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森林营造技术

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森林营造技术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通过自主学习或教师指导学习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的相关知识,每组各完成一块不同造林地的野外调查和内业设计工作。相关知识一、农田牧场防护林的作用农田牧场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牧场,减轻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林带防止干热风危害的作用比较显著,因此,大力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积极防治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促进农牧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森林营造技术

任务2 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

任务目标

【能力目标】

具备农田防护林的规划设计和指导施工作业的能力;具有进行农田防护林幼林周年抚育管理计划的综合能力。

【知识目标】

熟悉农田牧场防护林的林带结构、配置方法;掌握农田牧场防护林的栽植方法;幼林抚育方法;减轻林带胁地的方法;掌握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规划设计的原则、方法。

任务提出

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的关键:第一,搞好农田牧场防护林规划设计工作;第二,合理选择和配置农田牧场防护林树种;第三,会农田牧场防护林的经营管理。将全班学生分为4组,通过自主学习或教师指导学习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的相关知识,每组各完成一块不同造林地的野外调查和内业设计工作。

任务分析

农田牧场防护林是在有农田、牧场的地方,为了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小气候、土壤、水文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环境,保证农牧业的稳产高产,并对人民生活提供木材、林副产品及多种效益为目的的人工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的形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农田牧场防护林网;第二种是农林间作;第三种是在农田牧场的间隙地带营造的丛状林或小片林。

相关知识

一、农田牧场防护林的作用

农田牧场防护林是以保护农田、牧场,减轻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凡是在农田、牧场周围100 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或与沙地接壤250~500 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林地都可以划定为农田牧场防护林;另外,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或林网也可以划定为农田牧场防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防风作用

农田牧场防护林能改变气流的物理状况。气流在其运行过程中,遇到林带的阻挡后,首先由于林带的屏障作用,消耗了一部分动能,使林带附近风速降低。气流密度加大,迫使一部分气流由林带上方越过,越过林带屏障时,和树木枝叶摩擦从而能量减弱。另一部分气流进入林带后,也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原来较大的气流,被林带的孔隙过滤,分散成许多方向不同、大小不等的小旋涡,它们彼此互相摩擦撞击,并和树干、枝叶摩擦而消耗了能量,从而削弱了风力,降低了风速。

林带防风效果的一般规律是:距林带越近作用越显著。随着距离的增加,防风作用逐渐减小。达到一定距离后,则恢复到原来的风速。林带降低风速的程度和林带的有效防护范围因林带的结构和高度不同而异。

(二)调节温度

农田牧场防护林具有改变气流结构和降低风速的作用,其结果必然会改变林带附近的热量状况,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在春季林带附近气温比旷野要高0.2℃左右,且最高气温也高于旷野,这有利于作物萌动出苗或防止春寒。在夏季林带有降温作用,1 m高处比旷野低0.4℃,20 cm高处比旷野低1.8℃。9月份与春季相似,冬季林带有增温作用。

在风力微弱的晴天条件下,林带提高了林缘附近的最低温度。早晨5:00向阳面和背阴面均比旷野高1~3℃,林带内比旷野高5℃。林带提高了向阳面的地表温度,但降低了背阴面的最高地温即减小了背阴面及林带内地温的日温差。

(三)调节湿度

1.林带对蒸发蒸腾的影响 大量的观测资料表明,林网内部的蒸发要比旷野的小,故可降低林网内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强度,改善农田的水分状况。一般在风速降低最大的林缘附近,蒸发量减小最大,最大可达30%。

2.林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在林带作用范围内,由于风速和乱流交换的减弱,使得林网内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水分在近地层大气中逗留的时间要相应延长,因此,近地面的绝对湿度常常高于旷野。相对湿度可增加2%~3%。

3.林带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林带既可以增加降水,也可减少实际的蒸发蒸腾,因而在林带保护范围内,土壤湿度可显著增加。但在距林带很近的距离内,林带内树木根系从邻近土壤中吸收大量水分供于蒸腾作用,常常使这些地段的土壤湿度降低。背风面距离林缘5H(带高)处的土壤湿度比旷野可提高2%~3%。

(四)防止干热风危害

干热风是一种在春末夏初(5月下旬到6月下旬)出现的具有高温、低湿特点的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气温≥25℃,相对湿度≤40%,风速≥4 m/s的旱风)。因此时正是小麦乳熟灌浆阶段,由于干热风的出现,往往使小麦失水过多,造成青枯或籽粒干秕,产量、质量降低。我国从黄淮平原到河西走廊和南疆盆地,小麦种植面积约1400万hm2,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2。由于受干热风危害的影响,一般要减产2~3成,严重的达4~5成。林带防止干热风危害的作用比较显著,因此,大力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积极防治干热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是促进农牧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五)改善土壤条件的作用

在林带有效防护范围内,风蚀较轻,可防止肥沃的表土被吹走,再者由于林带的枯枝、落叶及根茬较多,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

二、农田牧场护林的规划设计

(一)规划设计原则

1.坚持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方向,以农牧业总体规划的要求为依据。

2.坚持以农牧业为主,以林业为辅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农、林、牧三者的关系,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3.贯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对山、水、田、林、路要统一规划,对风、沙、旱、涝、碱综合治理

4.在充分发挥林带最大防护效能的前提下,尽量少占耕地。

5.农田牧场防护林要紧密结合其他林种和“四旁”绿化进行,并形成防护林体系。

6.农田牧场防护林要与地形地物相结合,尽量做到林网、路网、水网的三网合一。

(二)规划设计的内容

1.林带结构 林带结构是指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状况等综合情况。根据防护的需求,通常把林带的结构划分为三种类型,即紧密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林带结构不同,其防风效果也不同。

(1)有关林带防风作用的几个参数

①林带的有效防护范围 林带对农作物具有显著增产效果的最大距离称有效防护范围。一般以平均蒸发量降低20%以上和平均风速降低20%为最低值,作为确定林带有效防护范围的最低指标。林带的有效防护范围以带高(H)的倍数来表示。设计合理的林带,其有效防护范围一般为20~25H,最高可达30H。

②透风系数 指林带背风面林缘1 m处林带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m/s)与无林旷野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用十分数表示,是鉴定林带结构优劣和防风作用大小的重要参数,是一个变数,常以风速、风向的变化而变化。

③疏透度 是林带的透光程度。指林带纵断面上的透光孔隙面积与林带纵断面的总面积之比,用百分数或十分数表示。能反映出林带的密度、枝下高、生长情况等林学特征。

疏透度常用下列两种方法估算:

方格框架法 将刻有均匀方格的透明玻璃板镶嵌在木框上,一般用30 cm×40 cm的透明玻璃板,每个小方格为1 cm2。测量时在背风面带高的10H左右处设三脚架,将方格框垂直地安装在三脚架上,使方格框的下线和林带与地面结合处重合。然后目测每个透光空隙面积,计算疏透度。

目测估算法 在野外,首先选取林带透光度具有代表性的一段(如30~50 m长),然后站在背风面10H左右处,将林带按疏透度大小的分布特征分为灌木部分(h1)、树干部分(h2)、林冠下部(h3)、树冠部分(h4)和树梢部分(h5)5段。分别目测估计各部分的透光孔隙面积,用下式计算疏透度。

P=(h1p1+h2p2+h3p3+h4p4+h5p5)/(h1+h2+h3+h4+h5

P为疏透度,h1、h2、h3、h4、h5为各部分的纵断面积,为各部p1、p2、p3、p4、p5分的透光孔隙面积。

(2)林带结构类型

①紧密结构 紧密结构林带由乔木、亚乔木和灌木树种组成多层林冠,有叶期枝叶茂密,犹如一堵墙,透风系数小于0.3,林带较宽,一般10~20 m,中等风力遇到林带时,基本上不能通过,大部分气流由林带上部绕行。在背风林缘附近常形成静风区或弱风区,风越过林带后很快恢复到旷野风速,防风距离较短,而近距离的防风效果大。有效防护范围为15~20H,最小风速出现在林带背风面1H处,仅相当于旷野风速的10%(图6-23)。

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采用这种结构,容易在林带内和林缘附近的静风区引起堆沙,在两条林带之间的农田会遭受风蚀,形成中间低两边高的“牛槽低”,造成耕作不便和减产;在冬季降雪较多地区,林缘附近会大量积雪,延误春耕。适用于风害严重的地区,如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牧场防护林设置等。

img139

图6-23 紧密结构林带

img140

图6-24 疏透结构林带

②疏透结构 疏透结构的林带由几行乔木,两侧各配一行灌木组成,林带较窄,透光孔隙上下分布均匀。当风遇到林带后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从树干、树枝、树叶的孔隙中穿过,并在背风林缘形成许多小漩涡;另一部分从林带上面绕过,在背风林缘形成一个弱风区。疏透度在0.3~0.4,透风系数0.3~0.5,在林带背风面可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弱风区,最低风速出现在林带后距林缘3~5H范围内,有效防护范围为25H(图6-24)。

疏透结构的林带,有效防护范围较大,林带减低风速缓慢而均匀,不会造成积沙积雪和风蚀现象,是一种理想的林带结构。

③通风结构 通风结构林带一般只由几行乔木组成,没有下木。按透光孔隙分布,具有两个明显的层次。一个层次由上部树冠组成,透光孔隙均匀,不透风或透风很小。一个层次由下部树干组成,透光孔隙均匀而大,疏透度为0.4~0.6,透风系数在0.5以上,风能顺利通过。林带近距离的防护效果较差,最低风速出现在5~10H范围内,其风速恢复较缓慢,有效防护范围最大,可达28H。通风结构林带在冬季可使降雪均匀分布在农田地表上,但在林缘附近和林带内容易引起风蚀,因此适合在风沙危害较轻地区采用(图6-25)。

img141

图6-25 通风结构林带

img142

图6-26 林带方向

2.林带走向 林带走向是指主、副林带配置的方向,一般以林带两端方位角的指向来表示。林带与主要害风的夹角称为交角,90°减去交角称为偏角,如图6-26。林带的走向取决于害风的风向,害风是指危害农作物、牧草生长发育的造成严重危害的风。

在一年当中,害风风向频率出现最大和风速在8 m/s(相当于6级风)以上的风称主害风。频率较大且风向与主害风风向交角大于±45°的风,称次害风。

农田牧场防护林由主林带和副林带组成,防治主要害风的林带称为主带,防护主要害风以外的风的林带叫副林带。

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害风方向,副林带走向一般与主林带垂直(图6-27)。

当主害风风向频率很大,即害风风向比较集中,其他方向的害风频率均很小,主林带应与主要害风垂直配置。由于次害风频率极小,危害不大,可以不设副林带。

img143

图6-27 主、副林带与道口配置

主害风与次害风风向频率均较大,主林带与副林带所起的作用同等重要,林网可设计成正方形;主害风风向频率较大而不太集中,主林带方向取垂直于2个频率较大的主害风方向的平均方向,可以不设副林带;主害风与次害风的风向频率均较小,害风方向不集中,主林带与副林带几乎同等重要,而且在两三个或更多方向上害风风向频率相差无几,可以设计成正方形林网,林带走向可以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3.林带间距 林带间距是指主林带与主林带、副林带与副林带之间的距离。主林带间距的大小,由林带的防护距离和林带的树高所决定,一般规律是,害风越过林带后造不成危害的距离,为主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如疏透结构林带有效防护范围为25H,林带高度为15~20 m,则主带间距应为375~500 m。

副带间距,是根据次要害风与当地风沙干旱危害的程度、耕地面积大小以及机耕条件而定。如次要害风危害较大,而且当地风沙干旱也较重,则副带间距可小些;在次要害风危害不严重而机耕作业条件又好的地区,副林带间的距离可适当加大。

林带间距不能过大或过小,间距过大则林带间的农田和牧草得不到完全的保护,间距过小则占地、胁地太多而影响田地灌溉、农机效率和作物收割等工序的进行。因此,设计时必须根据林带结构的性能、自然灾害情况和土地生产力的高低综合考虑。

黄土高原地区,带间距离还应根据造林地的环境条件来确定。如灌溉区,速生树种成林高度可达15~20 m,当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时,林带的间距可确定为400 m×400 m或500 m×500 m的正方形网格。在干旱地区,当林带的成林高度为10 m和有效防护距离为树高的20~25倍时,林带的间距可确定为200 m×200 m,或250 m×250 m的正方形网格。在坡地农田设置林网,由于向风坡的风速较大,林带间距为100~200 m之间;如害风特别严重或有特殊要求如营造果园林网,带间距可更小些。

我国各地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的主、副带间距大体上是:东北西部与内蒙古东部地区,主带间距一般为300~500 m,副带与主带相同或扩大一倍。苏北沿海防护林,主带间距为200~300 m,副带间距1000~2000 m。豫东沙地防护林主带间距80 m,副带间距125 m。西北及新疆沙区防护林一般主带间距为150~200 m,副带间距为200~400 m。

在牧场配置林带,在同等条件下,主带间距和副带间距应适当加大。

4.林带宽度 林带宽度是指林带两侧边行树木之间的距离,再加上两侧各1~1.5 m的林缘宽度,林带宽度合理与否,对林带结构与防护性能会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合理利用土地的一项重要指标。

林带宽度越大占地比率越大,而林带的有效防护范围和防护效果与林带的宽度并不呈正相关,并不是林带越宽,有效防护范围越大,防护效果越好。而是林带宽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林带结构就会过于紧密,疏透度和透风系数越来越小,防护作用反而会减小(图6-28)。

实践证明,采用“窄林带,小网格”的形式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既可以少占耕地,防护效果又好。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2~4行,4~8 m宽,网格面积15~20 hm2的“窄林带,小网格”形式。

img144

图6-28 宽林带和窄林带防风作用示意图

img145

图6-29 林带横断面形状

5.林带横断面 农田防护林要求由多种树种混交就构成了不同形状的林带横断面,如由同一级乔木组成的林带,横断面为矩形。由大乔木和亚乔木组成的林带,横断面多为波浪起伏形,若大乔木配置在边行,亚乔木配置在中间,横断面为凹形,反之大乔木在中间,亚乔木次之,灌木配置在两边,横断面为屋脊形(图6-29)。总之,林带树种不同,能形成多种多样的林带横断面,其防风的作用亦不相同。一般来说,矩形和波浪形横断面防护能力强。其他形状则防护效果不好。

6.林网的布局 农田林网的布局应与防护林综合防护体系规划相协调,结合条田建设实行全面规划,水、土、林综合治理,条田、渠道、道路、林带四配套,尽量做到林跟水走,这样不仅提高造林成活率,少占耕地面积,而且减少林带胁地的作用(图6-30、6-31)。此外,主副林带交接处应留出一定空隙,作为农机具出入的道口,一般宽度7~10 m。要尽量避免在林带中间开口和断空,以免造成风口,影响防护效益。

img146

图6-30 道路两侧林带配置

img147

图6-31 田、渠、路相间的林带配置

三、农田牧场防护林的营造

(一)树种的选择

农田牧场防护林树种应具备的条件:

1.适合当地的立地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但应提倡树种的多样性;

2.具有一定的速生性,生长健壮,生长稳定,寿命较长;(www.xing528.com)

3.树干通直高大,根系分布较深,树冠较窄,侧枝较多,且均匀地分布于主干上下,有利于形成理想的林带结构;

4.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耐水湿、耐盐碱等抗逆能力;

5.种源充足,易于繁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6.避免选用根蘖性强、窜根性和遮阴性树种,不得与作物、牧草有共同病虫害或为中间寄主。

树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农田牧场防护林的生长发育和防护效能的发挥,树种选择不当,防护效能难于正常发挥,同时还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因而,需要慎重选择树种。各地区常用的农田牧场防护林树种见表6-1和表6-2,仅供参考。

表6-1 农区主要适宜树种表

img148

表6-2 牧区主要适宜树种表

img149

(二)林带树种配置

林带树种配置时边行和中间行树木的生长速度与主干高度要基本相同,避免出现屋脊形和凹槽形断面,为了达到理想的林带结构,可在林缘适当配置灌木。常见林带类型有乔木混交、乔灌混交、乔灌果混交和针阔混交4种类型。其中以乔木和灌木混交配置混交效果最好。如南疆麦盖堤县:道路一侧为1行高大窄冠的新疆杨,另一侧为1行树冠宽阔、枝叶密集的白柳,构成适度通风结构林带。

(三)造林密度

为了达到良好的防风效果,栽植密度要比用材林略大,乔木可采用1 m×2 m至2 m×3 m的株行距,灌木株距可为1 m。草原地区土壤多缺水,密度不宜过大,以2 m×2 m至3 m×4 m为宜。

种植点的配置采用三角形配置方式,可提高防护效果。

(四)造林整地

造林前必须进行整地,农田牧场防护林的整地与常规造林基本相同,多采用块状整地,有条件地区可进行大坑整地,并施以基肥。

(五)栽植方法

1.植苗造林 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时,多采用1~2年生的苗木,但为了尽快发挥防护效益,现在也广泛采用3~5年生的大苗。在三北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均较恶劣,地广人稀,经营管理条件较差,采用大苗造林尤为合适。

为了防止苗木的生理失水过多,栽植前可对苗木进行修根、截干、修枝、剪叶等,这对于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秋季造林栽植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尤为必要。

植苗造林前,根据林带株行距的设计画线定点,作出标志,然后按照植苗造林的技术要求进行栽植。

2.埋干造林 埋干造林,一般以树枝或树干为材料,截成一定长度,平放于犁沟中,再用犁覆土压实。但埋干造林形成的幼树株距不等,需要在造林后第二年或第三年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第一次定干,每隔1 m保留健壮萌条2~3株,其余除去。在第三年、第四年进行第二次定干,每隔1 m保留1株。在沿河低地或湿润沙土地上采用埋干造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3.扦插造林 扦插造林适用于取材丰富、萌芽力强的阔叶树种的造林。如南方的杉木,北方的杨、柳树等。按插穗的大小又可分为插干或插条两种方法。

插干造林选用较粗的基干或树枝作为造林材料,一般粗3~8 cm,长2~3 m,2年生。在定植点挖坑扦插,下端埋入土中深度至少为50 cm,插干造林法是地下水位较深的干旱地区常用的造林方法,成活率较高。

插条造林可选用幼嫩而较细的枝条为造林材料。一般用直径为0.5~2.0 cm的1年生枝条,截成15~20 cm长的插穗,按林带株行距进行扦插。

(六)幼林抚育

1.除草松土 在造林后三年内,要除草松土。第一年应当保证3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可视情况进行1~2次,盐碱地及年降水量300~500 mm的半干旱地区,抚育年限还应当延长到第5~7年。

2.林粮间作 以耕代抚,是一项成功经验,但不宜间种高秆、密茬谷类和藤本作物,农作物应距幼树50 cm以外。

3.幼树培土 在沙质土地带,如有风蚀现象,应及时对幼树进行培土。第一二年内不要全面除草松土,只沿树行带状除草松土,在行间保留一条草带,待林带两侧灌木成长起来,起到固沙作用后,再全面除草松土。

4.灌溉 西北绿洲灌溉农区除了常年过水渠道两侧的窄林带外,必须保证对林带的灌溉,春季定植后,应立即灌水1次,半月内再灌水1次,以后每隔15~30天灌水1次,第二三年要继续灌溉5~6次。当成林后,每年还要灌溉3~4次。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带,可以减少灌水次数。

5.补植 在缺苗断条地段,要及时按造林时的要求进行补苗。

6.平茬 栽植于林带两侧的灌木,应在幼树根系生长壮大后,进行平茬。视树种不同,可2~4年平茬一次,以促使其复壮,丛生更多枝条、提高防护效益。

7.修枝 防护林带一般修枝高度不超过林木全高的1/3~1/2。

无论适度通风结构,还是疏透结构,其适宜疏透度最大不能超过0.4。因此,需要特别注意:

(1)在风沙危害严重,以疏透结构林带为主的地区,一般窄林带不能修枝。各地经验证明,4行或少于4行的窄林带,只有在不修枝情况下,才能形成疏透结构及适当的疏透度。

(2)在大风较少,以防止干热风为主要目的的地区,为保持其适度的通风结构,必要时,可适度修枝。

(3)紧密结构林带,应通过修枝使其形成疏透结构或适度通风结构。

8.间伐 在林带过分密集情况下,可适当进行间伐,间伐后的疏透度不能大于0.4。间伐后的郁闭度不低于0.7。一般只伐除病虫害木、风折木、枯立木、霸王树、生长过密处的窄冠偏冠木、被压木、生长不正常的林木。

(七)减轻林带胁地的措施

由于林带树冠的遮阴作用和地下根系的争水争肥,造成林缘附近的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显著减产的现象称为林带胁地。林带胁地范围一般在林带两侧1~2H范围内,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H范围以内,林带胁地程度与林带树种、树高、林带结构、林带走向、作物种类、地理条件及农业生产条件等因素有关。减轻林带胁地的对策有:

1.挖沟断根 以林带侧根扩展与附近作物争水争肥的胁地情况,在林带两侧距边行1 m处挖沟断根。沟深随林带树种根系深度而定,一般为40~50 cm,最深不超过70 cm,沟宽30~50 cm。林、路、排水渠配套的林带,林带两侧的排水沟渠可起到断根的作用。

2.合理种植农作物 在胁地范围内安排种植受胁地影响小的作物种类,如豆类、薯类、牧草、蓖麻、绿肥、瓜菜、中草药等。同时还可以偏施水肥,以减轻林带胁地的影响。

3.合理配置林带和树种 在林带边行配置树冠较窄、枝叶稀疏、发芽展叶较晚、根系较深的树种,如新疆杨、泡桐、枣等,可减轻胁地程度。尽量采用“窄林带,小网格”的形式配置林带,也可以减小林带胁地的面积。

4.林、渠、路相结合 结合田边、水渠、道路合理配置林带,可减少相对应的胁地距离。

(八)林带的更新

随着林带树木的逐渐衰老、死亡,林带的结构也逐渐变疏松,防护效益也逐渐降低,要保证林带防护效益的永续性,就必须建立新一代林带,代替自然衰老的林带。

在进行林带更新时,应该避免一次性将林带全部砍光,使农田牧场失去防护林的防护,造成农作物减产,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逐步更新。林带的更新有全带更新、半带更新、带内更新和带外更新4种方式。

1.全带更新 将衰老林带一次伐除,然后在迹地上建立起新一代林带。全带更新,形成的新林带带相整齐,效果较好,在风沙危害较轻地区可采用这种方式。全带更新宜采用植苗造林方法,如用大苗在林带迹地上造林,可使新林带迅速成林,发挥防护作用。萌生能力强的树种,如加杨等,也可以采用萌芽更新方法进行全带更新,这样能节省种苗用量。

2.半带更新 将衰老林带一侧的数行伐除,然后采用植苗或萌芽等更新方法,在采伐迹地上建立的新一代林带,郁闭发挥防护作用后,再进行另一侧保留林带的更新。半带更新适宜于风沙比较严重地区,特别适宜于宽林带的更新。

3.带内更新 在林带内原有树木行间或伐除部分树木的空隙进行造林,并逐步实现对全部林带的更新。这种更新方式既不占耕地,又可以使林带连续发挥作用,但是新林带不整齐,在一定时期内影响林带的防护作用。适合宽林带的更新。

4.带外更新 在林带的一侧(最好是阴面)按林带设计宽度整地,营造新林带,待新林带郁闭后,再伐除原林带。这种方式占地较多,只适宜窄林带的更新或者地广人稀的非集约地区林带的更新。

5.带间更新 即在两条老林带之间营造一条新林带,成林后再将老林带伐除,然后在迹地上再更新,使大网格变成小网格。适用于间距较大的林网的更新。

6.隔带更新 在一定区域内,每隔1~2带伐除一带,进行更新,新林带能够发挥防护作用后,再伐除原来保留的老林带,进行更新。适用于间距较小的林网的更新。

任务实施

【准备工作】

收集资料

1.图面资料 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分布图、地貌类型图等。

2.气象资料 从本区或附近的气象台查阅有关的气象因子。

(1)温度因子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最高、最低气温),或活动积温、无霜期、年日照时数,最大冻土深度等。

(2)降水因子 年平均降水量、降雨强度、降水季节分布、年蒸发量、年平均相对湿度等。

(3)风 年平均风速、主风向、次风向、年大风日数、风暴日数等。

(4)灾害气象因子 霜冻、寒害、旱灾、涝灾等。干热风规律、害风季节、各月的主要害风风向、害风风速,最大害风风速、危害程度等。

3.土壤资料 土壤种类、分布、特性、生产力高低情况,土壤受风力、水力侵蚀的面积、强度,土壤盐渍化程度、风沙危害情况;现有的农田防护林面积、保护农田的面积,林带保护下农田的生产情况等。

4.植被资料 设计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植被情况。

5.水文资料 河流、渠溪的分布、水量、地下水利用程度、地下水位、水利工程情况。

6.社会经济调查 社会总人口、农业劳动力、农业总收入、人均收入、粮食平均单产、粮食年总产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农田基本建设情况,农、林牧产值比例,农林牧各占面积,总分土地面积等。

【农田牧场防护林造林典型设计】

一、外业调查、划分立地类型、确定作业小班

在防护林建设中,小班的确定可根据下面三点进行:

1.防护对象不同,设计不同,如护路林、护渠林、护岸林、护坡林、护田林、果园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等,要分别小班进行设计。

2.人们所期望的经济效益不同,林种不同、设计不同。

3.立地条件类型不同,所选用的造林树种和造林措施也不同,设计不同。

二、造林技术设计

1.确定林种、主要树种、辅佐树种。

2.确定林带结构、株行距、林带宽度、林带的断面形式、行数。

3.林带的间距、网格形状、网格面积大小、缺口的留设。

4.确定造林年度、造林技术要求等。

5.设计抚育管理措施和更新方式,幼林抚育时间、次数、强度、管护方法、更新方式、更新树种等。

三、农田牧场防护林效益预测

四、清绘设计图

五、经费预测

六、撰写设计说明书

前 言

一、基本情况:(一)自然环境条件;(二)社会经济情况;(三)森林资源概况;(四)其他情况。

二、设计原则与依据:(一)设计原则;(二)设计依据。

三、范围与布局:(一)原则;(二)布局范围与建设规模;(三)经营区划。

四、营造林技术设计:(一)设计依据;(二)设计原则;(三)造林树种设计;(四)造林地选择;(五)营造林主要技术措施设计;(六)设计结果。

五、种苗工程设计:(一)苗木数量与规格;(二)苗木调运。

六、保护工程设计:(一)幼林抚育;(二)林带胁地调节措施。

七、效益评价:(一)生态效益;(二)经济效益;(三)社会效益。

附表

附图(作业设计图、营造林工程布局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