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五个统筹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关于“统筹区域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席殿晋

(山西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高级编辑)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统筹搞好产业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一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www.xing528.com)

关于“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体制上的障碍,提高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中部地区结构调整的力度,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国发展是一盘大棋,只有东部和中西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走活、走好。

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内容,当然是指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的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发展绝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讲的发展,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这才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能搞单打一,决不能搞片面发展,决不能搞单项突进。否则,社会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发展也将遭到严重挫折。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在产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此,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的发展,主要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解决人与自然,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也是我国和我省要继续发展所必须下大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核心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化,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我们一定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而决不能只顾眼前、遗患长远

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使得我们发展的竞争半径更加扩大,国际关联度和参与度更加密切和深刻。我们今天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也要考虑国际环境。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推进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它们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我们不能为引进外资而引进外资、为引进技术而引进技术,而是要既善于利用外资,又善于启动民资;既要注意开拓国外市场,更要考虑开拓国内市场。为此,要切实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统筹就是兼顾,兼顾就是协调。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兼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兼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兼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和目的,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人的全面发展。这里贯穿的统筹兼顾以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思想,正是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的充分体现。能否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决定着新阶段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只有努力做好“五个统筹”,坚持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山西日报》2004年2月1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