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泻下基础方
(一)寒下基础方
1.指导方药
(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俱全者。
(2)小承气汤: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痞满实且较轻者。
(3)调胃承气汤:缓下热结,阳明腑实证燥实而痞满不显者。
(4)黄龙汤:攻下热结,益气养血,阳明腑实证而见气血虚弱者。
2.重点方药解
大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 大黄12g,芒硝6g,厚朴24g,枳实12g。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痞、满、燥、实)。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出汗,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其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数;热厥、痉病、发狂属里热实证者。
【方析】 邪入阳明之腑,入里化热。与燥屎相结,腑气不通,大便不通,脘腹痞满硬痛;积滞内结,迫肠中津液从旁而下,热结旁流;阳气受遏,不达四肢,热厥;伤津劫液,筋脉失养,痉病;热扰神明,心神浮越,发狂。
君:大黄,泻热通便,荡涤积热。
臣:芒硝,软坚润燥,泻热通便。
佐:厚朴,下气除满消胀。
使:枳实,破结导滞消痞。
【要点】
①泻下与行气并用。
②本方峻下热结,急下存阴,以数日不大便,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③气虚阴亏,燥结不甚者慎用。
④年老、体弱、孕妇等慎用。
【加减】
②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黄以滋阴润燥。
③痰阻者,加胆南星、瓜蒌,是为星蒌承气汤。
④取本方攻下之意,而不用其峻猛者,可化裁为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参见表3-1。
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功能轻下热结,主治痞、满、实之阳明腑实轻证与痢疾初起。
⑥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去枳实、厚朴,加甘草,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腑实证与胃肠积热,发斑,口齿咽痛等症。
⑦复方大承气汤:厚朴、莱菔子、枳壳、大黄、赤芍、芒硝、桃仁。功能通里攻下,行气活血。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表3-1 三种承气汤比较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证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秘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按语】 大承气汤为治疗阳明腑实证之主方。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降为顺,本方能峻下热结,承顺胃气下行,故方名“大承气汤”。以其荡涤积滞,攻下热结之功,不单纯用于阳明腑实证,尚可用治由里热引起的热厥、痉病、发狂等。
本方的重点在于理解阳明腑实证成因,故选药除泻下的硝黄并用外,又重用了行气的枳朴,泻下与行气并行,且大黄生用后下,攻下之力峻猛,为后世运用攻下法树立了典范。
本方的难点是如何理解“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等。通过三承气汤的比较,明确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厚朴、枳实,大黄与芒硝、甘草的配伍关系。三方均出自《伤寒论》,均为寒下剂,同治阳明腑实证,同用大黄为主药。但由于痞、满、燥、实四证的主次不同而分别选加不同的药物,并在剂量上也有所体现。
黄 龙 汤
《伤寒六书》
【组成】 大黄9g,芒硝6g,枳实9g,厚朴9g,甘草3g,人参6g,当归9g。用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功用】 攻下热结,益气养血。
【主治】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青,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倦少气,谵语甚或循衣撮空,神昏肢厥,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方析】 阳明腑实,气血不足。邪热滞肠,大便秘结,脘腹胀痛拒按;或热结旁流;素体不足,神倦少气,脉虚;热结于里,上扰神明,谵语,神昏,肢厥,撮空。
君: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积滞。
臣:人参、当归、甘草,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佐:桔梗,宣肺气,通肠腑。
使:生姜、大枣,养胃和中。
【要点】
①攻下扶正,邪正合治。
②本方为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的代表方。(www.xing528.com)
【附方】 新加黄龙汤
组成:生地黄、生甘草、人参、生大黄、芒硝、玄参、麦冬、当归、海参、姜汁。
功效:泄热通便,滋阴益气。
主治: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
【方歌】 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按语】 本方为攻补兼施、虚实兼顾之剂,用于热结较甚而兼气血不足者。其中,阳明腑实是主要矛盾,气血不足是次要矛盾,邪不去则正难安,治疗重点在攻而不在补,气血的耗伤只有在腑实解除后才能得到恢复。故方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配人参、当归益气补血。诸药合用而成邪正合治、攻补兼施之良方,用于阳明腑实而兼气血不足者。
(二)温下基础方
1.指导方药
①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冷积便秘腹痛,正气不虚之证。
②温脾汤:温补脾阳,脾阳不足,冷积阻滞之证。
2.重点方药解
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大黄9g,附子9g,细辛3g。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胁下偏痛,发热,手足不温,舌苔白腻,脉弦紧。
【方析】 里寒积滞,寒实内结,阳气失运,导致便秘腹痛,胁下偏痛;阳气不达四末,则手足不温。
君:附子,温里散寒止痛。
臣: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
佐:细辛,温里散寒止痛。
【要点】
①温通并用。
②本方以便秘腹痛,手足不温,苔白腻,脉弦紧为证治要点。
③现代常用于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者。
【方歌】 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按语】 大黄附子汤为温下的代表方剂。凡寒邪内结成实,见有腹胀痛,肢冷,便秘等症,均可选用。其证属寒实内结,非温不散,非下不去,故以大辛大热的附子,配以苦寒之大黄,辛散之细辛,共成温散之方,苦辛通降之剂。
本方重点在温下寒积,故重用附子三枚以制大黄之寒。
本方与《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均为附子细辛同用,而治证则异。麻黄附子细辛汤以助阳温经之附、辛,配解表发汗之麻黄,共成助阳解表之剂,适用于少阴阳虚而兼有表寒者;本方以附、辛温阳散寒,配大黄攻积通便,合奏温下之效,实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者。
温 脾 汤
《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 大黄15g,当归、干姜各9g,附子、人参、芒硝、甘草各6g。
【功效】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寒积腹痛。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析】 脾阳不足,寒积中阻。肠间阳气失运,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能布达四肢,手足欠温,脉沉弦。
君: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大黄,泻下攻积导滞。
臣:芒硝、当归,润肠软坚助大黄;干姜,温中扶阳助附子。
佐:人参,益气补脾,助阳先助气。
使:甘草,调和诸药。
【要点】
①温补脾阳配伍寒下攻积,寓温补于攻下之中。
②本方以腹痛,便秘,手足不温,畏寒喜热,苔白,脉沉弦而迟为证治要点。
③现代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属寒积内停者。
【加减】
①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
【方歌】 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按语】 本方主治脾阳不足之冷积便秘,为温下之著名方剂。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既有阳虚,又有积滞,单用攻下必更伤中阳,纯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下与温阳并用,方为两全。故方以大黄、附子共为君药,并辅以人参、当归等以温攻并用。
温脾汤系《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温下法之意衍化而成。从组成上看,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属于攻解兼施之剂。朱良春等著《汤头歌诀详解》曰:“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考《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温脾汤有三方,除前方外,一方见于该书卷十三“心腹病方”,较本方多当归、芒硝;一方见于卷十五“冷痢门”,比本方多桂心而无甘草。此外,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温脾汤在配伍上另有特点,少人参而增桂心、厚朴,大黄用量减少,主治“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药无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