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用行气消痞方,便秘自疗

常用行气消痞方,便秘自疗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肝论治基础方,化裁灵活,效验不凡。湿邪为患,阻气机,成痰浊,黏腻不爽。③虚人及孕妇慎用。十八味药相伍,汗、下、清、补四法并用,使表里双解,气血两调,前后分消。用药庞多,但多而有序。实为治疗表里实热证侯的有效方剂。④孕妇不宜使用。⑤现代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疾病等属湿热积滞者。

常用行气消痞方,便秘自疗

三、常用行气消痞基础方

(一)指导方药

1.防风通圣散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表证轻者亦可酌情加减应用。

2.枳实导滞丸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主治湿热食积证,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

3.咳血方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便秘兼肺证者亦多见,况行气多从肝治,便秘亦多由肝气郁滞所成者。故此方不失为治疗便秘的途径之一。

4.大柴胡汤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从肝论治,常见胸胁苦满,郁郁微烦等症。情志不舒多属肝气郁滞,相当于现代医学精神神经症状,或因精神因素而病症明显变化者。

5.逍遥散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从肝论治基础方,化裁灵活,效验不凡。

6.二陈汤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湿邪为患,阻气机,成痰浊,黏腻不爽。

7.血府逐瘀汤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久病难医,诸方无效,多可从瘀论治”。血府逐瘀汤是活血化瘀经典方剂,经过加减变化,临床应用极其广泛。需要注意的是原方活血力量较大,血虚无瘀者当慎重,并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孕妇则禁用。

(二)重点方药解

防风通圣散

《宣明论方》

【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6g,石膏黄芩桔梗各12g,滑石20g,甘草10g,荆芥白术栀子各3g。

【功用】 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主治】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黏,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方析】 本证为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邪正交争于表则憎寒壮热无汗。风热上攻头面则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内有蕴热可见口苦咽干,涕唾稠黏,便秘溲赤。风热壅盛则可生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之证。

君:麻黄、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使外感风邪从汗而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使里热从二便分消。

臣:滑石、栀子,清热利湿;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

佐: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

使:白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要点】

①汗下清补四法俱备,上中下三焦并治。

②本方主治表里俱实之证。以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

③虚人及孕妇慎用。

④现代常用于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

【加减】

①若表证较轻,可酌减解表药之量,或去麻黄。

内热不甚者,去石膏。

③无便秘者,可去芒硝。

【方歌】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苓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按语】 本方是表里双解,三焦通治之剂,多用于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风热壅盛的实证。十八味药相伍,汗、下、清、补四法并用,使表里双解,气血两调,前后分消。正如王旭高所说:“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本方实为凉膈散加味而成。用药庞多,但多而有序。从方剂组成及剂量来看,重用滑石、石膏、黄芩之类,以清热为主;轻用防风、薄荷、麻黄、荆芥,以解表为辅。虽有硝、黄之攻里,但剂量亦轻,其意仍在泄热,以下代清。配以当归、芍药、白术等,是驱邪之中兼顾正气。另甘草大量,甘以缓之,务使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使全方作用平和可靠。实为治疗表里实热证侯的有效方剂。

凉膈散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上中二焦火热证,以胸膈烦热,面赤唇焦,烦躁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证治要点。虽有通腑之力,但其重在胸膈之热,而不在大便之秘。

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 大黄9g,枳实、神曲各9g,茯苓、黄芩、黄连、白术各6g,泽泻6g。

【功效】 消食导滞,清热祛湿。

【主治】 湿热食积。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方析】 湿热食积,内阻肠胃。积滞内停,气机升降失常,脘腹胀痛,大便秘结;食积不消,湿热不化,下迫于肠,泄泻下痢。

君: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泻热,使积热从大便而下;枳实,行气导滞,消积除胀满。

臣:神曲,消食化滞而和胃;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而止痢;三者共助大黄攻积导滞。

佐:茯苓、泽泻,利水渗湿而止泻;白术,燥湿健脾,使攻积而不伤正。

【要点】

①消下并用,通因通用

②本方主治食积湿热内阻肠胃之证,以脘腹胀痛,大便失常,苔黄腻,脉沉有力为证治要点。

③泄泻无积滞者,不可妄投。

④孕妇不宜使用。

⑤现代常用于胃肠功能紊乱、慢性疾病等属湿热积滞者。

【加减】 若胀满较重,里急后重者,可酌加木香槟榔等以理气导滞。

【方歌】 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白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

【按语】 本方治证为湿热食积,内阻肠胃所致,故以泻下、行气、清热、消食、健脾、化湿之品合而成方,使食消积去,湿化热清,诸证自愈。

本方乃消法与下法并用之剂,用于泄泻、下剂,亦属“通因通用”之法。

咳 血 方

《丹溪心法》

【组成】 青黛6g,瓜蒌仁9g,海粉9g,栀子9g,诃子6g。

【功效】 清肝宁肺,凉血止血。

【主治】 肝火犯肺之咳血证。咳嗽痰稠带血,咯吐不爽,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析】 肺为娇脏,木火刑金,肺津受灼,肺失清肃,则咳嗽痰稠,咯吐不爽;肝火犯肺,肺络受损,血渗上溢,故痰中带血;肝火内炽,故心烦易怒,胸胁作痛,咽干口苦,颊赤便秘;舌脉均为火热炽盛之象。

君:青黛,清泻除烦凉血;栀子,泻火除烦凉血。

臣:瓜蒌仁,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海粉,清金降火,软坚化痰。

佐:诃子,清热下气,敛肺化痰。

【要点】

①寓止血于清热泻火之中,使火热得清,不致灼伤肺络,肺气肃降有权,痰化咳止,血也自安。

②本方属寒凉降泄之剂,故肺肾阴虚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

【加减】

①火热伤阴者,可酌加清肺养阴之品,如沙参麦冬之属。

②咳甚痰多,可加贝母、天竺黄、枇杷叶以清肺化痰止咳。

【方歌】 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粉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

【按语】 本方根据治病求本的原则而创制,是一首肺病治肝的方剂。本方主证为咳血,并标虽在肺,病本则在肝,肝火得清,肺金自宁,故舍其标而治其本。

全方的用药特点,在于治咳血而不用止血药,多用清降凉泻之品,旨在清火而不在止血,以冀火清血宁。

原书服法要求“蜜丸噙化”,使药力徐徐吸收,药效持久,也是治疗咳血的一种较好的给药方法。

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12g,黄芩9g,芍药9g,半夏9g,生姜15g,枳实9g,大枣4枚,大黄6g。

【功效】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者。

【方析】 本方为伤寒少阳阳明和病而设。伤寒病邪未离少阳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病邪已渐进阳明则大便不解或下利,心下满痛。

君: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

臣:大黄,内泻阳明热结;枳实,行气消痞;芍药,柔肝缓急止痛。

佐:半夏,和胃降逆。(www.xing528.com)

使:大枣、生姜,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诸药。

【要点】

①清下并用,表里双解。

②本方证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呕吐,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加减】

①兼黄疸者,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

②脘胁痛剧者,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

胆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等以化石解郁。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按语】 本方系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加减合成,是和解少阳为主,兼与泻下阳明热结的方剂,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合病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和解少阳以祛外邪,泻下阳明以除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其中又以和解少阳为主,泻下之力较缓,故更适宜于少阳初入阳明之证。

逍 遥 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甘草15g,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各30g,生姜、薄荷少许。

【功用】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虚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析】 本方所治为肝郁血虚脾弱之证。肝郁血虚则头痛目眩,月经不调;血虚失养则口燥咽干,肝郁而脾胃虚弱则神疲食少。

君:柴胡,疏肝解郁,条达肝气。

臣: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

佐:当归,养血和血;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御木;薄荷,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辛散达郁。

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气血兼顾。

②肝脾同调。

【加减】

①肝郁气滞较甚,加香附、陈皮以疏肝解郁。

②血虚甚者,加熟地黄以养血又称黑逍遥散。

③肝郁化火者,加牡丹皮、栀子以清热凉血又称加味逍遥散。

【方歌】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按语】 逍遥散为疏肝养血之要方。肝性喜条达,恶抑郁,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郁血虚。治宜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法。方中诸药,深合《素问·藏气法时论》“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之旨,可使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本方的用药特点是气血兼顾,肝脾同调,补肝体而助肝用,立法周全,组方严谨,故为调肝养血之名方。临床凡见肝郁血虚脾弱者,均可用治。

二 陈 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半夏、橘红各15g,白茯苓9g,炙甘草5g,乌梅、生姜少许。

【功用】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 湿痰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润,脉滑。

【方析】 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湿痰犯胃,痰多色白易咳;痰阻气机,胃失和降,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脾虚湿困,肢体倦怠;湿浊内盛,阻碍清阳,清阳不升,头眩心悸;内有痰湿,舌苔白润,脉滑。

君: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燥湿祛痰。

佐:茯苓,健脾利湿,以治生痰之源;生姜,解半夏之毒,助半夏降逆消痰;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配伍,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有欲劫之而先聚之之意。

使:甘草,调和药性。

【要点】

标本兼顾,燥湿理气治已生之痰,健脾利湿治生痰之本。

②散中有收,散不伤正。

③本方为治痰的基础方,以咳嗽痰多,舌苔白腻或白润,脉缓滑为证治要点。

④本方性燥,阴虚肺燥及咳血者忌用。

⑤燥痰及阴虚之人慎用。

【加减】

①热痰(痰黄而稠),可加胆南星、竹沥、黄芩以清热化痰。

②寒痰(痰白而稀),可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③风痰眩晕,可加天麻、白术息风化痰。

中风痰厥,可加枳实、胆星或南星理气豁痰。

⑤食痰,可加莱菔子、神曲消食化痰。

⑥气痰,可加枳实、厚朴理气化痰。

⑦脾里膜外之痰,可加白芥子祛痰。

【方歌】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利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按语】 本方为治湿痰之要方,亦是治各种痰证的基础方,只要化裁得当,皆可加减应用。故世称本方为治痰之通剂,然本方药性偏于辛燥,对肺阴虚所致的燥痰、血痰,终非其所宜。因半夏、陈皮以陈者为良,故以“二陈”方名。原方还用生姜、乌梅同煎,现临床一般不用。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组成】 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赤芍、枳壳各6g,川芎、桔梗各5g,柴胡、甘草各3g。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胸痛,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燥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方析】 瘀血在胸,气机阻滞,清阳郁遏不升,故胸胁刺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胸中血瘀,影响至胃,胃气上逆,故呃逆;郁滞日久,肝失条达,故急燥易怒;瘀久化热,瘀热扰心,故内热烦闷,入暮潮热心悸失眠;唇、舌、脉均为血瘀之表现。

君:桃仁,破血行滞润燥;红花,活血祛瘀止痛。

臣:川芎、赤芍,助君药活血化瘀;牛膝,祛瘀血,通血脉,引瘀血下行。

佐:当归,活血止痛;生地黄,凉血清热;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枳壳、桔梗,开胸行气,使气行则血行,桔梗尚可载药上行,兼使药之用。

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②本方为治疗血瘀胸中的常用方剂,以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为证治要点。

③方中活血祛瘀药物较多,故孕妇忌服。

④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胸部挫伤与软骨炎之胸痛,以及脑震荡后遗症之头痛、头晕,精神抑郁属血瘀气滞者,现代常以此方化裁治之。

⑤冠心病、中风等均为高血压常见并发症。高血压基础证即有痰血瘀阻之病机,若并发冠心病、中风,则血瘀更重。本方是治疗血瘀病症的基础方,高血压临床应用极其广泛。

【加减】

①化裁为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功用活血行气,祛瘀通络,通痹止痛。主治气血闭阻经络所致的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经久不愈。

②方药加减可成“通窍活血方”,功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的头痛昏晕。方药组成见本小节指导方药。

③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癥化积。

④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方歌】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按语】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王清任创制的著名方剂,全方不仅散血分瘀滞,又善行气分郁结,以化瘀为主,理气为辅,寓行气于活血之中,为气血兼顾之剂。本方的治疗范围较广泛,不仅用于胸膈瘀血,而且可治疗多种瘀血病证,可视为治疗血瘀病证的基本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