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概况
陕北白绒山羊以其独特的优势具有重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和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以陕北白绒为主的羊产业已成为陕北地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羊产业作为农业发展主导产业之首来抓,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从资金技术各方面给予扶持。群众喜爱、饲养管理水平较高,实现了圈舍、饲草加工、饲喂方式和饲养管理的规范化。数量发展快,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高。2007年陕北白绒山羊及其改良羊饲养量达到800万只,其中榆林市640万只;年产羊绒983t,其中榆林市842t。横山是陕北白绒山羊主产区,新品种类群数量质量均居全省前列。2010年,陕北白绒山羊发展到120万只,饲养量在10万只以上的乡镇有5个,5万只以上的乡镇有4个。建成了以马家梁、曹阳湾、水掌村等为代表的135个规模养殖示范村和1.48万户规范化舍饲养殖专业户。达标羊子发展到70万只以上,占全县绒山羊及其改良羊的58.3%,占全省达标羊子的37.5%;产绒量421.5t。养羊总产值5.8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和畜牧业总产值的38.7%和79.5%。农民人均养羊收入2600元。以马家梁、曹阳湾村为代表的育种专业户人均养羊收入万元以上,户均4万元以上。
1.陕北绒山羊经过30年的培育与发展,已成长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主导产业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前,榆林的养羊生产,主要以开展细毛羊改良为主,绵羊占全市羊子的比重为32%,山羊占68%。山羊品种为本地土种陕北子午岭黑山羊,主要生产板皮、紫色山羊绒,肉用,经济价值较低。从1977年开始,引进辽宁绒山羊与陕北黑山羊开展杂交改良试验,1985年以后,全市羊子生产逐步转为绒山羊生产,到2010年,陕北绒山羊发展成为榆林羊子生产的重要主推品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存栏羊子563.8万只,其中陕北绒山羊及其改良羊为440万只,占78.1%;出栏羊子338.2万只,其中陕北绒山羊及其改良羊282万只,占83.4%。2010年养羊业实现产值22.8亿元,占全市畜牧业产值48.9亿元的46.6%,占大农业产值152.9亿元的14.9%。规模养羊乡镇、村、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其中养羊收入占到70%以上。据对榆阳、靖边、横山三县区15个“一村一品”绒山羊养殖示范村调查,15个村在册总农户为4363户,其中在村常住农户为3772户,养殖绒山羊农户为3563户,占在村常住农户的94.5%。2010年15村共饲养陕北绒山羊19.95万只,户均饲养56只,养羊农户共有人口13539人,实现绒山羊养殖收入8169万元,人均6034元。横山县雷龙湾乡永忠村绒山羊养殖户张生富,5口人,饲养陕北绒山羊63只,其中繁殖母羊42只,实行一年两产羔羊,年繁殖羔羊86只,培育出卖种羊62只;只均产绒750 g,年产羊绒48.75kg;实现毛收入10.08万元,年饲养成本1.5万元(不含人工和自产饲草),净收入8.58万元,人均收入1.72万元。
2.陕北绒山羊基本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格局,成为支撑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2010年,榆林市羊子饲养量达到902万只,占到陕西省羊子饲养量的52%,生产山羊绒1344.8t,占全省产量的89.9%,生产羊肉5.1万t,占全省产量的46.3%,成为陕西省第一养羊大市。榆林羊绒产量占全国羊绒产量的7.6%,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把榆林列为全国绒山羊优势生产区域。到2010年已建成榆阳、神木、横山、靖边、定边5个百万只养羊大县区,并集中布局在榆林市北部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地区和向黄土丘陵沟壑区的过渡地带。这一区域2010年羊子饲养规模达到782.1万只,占榆林羊子总饲养量的86.7%,羊绒产量为1251.8t,占全市羊绒产量的93.1%,羊肉产量为4.43万t,占全市羊肉产量的86.9%。从2008年开始,按照省上统一部署,陕北绒山羊发展纳入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统筹建设,2009年和2010年,两年省、市、县三级投入财政扶持资金5843万元,初步建立了“一中心、十场、十村、三个示范园”,核心群达3万只的陕北绒山羊繁育体系,建立35个舍饲规模养羊示范村,近百个家庭适度规模农牧结合绒山羊养殖示范场,为推动陕北绒山标准化规模发展奠定基础。2010年,羊子、马铃薯、小杂粮、玉米、红枣六大特色产业总产值为107亿元,其中羊子产值占21.3%,居第一位。
3.陕北绒山羊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基本实现了与生态保护建设的和谐,形成林牧、农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
受自然、战争、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榆林生态非常脆弱,传统的放牧养羊与生态保护建设一直存在矛盾,严重时,发展养羊成为生态建设的绊脚石,羊子被认为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罪魁祸首,甚至到了杀羊保植被的地步。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榆林市各级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坚持开展造林种草,秸秆加工利用,舍饲养羊,落实退耕还林(草)政策,扶持发展家庭适度规模舍饲养羊,基本实现了羊子生产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和谐协调发展。造林种草为发展养羊业提供充足的饲草资源,养羊成为支撑生态建设的重要后续产业。自1998年以来,榆林养羊生产模式,逐步由传统的放牧养殖转变为当前的家庭适度规模舍饲养殖,养羊农户由占全市总农户的18%提升到60%,达到27万户,其中养殖规模30只以上农户10万余户。对15个典型村调查,养羊农户占总农户的81.66%,其中饲养规模在30-50只的农户占62.9%,50~100只农户占30.3%,100只以上农户占5.7%,30只以下农户仅占1.1%。2010年全市羊子饲养量较1998年净增加503万只;羊绒产量由年产375t,提升到1345t,增长259%。同时期,累计完成人工种草1300余万亩,到2010年累计种草保存面积达到850余万亩,据农业部组织的草原监测结果,2010年榆林市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64.16%,较1998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10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0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陕西省气象部门对美国、法国卫星资料综合分析后为:陕北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国家林业局2010年8月在榆林召开的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林牧一体化发展,加快开发林木饲料资源,把羊业作为榆林林业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
二、陕北白绒山羊的地位与作用
1.品种地位
陕北白绒山羊具有单位体重产绒量高、绒质优秀、群体中存在多绒型变异和繁殖性能高等突出特点。在产绒量、绒的长度、纤维细度等方面均居国内先进水平。陕北白绒山羊在近30年的选育发展历史中,为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陕北白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都是我国乃至世界最优秀的绒山羊品种,三者各有千秋。辽宁绒山羊在产绒量、净纯率、绒长度三个方面居领先地位,并且体格大,遗传性能稳定,改良地方山羊效果好,近年加强纤维细度选择,细度趋向适中。内蒙古白绒山羊绒纤维细长,手感柔软,拉力大,光泽好,颜色洁白,含杂少,净绒率高,是世界上羊绒质量最好的。陕北白绒山羊可与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相媲美,并且群体数量大,含有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白绒山羊和陕北黑山羊三种血液,同时具有陕北黑山羊绒细、适应性强,辽宁绒山羊体大、产绒量高和内蒙古白绒山羊绒毛品质好的特点,具有培育优质羊绒品系、多绒型品系、提高繁殖力和产肉力的潜力,选育前景广阔,品种地位凸现。陕北白绒山羊经过30年的培育与发展,已成长为陕北地区保障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主导产业。2010年,陕北绒山羊发展成为榆林市羊子生产的重要主推品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主导产业。2010年全市存栏羊子563.8万只,其中陕北绒山羊及其改良羊为440万只,占78.1%;出栏羊子338.2万只,其中陕北绒山羊及其改良羊282万只,占83.4%。2010年养羊业实现产值22.8亿元,占全市畜牧业产值48.9亿元的46.6%,大农业产值152.9亿元的14.9%。规模养羊乡镇、村、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其中养羊收入占到70%以上。
2.产品地位
陕北白绒山羊是草食家畜,属绒肉兼用型品种。其产品绒、肉、皮是满足人民生活的必需物品(包括原料、食品和节粮贡献)。2006年以来产区优质羊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6%,占世界产量的5.3%。市场对陕北白绒山羊及其羊绒、羊肉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山羊绒制品以其轻、柔、暖等特点,被美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而畅销全球,因此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绒山羊饲养热。从目前的技术水平来看,它还没有被人造纤维取代的可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被视为贵族消费的羊绒制品目前已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的工薪族家庭。在大多数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的今天,羊绒制品的价格不断上涨,说明人们对羊绒制品的需求已表现出大幅度增加的势头。过去,由于我国的绒纺工业水平较低,以生产羊绒衫为主,它对羊绒长度的要求相对低些,绒山羊纤维长、弹性好的特点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随着绒纺工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开发山羊绒布料等高档羊绒制品,它使绒山羊纤维细而长、弹性好、吸水性强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绒纺工业对羊绒的需求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绒制品开发工作的加强而呈大幅度增加的趋势,尽管羊绒产量有不断增长的可能,但其增速将远低于需求的增长,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羊绒总产量将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羊肉营养价值很高,是我国主要的肉品来源之一。近年来,羊肉的市场需求量很大,消费量急剧上升。“横山羊肉”已于2010年申报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猪肉价格大起大落的时候,羊肉逐年上升,肉价价格每千克从2005年的26元提高到2011年的60元,增长了1倍多,加工产品则从40元提高到132元(双城乡牌羊肉),增长了2倍。猪肉则一直在16~26元之间徘徊。据专家预测,羊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肉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横山羊肉作为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誉海内外,必将成为高端市场和高档出口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会进一步飙升在150~200元之间。工薪阶层消费者也难以接受。由此可见,横山羊肉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和市场发展空间。横山羊肉申报为全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横山羊肉系列产品”驰名省内外,以成为横山人的迎宾待客主餐、送礼佳品。凡是来横山的客人都要品尝横山的饨羊肉。榆林、靖边、西安、北京、内蒙古、宁夏、甘肃、山西,都有横山饨羊肉馆,人们提起吃羊肉,就想到“横山饨羊肉馆”。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发展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今农业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单项产品、单个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价格、质量、品牌和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产业体系的综合竞争。为增强我市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本在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卫生安全水平,提高农户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可以充分发挥农户家庭经营生产成本低的优势,尽快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科技含量,创出一批有较强出口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大力发展羊产业,建设横山羊肉特色生产基地,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是陕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省市县都把发展羊产业纳入“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科技计划。
3.生态地位
养羊业一直是陕北黄土高原区域传统的畜牧业主导产业,也是受政策因素影响较为强烈的产业之一。当前,以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设施养羊、恢复牧业地位为表征的政府导向型思维成为政界,乃至学术界人士热衷的话题。然而,陕北黄土高原区域陕北白绒山羊应该处于何种地位?农林牧比例关系如何协调?从根本上来讲,应遵循区域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所决定的农林牧自身演变规律。2010年,榆林市累计种草保存面积达到850余万亩,据农业部组织的草原监测结果,2010年榆林市草原植被平均覆盖率为64.16%,较1998年提高41个百分点;2010全市森林面积达到20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7%。陕西省气象部门对美国、法国卫星资料综合分析后为:陕北黄土高原的主色调正在由“黄”变“绿”。国家林业局2010年8月在榆林召开的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林牧一体化发展,加快开发林木饲料资源,把羊业作为榆林林业发展的生态循环产业。
绒山羊具有与恶劣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特性。原始的绒山羊本来是高寒山区原始部落土种羊群中的珍品。大多数绒山羊产区为地形复杂、坡度较大、海拔1000m以上、灌木丛生的丘陵山区,多集中在东经70°~121°、北纬35°~41°之间的中温带、暖温带、青藏高原区。包括北方农区、牧区、农牧交错区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均在14℃以下,冷季在120~300d左右;降水量较低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荒漠、半荒漠地区。生态环境均较脆弱,极易遭到破坏并难以很快恢复。然而绒山羊对这些气候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也正是在这些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培育出了许多优良的绒山羊品种。绒山羊一开始就是与恶劣的生态环境相关联,也一直是容易被人们误解的一个物种。而实际生产中却与一般认识相反:绒山羊在改良草场上的生产水平完全与其他家畜相当,但在环境严酷、管理粗放的生产体系中,绒山羊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反刍动物。这与绒山羊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征是分不开的。
绒山羊性情活泼、好动、行为敏捷,大部分时间都在运动,特别是羔羊的好动性表现尤为突出。绒山羊具有很强的登高和跳跃能力,好冒险。面对绵羊不能攀越的陡坡和悬崖,山羊均可如履平地。绒山羊具有灵活的上唇、连拱的切齿和双足站立觅食的能力,采食能力强。且采食范围广,对各种牧草、作物秸秆、农副产品和食品加工副产物,尤其是树枝树叶和灌木类均可采食。这种独特的采食行为特点和极强的觅食能力使得它在与其他反刍动物竞争时,能够利用大家畜和绵羊等不能利用的饲草资源,扩展更多新的食物来源,这是其他家畜所无法比拟的。绒山羊除了具有其他反刍动物的消化生理特点外,还有很多独特的消化生理功能,耐粗饲、耐渴性强,有较强的粗纤维消化能力,对低蛋白食粮的适应性强。同时,山羊绒的生长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并不像猪、鸡和奶牛那么敏感,只要在维持需要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山羊绒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就可以满足其产绒的需要。所以,在生态环境恶劣的西部,比较适合发展绒山羊,这是绒山羊的生物学特性所决定的。
1997年总书记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总理提出了治理水土流失必须“退田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从历史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指明了陕北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方向和途径,为陕北黄土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养羊业必须首先让路于生态建设。如何解决“国家要被子,农民要票子”的问题,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充分利用林副产品,发展白绒山羊,走“建设性畜牧业”的路子,才能达到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
经过10年陕北畜牧业科技扶贫的研究、示范与推广,以及广大基层科技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并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陕北白绒山羊高效设施养殖技术目前已趋于成熟。实践证明,陕北白绒山羊对干旱半干旱生态环境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且风沙、丘陵沟壑区最适应绒山羊生存,是实现该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
4.经济地位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设施养殖及其产品加工、流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并与农业、林业、草业相关的资源性初级原料生产的上游和科技、市场、服务、就业等相关的下游“伸胳膊伸腿”。不仅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民和地方财政寻求增加收入的首选门路,也是非牧部门扩大供需市场、促进行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在品种形成与推广阶段的1992年至2006年,累计增创产值50多个亿。近年来,通过各方的合力支持和引导,涌现出了一大批养羊专业村、专业户和饲养场。其投资少、效益高,已成为陕北地区农业区域的主导产业和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如横山县塔湾镇芦沟村,地处长城脚下芦河以北毛乌素沙漠的边缘,296户,1415人,总土地面积41.6km2,其中耕地5600亩,天然林草11250亩,人工种草约1万亩。2005年羊只存栏100076只,户均35只,养羊收入450万元,农民人均养羊收入3420元,占全部收入的85%。据闫昱2006年3月对横山、榆阳、靖边重点育种村调查,绒山羊养殖农户占产区总农户的40%以上,其中主产区占到90%。陕北白绒山羊养殖收入占到农户家庭总收入的62.93%,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9.55%。
再如,横山县马家梁陕北科技扶贫高效设施养羊科技示范基地。“陕北高效设施养羊科技示范基地”经省科技厅、榆林市科技局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权松安教授带领的科技扶贫团队及“高效设施畜牧业科技示范工程”科技扶贫项目课题组在2001~2002年多次考察和筛选,在横山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下最终选定在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的榆林市横山县横山镇马家梁行政村的马家梁自然村(组)进行建设。
马家梁行政村位于横山县城西北部4.5公里长城脚下的沙梁上,由杨家峁、高昌、石墩墙和马家梁4个自然村组成,设8个村民小组,共有190户,953人,总土地面积5.1万亩(34km2),人均53.5亩;其中耕地5500亩(水地800亩、稻田400亩、山地4300亩)、林草地15000亩、荒山荒沙牧地30000余亩。马家梁自然村组农户36户,146人。马家梁村人少地多,在过去放牧的年代具有发展养羊生产优越的条件;同时该村山羊绒用改良早,并坚持不懈科学地应用选育选配技术,培育的绒山羊质量高,较早被横山县列为白绒山羊育种专业村。2000年马家梁率先在横山全县乃至榆林提前2年实施“封沙禁牧、退耕还林(草)、舍饲养羊”,实施飞播牧草10000亩,退耕还草1000亩,营造灌木林10000亩,草茂羊丰,重点发展圈养陕北白绒山羊。(www.xing528.com)
自2002年陕北科技扶贫建设“马家梁高效设施养羊科技示范基地”以来,马家梁的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在科技不断研发、创新提升、培训指导和典型示范带领下壮大和发展,历经3个设施养羊发展里程:
(1)农户分散庭院型(2000~2003年):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各自的庭院内改造羊圈、修池建窖;封沙禁牧、舍饲养羊,科技引导宣传在群众自愿基础上2003年帅先成立了横山县首家村级“马家梁养羊协会”,纳入养羊户25户,协会存栏白绒山羊2000余只;2003年马家梁全村养羊6400只,总收入168万元;种植以水稻、玉米为主,粮食人均生产600公斤,人均纯收入2300元,其中养羊人均收入2000多元,养羊收入占人均纯收入高达87%;被横山县确定为羊产业开发重点村;同时被省农业厅2003年命名为陕北白绒山羊育种示范基地村。
(2)联户设施小区型(2004~2008年):科技引导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采用3户、5户、8户联合建设小区;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设施养羊出现诸多新问题。2004年户均投资3万元进行联户建场,统一规划布局、集中规模饲养,建成规范化养殖小区6个(六个场),容纳绒山羊3700只,羊群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为886g,成年母羊平均产绒量为506g,周岁公羊平均产绒量为511g,周岁母羊平均产绒量492g;全村建成规范的标准化设施养羊42户,120户建起标准化棚圈,100户建起青贮氨化窖池,并配备10台多功能粉草机;当年产羊绒1.71t,推广出售种羊1500余只(每只最高售价4600元,最低840元),养羊总产值超过200万元,人均2370元以上,养羊收入占人均纯收入高达90%。“马家梁”的“陕北白绒山羊”已成为响当当的知名品牌。
2007年注册成立“横山县马家梁陕北白绒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纳入社员47户;全村耕地5500亩(其中水地2200亩),林草地3.5万亩;养羊户171户,饲养陕北白绒山羊9300只,户均54.4只,人均9.8只;养羊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年出栏羊5170只(种羊4000只),产绒3480kg,羊毛2325kg,羊皮1170张,羊肉18667kg;实现农业总产值798.58万元(其中陕北白绒山羊产值686.98万元,劳务输出收入30万元,粮食收入52万元,其他收入27.6万元);养羊收入占总收入的86%,养羊户户均收入4.03万元。农业净产值581.72万元,人均6104元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倍;其中养羊产业纯收入492.82万元,人均5171元,养羊产业占到人均纯收入的84.22%。
2008年合作社饲养陕北白绒山羊3100只,其中适繁母羊1400只,出栏1700只(其中种羊1500只);产绒1550公斤,总收入250万元,纯收入188.5万元,社员养羊户均4万元,人均8000元,是全县人均纯收入的3.5倍。马家梁村已成为全省陕北白绒山羊科学养殖第一村;并依靠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陕北白绒山羊产业,经济效益显著,也成为陕北地区“一村一品”的典范。
(3)高效设施产业园区型(2009年以来):马家梁自然村在新农村建设和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支持下2008年启动建设“高效设施养羊产业园区”,目前已基本完工;马家梁行政村现有绒山羊养殖专业户165户,占总户数的85%,存栏7500余只,户均40多只,人均8只;全村羊只品种100%为陕北白绒山羊且均高于标准。2010年养羊户均收入4万元,最高13万元,人均万元以上。2011年鉴定,成年公羊产绒量1359.3±375.2g,母羊877.8±135.6g,周岁公羊816.8±161.5g,周岁母羊799.7±156.0克;成年公羊抓绒后体重64.0±20.3kg,母羊41.8±7.35kg;周岁公羊40.4±9.9kg,周岁母羊32.9±5.8kg;绒毛长度8.9±1.1cm以上,细度14.46μm,净绒率60%以上,产羔率158%以上,屠宰率50%以上。马家梁也被省、市业务部门列为陕北白绒山羊良种繁殖专业村和科技示范村,是陕北地区依靠发展陕北白绒山羊高效设施养殖发家致富的典型,带动着横山全县和陕北地区发展陕北白绒山羊生产示范基地,兴办示范场,羊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设施养羊产业化呈现出良好态势。
陕北畜牧科技扶贫小组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与榆林市陕北白绒山羊研究所、横山县瑞丰农业科技开发公司、马家梁养羊合作社(协会)、县种羊场等单位以“产学研”有机结合方式,采取“科研院所+企业、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基地”的科技创新机制,共同研发了选育选配、牧草种植、设施建设、饲草调制均衡搭配、环境调控、专用饲料、羊病防治、产业化开发等多项系列成果,不断深入地在“马家梁高效设施养羊科技示范基地”通过核心区科技示范应用;并通过科技和畜牧等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咨询论证、规划设计和不间断的巡回技术指导等方式,推广到曹阳湾、芦沟、永忠、郭家湾、王梁、雷龙湾等10个核心示范村和狄青塬种羊场,并迅速辐射到陕北大地以至宁、甘、蒙、晋等7个类似生态区域。
综上所述,陕北白绒山羊在陕北黄土高原区域农林牧生态经济系统中已处于的主导产业地位,是农、林、牧有机结合的中间枢纽和中轴产业;是振兴陕北农村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有效载体;林业、农业均应为绒山羊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饲草饲料而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政策和机制创新;立草为业,以草定畜,大力发展陕北白绒山羊高效设施养殖才是实现陕北养羊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存在问题
1.陕北绒山羊的发展空间受政策、认识等方面的制约
一是受近年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关注马铃薯、设施蔬菜、生猪、奶牛等产业的政策影响,对陕北绒山羊在陕北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二是受农村人口的流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养羊生产从业人员年龄偏大,40岁以上人员占75%,并以一般农民为主体,占89.1%,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从事养羊生产农户有减少的趋势;三是受“封山禁牧”政策的刚性约束,玉米等饲料价格的上涨,社会劳动工资的普遍提高,养羊生产成本明显增长,比较效益下降,加之扶持舍饲养羊的专门政策缺失,群众发展养羊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2.陕北绒山羊的市场需求受羊绒细度品质下降的制约
羊绒纤维为珍稀资源,世界产量仅2万吨左右,我国占世界产量的70%以上。羊绒纤维以纤维细度为重要品质,高品质的山羊绒细度要求在13~16μm,细度在12~14μm的山羊绒被视为羊绒的珍品,细度在12μm以下的羊绒制品被视为极品。国际出口羊绒产品要求细度在15.3μm以下。但由于目前羊绒加工能力严重过剩,原料供求矛盾突出;绒毛流通体系不健全,购绒商收购羊绒不执行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在优良品种持续改良提高方面又缺乏政策支持和组织措施,农民只重视羊绒产量的增加,忽视了羊绒细度品质的提高,羊绒增粗趋势加剧,品质下降问题突出。虽然国家纤检局检测我省羊绒细度为14.3~15.4μm,属优质羊绒。但陕北绒山羊羊绒纤维细度与改良初的1986年和品种审定时2003年比较,较当时14.5μm的主体细度增粗1~1.5μm。纺织业始终要求绒山羊养殖者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若羊绒细度增粗趋势长期下去,陕北绒山羊绒纤维优质的优势将会丧失,现有市场将会丢失,发展将受到制约。
3.陕北绒山羊产业水平的提升受技术支撑力量不足的制约
具体表现为:省、市、县三级没有统一的陕北绒山羊育种和产业发展指导组织,缺乏统一的育种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行政、推广、院校间合作不够,产学研相脱节,形不成合力;人才机制不活,缺乏真正热爱和钻研陕北绒山羊技术研发推广的人才,人才队伍不稳,有断线的趋势;合作交流不够,对陕北绒山羊的基础研究、深度研究和育种技术研究落后于辽宁、内蒙等地对辽宁绒山羊和内蒙绒山羊的研究;对陕北绒山羊标准化舍饲养殖技术的研究、饲草饲料开发利用的研究、营养调控的研究等不够,产业技术体系不健全,直接制约着陕北绒山羊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对策建议
1.建议学习内蒙古等地支持绒山羊产业发展的做法,从统筹陕北地区生态保护、农民持续增收、陕西纺织业发展、陕北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由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扶持陕北绒山羊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意见,制定出台陕北绒山羊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一提高对发展陕北绒山羊产业的认识和重视,提高陕北绒山羊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
2.建议由省、市、县区畜牧兽医局牵头,组织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农业大专院校、陕北绒山羊规模养殖企业、纺织行业、羊绒加工企业等组建成立省、市、县区三级陕北绒山羊育种和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若干名,分设多个专业技术组或专家指导组,上级委员会对下级委员会负组织指导责任,下级委员会要服从上级委员会的指导,完成上级委员会交办的有关技术任务。同时,成立陕西省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并设立陕北白绒山羊试验站,实现与国家绒毛羊产业技术体系的对接,与全国绒毛羊用产业发展的对接,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发展技术队伍。
3.狠抓陕北绒山羊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良种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好的良种,才能有产业的强势健康发展。要把加强陕北绒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到整个产业的首位来抓。“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制定出台绒毛用羊遗传改良计划,加大对绒毛用羊良种培育的扶持。建议要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并制定出台陕北绒山羊选育计划,财政每年列1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陕北绒山羊品种选育,开展陕北绒山羊育种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同时,加大对省、市、县区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支持,改善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的设施设备,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支撑能力。
4.建议把推行舍饲养羊纳入陕北地区生态保护建设范畴。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十二五”时期生态保护建设政策,关于草原牧区退牧还草工程的政策,制定出台支持陕北地区发展舍饲养羊专门政策,对羊子饲养的棚舍建设,设施和设备给予一次性扶持,对开展舍饲养羊的农户(场)给予政策性补助。即:对羊子存栏规模达到30只以上农户,棚舍建设达到标准要求的,每户一次性补助棚舍建设费5000~10000万元;对开展舍饲养羊的农户(场),以繁殖母羊为单位,每羊每年补助饲养补助成本增加费用160元(每年每羊舍饲需增喂精饲料80 kg左右,按每公斤2元计算,计160元)。
5.支持陕北绒山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要推进陕北绒山羊生产模式转变,加快发展标准化规模舍饲养殖。结合中省已开展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建立支持陕北绒山羊标准化规模建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建设300个示范场,每场扶持30~100万元,用于改造提升养殖场基础设备,加大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
6.建立陕北绒山羊养殖大县、大乡、大村奖励制度。对陕北绒山羊养殖规模达百万只大县、10万只大乡、1万只大村,根据陕北绒山羊出栏率、羊绒生产能力、羊绒品质、农民增收等指标给予奖励。大县给予60~100万元的奖励,大乡(镇)给予10~30万元的奖励,大村给予3~5万元的奖励。同时要重奖科技有功人员。
7.建立陕北绒山羊良种补贴政策。根据国家关于粮食、生猪、奶牛、绵羊等良种补贴政策,制定出台陕北绒山羊良种地方补贴政策。对培育生产陕北绒山羊种羊的育种场(专业合作社或小区),在依法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前提下,实行挂牌监督管理,种羊质量由县级以上畜牧技术推广部门检测认定,并出具质量合格证书。购买使用具有质量合格证书种羊的,每只补贴800~1000元。支持开展羊子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对每建一个羊子人工授精站,且年配种达到1500只以上,一次性给予3万元建站补助,并每年每配1只母羊补助20元。同时,对生产羊绒纤维直径在14.5μm以下,种母羊产绒量达到700 g以上,种公羊产绒量达到1000 g以上的优质种群实行特别挂牌保护和良种补助,以成年羊为单位,每羊每年给予1500元补助。
8.积极支持发展陕北绒山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羊绒收购加工商建立羊绒原料生产供给关系,实行羊绒按细度、长度分等划级,分级包装,优质优价;并组织开展陕北绒山羊提质、增产、增技术的综合集成组装应用推广,提高陕北绒山羊技术装备水平,提升陕北绒山羊市场竞争力,促进陕北绒山羊稳定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