兼黄厚苔的,多属实热证。若鲜红而少苔,或光红无苔,则属阴虚证。

绛舌:多由红舌进一步发展而来,舌色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瘀血内阻,因瘀血阻滞于某局部,或局部血络损伤所致。

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色。亦为瘀血内阻,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

②望舌形:即观察舌质的形状,主要包括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老、嫩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质暗红者,为苍老舌;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者,为娇嫩舌。老舌多属实证;嫩舌多见于虚证。

胖、瘦舌: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胖大舌多主水湿内停,或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芒刺舌: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芒刺越大、越多,热邪越重。

裂纹舌: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数目不等。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亦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齿痕舌: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多伴舌体胖大。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③望舌态:即观察舌体的动态。舌体伸缩自如,运动灵活,为正常舌态。望舌态主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痿软、强硬等。

震颤舌: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为肝风内动的征象。可因热盛、阳亢、阴亏血虚所致。

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病或中风先兆。

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多见于伤阴或气血俱虚。

强硬舌: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多见于热人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所致。

吐弄舌:舌伸出口外者为“吐舌”,舌在口中摇动不停为“弄舌”。主心、脾两经热证。吐弄舌亦可见于小儿智力发育障碍。

短缩舌:舌体卷缩不能伸长,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

(2)望舌苔:主要通过对舌苔颜色、质地等进行观察,以了解胃气的强弱、病邪的寒热、病位的深浅等。

①望苔色:即观察舌苔的颜色。主要分为白苔、黄苔、灰黑苔3类。

白苔:舌面上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白苔有厚薄之分,苔白而薄,是薄白苔,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苔白而厚,是厚白苔,白而厚腻主寒湿证。

黄苔:舌苔呈现黄色。主热证、里证。根据苔黄的程度,有淡黄、深黄、焦黄之分。一般来说,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淡黄为微热,也常见于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深黄热较重;焦黄热更重;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外感病,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化热的征象。

灰黑苔:苔色浅黑为灰苔,苔色深黑为黑苔。二者只颜色深浅不同,常并称为灰黑苔;主邪热炽盛,或阴寒内盛。灰黑苔多由黄苔或白苔发展而成,多在病情危重时出现。

②望苔质:

薄、厚苔:舌苔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者,称为薄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体者,称为厚苔。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凡舌苔由少变多、由薄变厚,一般都说明邪气渐盛,主病进;反之,舌苔由多变少、由厚变薄,则说明正气渐复,主病退。

润、燥、滑苔: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称为润苔。舌面水分过多,称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润苔表明津液未伤;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而滑苔则表示体内有湿邪停留。

腐、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称为腻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称为腐苔。腻苔主湿浊、痰饮,为痰饮、湿浊内阻,停积舌面所致。腐苔主食积、痰浊,为阳热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所致。

剥落苔: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若舌苔多处剥落斑驳,称为花剥苔。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病属危候。光剥舌是胃气大虚之征,花剥苔是胃之气阴两伤所致。

(三)望皮肤及其意义

皮肤为一身之表,内合于肺,卫气循行其间,为机体的屏障。望皮肤,主要注意各类皮肤的性质差异,观察其肤色及皮损状况。

1.肤质分类 美容临床常根据皮脂及水分含量的不同,把皮肤分为中性、干性、油性、混合性皮肤四种类型。

(1)中性皮肤:皮肤红润有光泽,皮纹细腻光滑,毛孔和汗孔小而不明显;不油腻,不干燥,富有弹性。中性皮肤多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男女和身体健康的成年人,是阴阳平衡,五脏协调,气血条达,七情平稳,饮食合理,二便通畅的表现。

(2)干性皮肤:肤色或淡或暗,无光泽,皮纹细腻,缺乏弹性;皮肤薄而干燥,易起皮屑及皱纹,易生色斑及过敏,不耐风吹日晒。干性皮肤多是皮肤失养的表现。

(3)油性皮肤:肤色常偏深,有光泽,纹理不细,毛孔粗大,弹性良好,皮肤油腻不清爽,易生面游风和粉刺。多见于素体脾胃健运,身体健康者,或喜食肥甘,酿湿生热者。

(4)混合性皮肤:较多见,为干性与油性皮肤的混合。在面部,油性皮肤常呈“T”形分布,即前额、鼻部皮肤呈油性,而眼部、面颊及下颌处皮肤为干性。

2.皮肤损害 主要有斑、疹、脱屑、皲裂、肌肤甲错、瘢痕、疣、疮疡等。

(1)斑:局限性皮肤颜色改变,抚之不碍手,不隆起,不凹陷,大者呈斑片状,小者呈斑点状。根据斑的颜色,可分以下几种:

①红斑:凡皮肤上出现红色改变,平摊于皮下,扪之不碍手者,临床多见以下证型,一血热风燥:发病较急,多见于肘膝关节伸侧、头皮、躯干。初起见红色或鲜红斑点,可逐渐扩大成片,其上叠起银色鳞屑,层层剥离,剥之出血,多有瘙痒,伴心烦易怒,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多因心绪烦乱,饮食失节,食腥发动风之品。二风邪外束:多发于春秋季,见于胸背上肢及腹部,先有一个母斑,逐渐增多,中有细小白屑,数日后,颈及膝部可见多个玫瑰红色斑点,大小不等,对称分布,瘙痒。三脾不统血:常见下肢出现针尖至榆钱大小淡红色斑点,病程长,反复发作。四阴虚火旺:斑色鲜红如妆,多呈钱币形或蝴蝶形,对称分布于两颊、颧部、鼻部、耳、口唇、头发、手背等处。兼见五心烦热,口咽干燥,目眩发落等。

②紫斑:指皮肤上出斑点状的紫色改变,平摊于皮肤之下,抚之不碍手,临床上多见以下证型,一湿热下注:常见于青年女性,多发于两下腿或股部,呈紫色或紫红色,伴有梅核大小硬结,触之疼痛。周围可有轻度肿胀,硬结消退后多不留痕迹。二血热妄行:以青年为多见,骤然发病,紫斑发无定处,以双下肢伸侧多见,时有轻度瘙痒,压之不褪色,分批出现,有时微突皮面。多因素有风邪,风热相搏,迫血妄行,或食腥发动风之品所致。三瘀血阻滞:呈紫色或紫褐色,自幼或青春期发病,无明显诱因,有家族史,进展缓慢,无全身症状。四寒凝血滞:好发于面部、鼻部、耳廓、手足部,冬重夏轻,多见于青年女性。五脾不统血:皮损紫暗平塌,病程长,反复发作,伴脾虚或慢性出血。六脾肾阳虚:以下肢为多见。紫斑如榆钱或粟米粒大小,色淡而互不融合,伴形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面色苍白等,每因寒冷或劳累则发作或加重。

③白斑:指皮肤出现点片状白色改变,抚之不碍手。临床常见以下证型,一气血失和:多呈圆形,逐渐扩展,中心可有点状肤色加深,边缘不整,界限清晰,进展缓慢,好发于面颈、脐周、前阴等,可伴有心情抑郁或烦躁,失眠多梦,胁肋胀满,月经不调等。二暑湿郁肤:多在夏令,发于颈、腋、胸、背、四肢伸侧,呈白色或灰白斑点或斑片,近圆形,西瓜子大小,表面微亮,微痒,搔抓后有细糠样白屑。三虫积白斑:好发于儿童面部。初起大小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白色或灰白色,边缘不清,表面略干燥,上覆细糠样白屑。多因虫积内生,气血暗耗所致。

④褐斑:指皮肤出现点片状褐色斑,不高于表皮,常见于“黄褐斑”、“雀斑”、“黧黑斑”等色素沉着性病证。临床常见以下证型,一肝郁气滞:点状或片状,边界清晰,边缘不整,以颜面、目周、鼻周多见。多因七情失调,伴有烦躁易怒,胸胁胀满,月经不调等。二湿热内蕴:多发于前额、颜面、口唇、鼻部、边界不清。常伴皮肤油腻,脘闷,身重,苔腻等,多因过食油腻肥甘、辛辣之品所致。三阴虚火旺:多见于鼻、额、面颊部,色淡褐或深褐色,呈点状或片状,大小不定,边界清楚,边缘不整。伴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

⑤黑斑:指皮肤上出现点状、网状、片状的黑斑,平齐于皮肤,抚之不碍手,其色较褐斑色重而浓,又称“面尘”。临床常见以下证型,一肝郁气滞(严重):斑形表现类似于褐斑,其色晦黄或淡黑。二脾虚不运:黑斑多见于前额、面颊、前臂、腋窝,成片出现。伴有纳呆神疲,腹胀便溏,舌有齿痕等。三肾阴不足:多见于面颊、前额、颈、手背、前臂、脐等处,如针尖、粟粒大小。伴有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2)疹:是较小的局限性、隆起性、实质性皮肤损害,芯实饱满,大如豆瓣,小如粟粒,高出皮肤,摸之碍手,压之褪色。

①风疹:疹形细小稀疏,稍稍隆起,其色淡红,瘙痒不已,时发时止,身有微热或无热。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皮肤疾患,多由风热时邪所致。

②隐疹:皮肤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剧痒,搔之则起连片大丘疹,或如云片,时隐时现,高起于皮肤,色淡红带白。多因湿热内蕴,复感风寒,郁于皮腠而发,或由于对某些物质过敏所致。

(3)脱屑:即皮肤表面脱落的皮屑,皮屑是皮肤新陈代谢的产物,少量的脱屑是生理现象。病理性的脱屑分干性和油性两种。

①干性脱屑:可见皮屑细小干燥而色白,层层脱落,属血虚风燥,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肌肤失其阴血濡润所致;若皮疹为淡红色斑块,表面皮屑不多,附着较紧,呈多层性,搔之表面易剥离,底层附着紧密,剥之有点状出血,基底潮红明显,属血热风燥,多因素体阳盛,或五志化火,心肝蕴热,火热蒸灼血分所致。

②油性脱屑:皮屑油腻或结成灰色厚痂皮,痂下有轻度渗出,或表面湿润,有时起脓疱,融合成片状,常伴有臭味,多因嗜食肥甘厚味,湿热内蕴,浸淫肌肤所致;脱屑病程长,常因瘀血和内燥所致。

(4)皮肤皲裂:是皮肤表面出现大小不一,深浅不等的线状裂口,深者痛甚并可出血,浅者痛轻不出血,患部皮肤干枯粗糙,增厚发硬,抚之碍手。多因肌肤骤被寒冷风燥所逼,致血脉阻滞,肤失濡养而成;或年老体衰,气血不荣所致。也与经常摩擦、压力、浸渍等有关。

(5)肌肤甲错:指皮肤粗糙、干燥、角化,外观皮肤呈褐色,如鳞甲状,是瘀血内阻的一种外在表现。临床上兼有局部疼痛,身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两目黯黑等症状。

(6)瘢痕:指皮肤损伤愈合后,组织增生,皮肉高低不平,坚韧而有弹性,呈蟹足状。此病多见于禀赋异常。若瘢痕日久,或气血亏虚则可见瘢痕萎缩,局部皮肤凹陷,柔软松弛而发亮。

(7)皮肤疣:指皮肤表面的小赘生物,小如粟米,大如黄豆,表面光滑或粗糙,状如帽针头或花蕊,呈正常肤色、淡褐色或黄白色,数目多少不一,少则一个,多则数十个,好发于手足背、掌跖部或头面部,挤压时可有疼痛,碰撞或摩擦时易出血。

(8)痈、疽、疔、疖 :均为发于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诊的外科疮疡疾患。四者的区别是:凡发病局部范围较大,红肿热痛,根盘紧束者为痈。若漫肿无头,根脚平塌,肤色不变,不热少痛者为疽。若范围较小,初起如粟,根脚坚硬较深,麻木或发痒,继则顶白而痛者为疔。起于浅表,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为疖。

(四)望爪甲及其意义

正常甲的形态呈弧形微屈的椭圆球面,红润含蓄,厚薄适中,坚韧不脆,光滑润泽,月痕清晰,甲皱整齐,甲体无嵴棱沟裂,无瘀点瘀斑,轻压指甲,松后红润如故。正常爪甲反映脏腑调和,气血流畅,健康无病。

如爪甲淡白无华,乃气血亏虚之象;色苍白者为虚寒;色黄,多见于黄疸病或有吸烟史者;色青,多属寒证,痛证;色紫青、青黑或见瘀点瘀斑,多属血瘀证。如甲板扁平失去生理上凸弧度而反凹者,称为“反甲”或“匙形甲”,多见于气血亏虚,肝血不足;指端粗大如蒜头,指甲增宽增大,向指尖弯曲,呈球面状,称“蒜头甲”、“鼓槌指”,多因气血瘀滞,血行不畅而致;爪甲粗厚,指趾爪甲远端或边缘日渐增厚,甲体表面失去光泽,呈灰白色,表面高低不平,粗厚枯槁,甲板下生污黄色斑,多伴有足癣,也称“灰指甲”。嵴棱是由甲根向远端起纵行嵴棱,甲面凹凸不平,多因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或气血亏虚,或甲床损伤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