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森林营造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立地条件

森林营造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立地条件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2造林整地任务目标能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确定合适的造林整地的季节、设计适宜的造林整地方式方法,按整地规格要求进行整地;具备造林整地的组织和技术指导能力。2.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整地改善了造林地立地条件,有利于种子发芽、生根,栽植造林苗木的根系愈合,提高造林成活率。如果整地后长时间不造林,立地条件仍会不断变劣,失去整地作用。

森林营造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改善立地条件

任务2 造林整地

任务目标

【能力目标】

能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确定合适的造林整地的季节、设计适宜的造林整地方式方法,按整地规格要求进行整地;具备造林整地的组织和技术指导能力。

【知识目标】

掌握主要造林整地方式方法、技术要点及适用条件。

任务提出

造林整地,是造林前人为地控制和改善造林地环境条件,保证造林成活、成林、成材的一项最重要的技术措施。特别是在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丘陵,正确、细致、适时的进行整地,有利于蓄水保土和提高造林成效。通过任务实施要求学生能根据立地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设计适宜的整地方式方法;按设计实施整地工作。

任务分析

造林整地就是翻垦土壤改善造林地条件的一道造林地整理工序。造林地的土地类型多,分布的地域广、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很大一部分处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丘陵区,坡度陡,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选择适宜的整地方法,可提高整地质量,节省经费开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关知识

一、造林整地的作用

1.改善立地条件,提高立地质量 整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机械性质,提高土壤的总孔隙度,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的数量和比例,从而进一步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和通气能力。整地可以加速土壤风化作用,加快腐殖质及生物残体分解,促进可溶性盐类的释放和各种营养元素有效化。

2.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林木生长 整地改善了造林地立地条件,有利于种子发芽、生根,栽植造林苗木的根系愈合,提高造林成活率。整地后,土壤疏松,水肥条件明显改善,根系穿插的机械阻力减小,因而主根扎得深,侧根分布广,吸收根密集,从而促进了林木生长。

3.保持水土、减免土壤侵蚀 整地促进森林植被的郁闭成林,减少雨水冲刷;提高土壤水分渗透能力,提高持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改变小地形,把坡面整成无数个小平地、反坡或下凹地,使地表径流不易形成。

4.便于造林施工,提高造林质量 造林地经过认真清理和细致整地,可以排除造林施工的障碍,改善立地条件,保证各项造林工作按计划和技术要求进行,提高造林质量。

二、造林整地技术规格的确定

(一)断面形式

主要根据降雨多少确定。

1.干旱、半干旱地区,翻土面低于原土面或与原土面构成一定的反坡,如水平沟,鱼鳞坑,反坡梯田,机械开沟等。

2.湿润地区,翻土面平行于原土面,如穴状、带状等。

3.过湿或地下水位过高地区,翻土面高出原土面,如高垄、台田等。

(二)深度

深度是整地技术规格中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适当增加深度,有利于林木生长发育和根系生长,整地深度一般为0.25~1.0 m之间。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层深厚,营造防护林和用材林整地深度一般40~60 cm,经济林一般深80~100 cm。

1.气候 干旱地区应比湿润地区深。

2.立地条件 阳坡、低海拔应比阴坡、高海拔深;土层薄、岩石分化差的浅,反之深;有钙积层的草原地区应加深。

3.苗木及林木根系特点 大苗宜深、小苗应浅;深根树种应比浅根树种深。一般苗木根系长度约20~25 cm,可作为整地深度的下限,绝大多数或成树的根分布在40 cm的土层内,这可作为整地深度的上限,但速生丰产林,可达到50~60 cm,甚至100 cm。

4.经济条件 造林经费充足可加深。

(三)宽度

宽度是整地技术规格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指标。确定整地宽度要考虑下列条件。

1.引起水土流失的可能性 水土流失严重区不宜宽。

2.坡度 坡度越缓,越应加宽。

3.植被状况 植被越茂密,越应加宽。

4.树种或林种 经济林应比用材林宽。

5.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好应加宽。

三、造林整地的季节

一般北方地区,除冬季土壤封冻外,春、夏、秋三季均可整地。适宜的整地季节,可提高整地质量,节省经费开支,减轻劳动强度,降低造林成本。

(一)春季整地

在北方,春天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较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易造成土壤板结,整地效果较差。同时春季整地与农业劳力,较少采用。

(二)夏季整地

夏季气温高,且雨量充沛,翻垦有利于草木残体的腐烂分解,易于蓄水和提高肥力;此时杂草灌木正处于旺盛的生长阶段,萌生力较弱,种子也尚未成熟,有利于消灭杂草灌木的危害。因此,夏季(伏天)整地效果最好。夏季整地,在伏天之前进行,以便在杂草种子成熟前被埋入土壤,在高温下加快腐烂。

(三)秋季整地

秋季整地后,经过一个冬天的冻结风化,使土壤疏松,孔隙度增加。同时秋天整地使杂草灌木的根系被切断,把种子埋入深土中,幼虫和虫卵翻到地表,使其冻死,对消灭杂草灌木和病虫害有较好效果。在林区,秋季还便于劳力安排,较为常用。秋季整地,翻垦后的土壤不要耙平,待翌年春季造林前顶凌耙地,耙平后即可造林。

合理整地季节的选择必须结合以下几个原则:

1.立地条件 黏性土壤宜在冬季前进行,以利于土壤冻融风化。杂草灌木严重的立地则以伏天(夏季)为好;北方草原、草地可实行雨季前全面翻耕,雨季复耕;南方热带草原的平台地,可实行秋末冬初翻耕,翌春造林。

2.气候条件 在干旱地区或季节性干旱地区,在整地与造林之间最好有一个雨季,以利于改善土壤墒情。

3.劳动力安排 春季是多数地区的林业生产最为繁忙的季节,因此,整地应尽量避免。

4.整地效果 一般应做到提前整地,提前整地可以促进灌木、杂草的茎叶和根系腐烂分解,增加土壤中有机质,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尤其在干旱地区,提前整地,可以做到以土蓄水,以土保水。提前整地一般提前1~2个季节,绝不是无限制的提早。如果整地后长时间不造林,立地条件仍会不断变劣,失去整地作用。

在土壤深厚肥沃、植被盖度比较小的新采伐迹地,以及风蚀较重的沙地或草原荒地,随整随造也能取得满意的造林效果。新采伐迹地立地条件优越,土壤的水、肥、热条件都有利于林木生长,而过早整地反而可能造成水分散失,带来不利影响;沙地提前整地也增加了造成风蚀的可能性。

四、造林整地的方式方法

造林整地的方式可以划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两种。

1.全面整地 全面整地是翻垦造林地上的全部土壤。这种整地方式能显著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或实施林粮间作。但用工多,投资大,成本高,易发生水土流失。

全面整地适用于平坦地区,主要是草原、草地、滩涂、盐碱地以及无风蚀的固定沙地。

全面整地受地形(坡度)、土壤结构和母岩、经济条件限制。土壤质地疏松或植被稀疏的地方,一般应限定在坡度8°以下,土壤质地比较黏重和植被覆盖较好的地方,一般坡度也不宜超过15°。

全面整地不宜集中连片,面积过大,坡面过长时,以及在山顶、山腰、山脚等部位应适当保留原有植被,保留植被一般应沿等高线呈带状分布。另外,在坡度比较大而又需要实行全面整地的地方,全面整地必须与修筑水平阶相结合。

2.局部整地 是翻垦造林地上部分土壤的整地方式。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

(1)带状整地 是长条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状地面的整地方法。带状整地既能明显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又能防止土壤侵蚀。比较省工,便于机械化作业。带状整地是山区、丘陵和北方草原地区重要的整地方法。在山区带状整地时,带的方向应沿等高线保持水平。带宽根据当地的降水量与水土流失强度及植被条件等确定;平原带状整地,带的方向多为南北向;害风严重的地区,与主害风方向垂直。山地带状整地方法主要有水平带(环山水平带)、水平阶、水平沟、反坡梯田、撩壕等;平原带状整地方法有带状、犁沟、高垄等。

(2)块状整地 以种植点为中心成块状翻垦造林地的土壤。多用于地形破碎、坡度较大的地段,以及岩石裸露但局部土层尚厚的石质山地、伐根较多的迹地、植被比较茂盛的山地等。块状整地灵活性大,整地省工,成本低,引起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小,但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也小。块状整地面积主要依据坡面水土流失量的大小、造林地植被、土壤条件等确定。如植被稀疏,土壤质地疏松,采用小苗造林时,整地规格可小些,反之稍大些。营造经济林或群状造林时规格可大些。

山地块状整地的方法有穴状、块状和鱼鳞坑;平原块状整地有块状、穴状、高台等。

五、集水整地措施

集水整地系统由产生径流的集水面和渗蓄径流的植树穴组成。根据地形条件,以林木为对象在全林地形成不同的集水与栽植区,组成一个完整的集水、蓄水、水分利用系统。在树木栽植区自然降雨不能满足树木正常生长发育的需求,在不同的时间里土壤水分有一定的亏缺量,通过集水面积、径流系数来调节产流量,弥补土壤水分的不足,保持水分供需的基本平衡。

(一)栽植区面积

首先,要确定整地的规格大小,包括整地的深度、松土区域的面积,断面形式。整地的深度主要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及产流条件。

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一般要求深整地,以便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土壤熟化、增强土壤蓄水能力,在土层比较深厚的情况下,对于防护林和用材林一般最好整地深40~60 cm,经济林80~100 cm。

确定栽植区面积主要考虑3个因素,一是树木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主要考虑水分需求、个体大小、根系分布等;二是汇集径流的贮存、下渗需求,主要考虑所收集的径流水能有效地贮存在树木根系周围,不产生较大的渗漏损失;三是施工的难易程度与费用,主要考虑整地的规格大小、投入的劳力、费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了增加土壤有效蓄水量,应当采取较大规模的整地,但是整地规格加大,破土面增加,地表蒸发也随之增加,而且径流进入后渗蓄的深度也相应减少,也增加了地表蒸发量。因此,栽植区面积的大小,既要考虑到树木的根系生长发育及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又要考虑到地形、土壤等自然与经济条件。

经济林树种一般对水分养分的需求比较高,根系的水平分布比较宽,栽植区的面积宜大一些,其宽度一般在1.4~2.0 m,长度主要由造林的株距决定,一般在1.0~2.0 m;水土保持用材林的阔叶树因根冠较大,一般栽植区宽度在1.0~1.6 m,长度在1.0 m,针叶树的根系相对比较集中,一般栽植区的宽度在1.0~1.4 m,但若是培育速生用材林,则整地宽度可适当加大;薪炭林、护牧林等以灌木为主的水土保持林,栽植区面积可适当小一些,一般宽度为0.6~0.8 m,长度可依据地形条件而定。

林木的栽植一般都是沿等高线走,因此栽植区的宽度受地形、土壤条件的制约,当坡度比较大时栽植区不宜太宽,否则一方面施工困难,工程量增加,另一方面在幼林期也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降低集水效果。当土壤较为紧实时,对林木的根系生长有影响,其宽度可大一些,如果坡面土壤非常疏松时则可以适当小一些,以免由整地引起坡面水土流失。

(二)集水面积

在确定了栽植区面积的大小之后,即可确定集水面的大小。集水面积的大小主要根据栽植区面积、降雨量、地表的产流率、栽植区水分消耗需求、树木需水量、土壤水分短缺量等因素来确定,其目标是所产的径流水能弥补土壤水分的短缺量。

降雨量与降雨性质是影响集水面积大小的重要因素,一般降雨量大、降雨强度高则产流率也高,相应的集水面应小一些,否则应大一些;土壤比较干旱,土壤水分亏缺严重时,集水面应大一些;地表产流率与地表的性状有关系,产流率越高则收集的水量也越多,相应的集水面应小一些,否则如果地表比较粗糙或疏松、有裂缝等则产流率比较低,相应的集水面应大一些;如果所栽植的是需水量较大的经济林木,则集水面积应大一些,所栽植的是较耐干旱的树种则集水面可以小一些;如果在栽植区采取了蓄水保墒的技术措施,有效地降低了土壤的水分消耗时,则可以适当减小集水面积。

栽植区面积大则集水区面积也应大一些,以满足栽植区的水分储蓄与消耗,一般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比例由栽植区的水分亏缺量与进入栽植区的径流量来确定,总的原则是所亏缺的水分基本上等于径流补充的水分。在黄河上中游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600 mm,蒸散需求量一般在700~1000 mm,据此栽植区与集水区的面积(或宽度)比例,对于经济林一般为(4∶1)~(8∶1),对于防护林一般在(2∶1)~(6∶1),具体的比例要考虑当地的立地与树种来确定。

(三)蓄水工程

通过集水面所产生的径流直接流入栽植区并渗入土壤中供林木吸收利用,但是如果有较强的降雨发生,径流量太大时径流来不及渗入土壤中,有可能冲毁坡面整地工程造成水土流失,因此与集水面相配套,在径流渗蓄区要修筑比普通整地规格更高的蓄水工程,以保证有一定的拦蓄暴雨的能力,保证坡面安全。

蓄水工程的断面形式在山地一般有反坡梯田、水平沟、鱼鳞坑等形式,在平缓地有穴状、条带状等形式。修筑时要考虑本地区可能发生的暴雨量、暴雨量强度及所产生的最大径流量,同时还要考虑幼林无覆盖时地表土壤侵蚀造成每年可能的蓄水容积损失量。例如,如果栽植区有效蓄水面积为2.0 m2,集水面积为10.0 m2,24小时最大暴雨量为100 mm,最高径流系数0.6,则降雨所产生的总径流量为0.6 m3,降落在栽植区的降雨总量为0.2 m3,加上径流量则在这一次降雨过程中进入栽植区的总水量为0.8 m3,考虑到降雨过程中土壤的入渗,所修筑的蓄水容积应在0.4~0.8 m3,即在宽1.0 m,长2.0 m的栽植区,其外埂的高度应在0.2~0.4 m。

(四)集水整地施工

1.整地 在干旱半干旱、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由于土壤瘠薄、紧实度又高,致使造林苗木的根系初期生长不良,不仅影响成活率而且也影响后期的生长发育,通过整地措施可以改善林木生长的土壤环境条件,减少幼树生长的阻力。在进行整地施工时,一定要达到预先设计的长、宽、深的标准。开挖时,应将表层熟土堆放在坡上方,生土堆放在坡下。当开挖到要求深度时,再回填上方的熟土,连同上方坡面的表层土一起回填到坑内,直到填平为止。在回填的过程中,应适当进行人工踩实,以有利于蓄水保墒。如果是经济林,则结合整地可以施足底肥。同时在回填土工程中可以在土壤中加一些绿肥、有机肥、复合肥、土壤改良剂、蓄水保墒材料等,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当然施肥的数量与种类主要根据造林树种确定。为了减少地表蒸发的损失,栽植区表面的形式以在阳坡的造林地能造成小阴坡为较理想,可以降低夏半年的土壤蒸发;在阴坡的造林地修成水平面较为理想,可以改善春季地温,促进林木根系的生长。

2.蓄水工程 蓄水工程是栽植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彻底拦蓄坡面径流,保证坡面安全的重要技术措施。蓄水工程的修筑与栽植区整地同时进行,以防止因长时间土壤蒸发使湿度降低影响施工质量。按照整地的断面形式,一定要满足设计蓄水容积所要达到的外埂的高度,注意外埂一定要修结实,不能有虚土,与原地表一定要结合紧密。特别是修反坡梯田时,一定要在外侧修加固埂。外埂的顶宽一般为20~30 cm,高度按抗暴雨径流的要求修筑,高度一般在40 cm左右。整修的方法是利用堆积在坡下方的生土,结合整地开挖面,形成所需要的断面形式,注意与埂的高度、宽度要一致。外埂的土壤要踩实,当外埂的高度达到要求后即可用铁锹压实拍光外埂的内侧和外侧及顶部,检查合格后整理好栽植区表面。为了使径流能均匀地分配到各个林木,在整修外埂时应与等高线垂直,每隔一株或几株树木修一横档,以防止因径流过分集中冲毁蓄水工程。一般可以每隔3 m左右修一个,横档的高度与外埂平齐,一般20~30 cm。

3.集水面 集水面的主要作用是把降雨径流汇集到树木根系分布区。在该地区,由于土层比较深厚、表层土壤比较干燥,其产流形式主要是超渗产流,因此地表性状与产流率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提高降雨的产流率,需要把集水区修成一定的形式并尽量减少降雨的地表损失。一般来说,集水区应当修成一定的坡度,地表较结实、平整、不易产生水土流失。集水面的整修可分为坡面和梯田等平缓地两种情况。在坡地上整修集水面比较简单,如果是利用自然坡面直接集水,则对坡面凹凸不平的地方进行处理使坡面基本保持平整通直即可,一般不作进一步的处理。如果要增加径流系数,则对集水区地表要进行修整。整修的方法是清除杂草后,把坡面整修平整,然后用机械或人工的方法把坡面表层土壤压实拍光。集水面的整修最好结合整地同时进行,以雨后土壤湿度较高时为宜。当集水区地表比较干燥的表土与杂草被清除并回填到栽植区后,趁露出的湿土没被风干之前应立即进行整修。首先把集水区的形状整修好,坡面弄平整,不能有凹凸不平,然后踩实表土,再用铁锹拍光(图3-1)。用铁锹拍打集水区地表时,最好使用平板锹,要用力均匀,从上到下一行一行地拍。或者用小平板夯(压实拍光机)等机械的方法进行压实拍光作业,可以提高功效数倍到数十倍。对于压实拍光的集水面,杂草的生长蔓延会极大降低集水效果并破坏集水面,所以在进行水面杂草清除时要彻底,结合植树带整修把杂草连同根系、种子等一起回填到植树带底部,较彻底地预防集水面杂草再生。同时,如果集水面拍得较光滑时,草籽也不易落在坡面上,也可以起到防止杂草滋生的作用。原则上集水区是以每株林木为对象修筑的,但是在坡面较平整的情况下也可以两三株树木为对象修筑。集水区边界由15~20 cm高的垂直于等高线的土埂组成,目的是防止因小地形变化引起坡面径流过分集中,把径流均匀地分散导入每一株林木。如果是在平坦地面上整修集水面,如梁峁顶部或弃耕的水平梯田等,其主要任务是要把集水面修成一定的坡度,一般要求8°以上,根据地形条件和施工难易程度,可以把集水面修成带状或回字形(图3-2)。施工时以集水面长的中点线为分界,靠近植树带一侧的为挖方,另一侧为填方。结合整地将地表熟土回填而底层生土留下。在完成整地任务后,随即整修集水面,以便填方土壤能与表层土壤紧密结合。将挖方一侧的土壤填到填方一侧,直到所要求的坡度为止,然后平整集水面,再用人工的方法或机械的方法将集水面压实、拍平即可。在整修过程中应当注意不要破坏植树带,集水面坡度不要过小,整地回填时要注意回填土的高度,预留要挖去的高度,保证集水面能形成的坡度、植树带有足够的蓄水容积。

img47

图3-1 坡地集水整地(www.xing528.com)

img48

图3-2 平缓地集水整地

(五)集水面防渗措施

1.压实拍光处理 压实拍光是一种以紧实地表土壤,减小孔隙度,增加土壤黏结力,形成一层高密度入渗阻力层为特点的地表防渗措施。表土层压实拍光的程度与土壤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施工时的土壤含水量、压实力大小与均匀程度等因素有关。表层土壤密度越高,水分的入渗阻力越大,降雨产流率也越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增强压实力,提高表层密度。在整修时,先把地表的杂草连同干燥土层一起铲除回填到栽植区,裸露出湿土,按预定的形状整修好集水面后,根据需求即可进行压实拍光处理。采用人工方法时先用双脚在集水面上全部踩压一遍后用铁锹自上而下拍打一遍,使表层密实而光滑。如果使用机械的方法,踩实集水面之后用小平板夯全面镇压一遍,并做平滑处理。小平板夯是专为整修集水面而设计制造的,体积小,耗油省,移动方便,镇压力大,可代替20~30个人的体力劳动,宜在施工中推广应用。实压后表土紧实度和表面光滑是衡量压实效果的主要措施,在施工中应认真执行设计标准。

2.防渗剂处理 在极干旱或林木需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依靠压实拍光已不能满足林木生长发育对水分的需求,必须对地表进行适当的防渗处理,以进一步提高降雨的产流率,增强对降雨的空间分配强度。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防渗化学材料有钠盐、乳胶、蜡状物、沥青及YJG-1、YJG-2、YJG-3和生物材料如地衣等。其中YJG系列和生物材料是最近几年国内开发使用的几种材料,特别是生物材料是国内外首次应用,为防渗处理开辟了新的材料领域

在选用集水区地表处理材料时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所选材料应当无任何污染,长久使用不会破坏土壤结构,也不能对施工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

(2)防渗性能较高,即处理后径流系数能在0.5以上,特别是产流初损雨量应当很低,在小雨量时也有一定的产流量;

(3)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耐雨滴的打击和径流的冲刷,在高温、寒冷气候条件下老化或分解速度较慢,使用寿命最少应在3年以上;

(4)与土壤有紧密的结合性,在自然条件下不易和土壤分离;

(5)具有可靠的材料来源和合理的价格,性能价格比适宜,使用后投入产出比较高。在黄土地区建议使用YJG系列材料和生物材料。

地表面越平整、紧实度越高,防渗剂的处理效果越好、使用寿命也越长。因此,对要进行防渗剂处理的集水区应事先仔细地压实拍光,除去浮土,平滑表面,而且一般应在苗木栽植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可以避免栽植时人为地破坏集水面。

在集水面压实拍光并整理好后可进行防渗处理。如使用YJG-1,可取YJG-1原液加水按照1∶10~1∶15的浓度配制好喷洒液,装入喷雾器内备用。喷洒时应选在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否则因风吹散雾化的喷洒液会造成材料浪费而且很难喷匀,如果有雨时喷洒还没有等膜形成与土壤接触牢固便会被雨水冲失。在喷洒时调节好喷雾器的流量,喷头离地面大约30~40 cm,喷头移动的速度要均匀,应当以地面有微积水为宜,注意不要漏喷。在喷洒后半小时内地表层即可形成防渗层。在喷洒时应该注意一次喷洒成功,否则当地表干燥防渗剂成膜之后很难再加厚膜,这是由于原来喷洒的防渗剂的阻止使新喷的防渗剂变成地表径流流失。喷洒完后,严禁人畜践踏破坏集水面,注意日常保护。

YJG-2和YJG-3也是液体防渗剂,YJG-2要加70%的酒精稀释,并加入适量固化剂后再用喷雾器喷洒,而YJG-3则可加入固化剂后直接喷洒,要注意的是两种溶液配制好后要立即喷洒,否则就会因时间长凝固而无法喷洒。其操作方法和要领与YJG-1相同。

3.生物防渗处理 与化学防渗相比,生物防渗处理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和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对集水效率要求较高的地方可以使用化学防渗剂,但在对径流系数要求不高时则可以用生物材料来代替。此外,在压实拍光的集水区表面也可以使用生物材料,以对集水面起到保护作用。

对集水区地表进行处理的生物材料,经过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观测,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生长的石果衣,紧密贴生于土壤表面,耐干旱,在合适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可以进行营养繁殖。繁殖好的地衣营养碎片,喷洒在集水面上,利用夏季的有利条件,经过1~2年即可形成地衣保护层。

石果衣的集水效果虽然不如化学材料,但它是一种纯生物材料,又具极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对促进全林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

4.其他处理方法 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防渗处理方法和材料之外,还有一些材料也在试验研究中应用了。其中有水泥和107胶混合起来喷洒在集水面上,也具有较高的径流系数和较长的使用寿命;在干旱区还使用了在集水面上铺设油毡纸、塑料薄膜的方法;此外还试验了沥青、拒水粉等材料的防渗性能和使用方法。其中有的材料和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也可以使用。

任务实施

【准备工作】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造林作业设计、镐、锹、测绳、皮尺、钢卷尺、宜林地等。

【造林整地】

一、整地方式方法设计

整地前先正确分析造林地状况、社会经济条件,设计适宜的整地方式方法。

二、整地规格设计

整地规格主要包括整地的深度、破土面的大小(长和宽)、破土断面的形状等。

三、整地技术设计与施工

(一)块状整地

1.穴状整地 破土面圆形、断面与坡面平行,穴径0.3~0.5 m,深0.3 m左右,外缘无埂(图3-3)。

img49

图3-3 穴状整地

2.山地块状整地 破土面成正方形或矩形,与坡面的断面水平或稍向内倾。边长0.3~0.5 m,也有1~2 m(图3-4)。

img50

图3-4 山地块状整地

3.鱼鳞坑整地 破土面半圆形,坑面低于坡面,呈水平或稍向内倾斜凹入。

一般沿等高线挖坑,先将表土堆放一边,再进行里切外垫,用心土做埂,埂高和宽各20~30 cm,然后回填表土。一般鱼鳞坑长径0.8~1.5 m,短径0.5~1.0 m,深0.3 m以上(图3-5)。

img51

图3-5 鱼鳞坑整地

4.高台整地 破土面多为正方形,台面高于地面0.2~0.3 m,台面边长0.3~0.5 m或1.0 m(图3-6)。

img52

图3-6 高台整地

(二)带状整地

1.平原带状整地 在平地上开垦成长带状,破土面与地表平,带宽0.5~1.0 m以至3~5 m不等,带长不限,一般都很长。多以拖拉机进行翻耕作业。这种整地可以改善立地条件,又可以保持部分植被。适用于平原有风蚀的草地、半固定沙地以及平整的缓坡等。

img53

图3-7 高垄整地

(1)高垄整地 高垄整地在排水无出路的低湿捞洼盐碱地,可采取高垄整地。优点是,可抬高栽植面,相对降低地下水位,增强排盐防涝的作用。具体做法是:按一定的行距开沟,将沟内土放两沟中间,筑成高垄。垄顶宽1.5~2 m,底宽2.5~3 m,垄顶高出地面0.5 m。垄沟底宽0.2 m,由沟底到沟顶深度为1.4 m,在垄上栽植乔灌木,如图3-7。垄上最好分段围埂,蓄水洗盐,效果更好,此法在有条件地区,用机引筑埂犁起筑高台,可大幅度提高工效。

img54

图3-8 沟垄整地

(2)沟垄整地 在地势较高,地下水位较低(2 m左右),质地较黏,排水不良的内陆盐碱地,利用“水往低处流,盐往高处走”的规律,可进行沟垄整地。规格是,每隔0.8~1 m,挖深0.5~0.6 m,上口宽0.8~1 m,底宽0.4~0.5 m的沟,在沟内挖穴造林,如图3-8。

2.山地带状整地

(1)水平阶整地 多用于干旱山地或黄土地区的缓坡和中坡。施工时自坡下沿等高线开始修第一阶,然后填第二阶表上,依次类推,最后一阶可就近取表土盖于阶面,阶面外缘培修土埂或不修土埂(图3-9)。阶面宽度0.5~1.5 m,阶长不定,相邻阶距1 m左右,阶间距1.5~2.0 m。水平阶整地有一定的改良立地条件的作用,比较灵活,可以因地制宜地改变整地规格。

img55

图3-9 水平阶整地

(2)水平沟整地 多用于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山地土层较厚的陡坡。作法是沿等高线将坡面开挖成短带状,破土面低于坡面,断面为长方形或梯形的沟。沟长4~6 m,宽60~80 cm,深30~50 cm,相邻沟距1 m左右,上下沟距1.5~2.0 m,呈品字形排列。挖沟时,先将表土堆在上方。用生土在下面培梗。再将表土填在沟内植树处。沟内每隔一定距离做一横档,保持沟底水平,避免冲刷。苗木栽在土埂内侧的中、下部或沟底(图3-10)。水平沟整地沟深,破土面大,能够拦蓄较多的降水,沟壁可以遮阴防风,降低沟内温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但是水平沟整地动土量大,比较费工。

img56

图3-10 水平沟整地

img57

图3-11 反坡梯田整地

(3)反坡梯田整地 这是黄土干旱丘陵山地一种行之有效的整地方法。断面呈三角形的沟,又叫三角形水平沟。田面向内倾斜成反坡,反坡为3°~15°,田面宽1~3 m,埂外坡60°,内侧坡60°左右(图3-11)。反坡梯田蓄水保土、抗旱保墒能力强,改善立地条件的作用大,造林成活率较高,生长良好,但整地花费劳力较多。适用于黄土高原地形平缓、坡面完整、土层深厚的造林地。

(4)撩壕整地 又叫抽槽整地,是南方丘陵地区栽培杉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挖长壕,去心土,填表土,再造林的整地方法。撩壕整地的做法是,沿等高线开沟(槽),先挖开表土,把心土堆放在下坡,筑成土埂,然后从上坡锄下表土,填入沟(槽)内,一直填到水平为止。再按造林行距依次向上开沟(槽)挖填,这样边挖边填,做到上槽表土下槽填,槽槽去心土,填表土,若土质较差,应深0.3~0.5 m,沟间距2.3~2.5 m,有的大撩壕,沟宽达0.8~1.0 m,深0.6~0.8 m,沟间距则应适当加大(图3-12)。撩壕整地松土深度大,肥沃表土集中,一般认为有利于林木生长。但是,撩壕整地动土量大,用工量多,破坏植被也比较严重,而且根系多聚集在肥力较高的壕沟内,因而根幅比全垦的要小,对林木后期生长不利。必须通过深耕扩槽或扩槽换土、施肥、抚育等措施,才能保证林木持续旺盛生长。撩壕整地适用于南方比较干旱贫瘠的丘陵地区。

(5)隔坡梯田整地模式 隔坡梯田是沿原自然坡面隔一定距离修筑一水平梯田,在梯田与梯田间保留一定宽度的原山坡植被,使原坡面的径流进入水平田面中,增加土壤水分以促进作物生长(图3-13)。利用坡带种草发展畜牧,加快坡耕地治理进度,同时利用坡带产流灌溉下面的水平耕地,在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及人少地多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隔坡梯田模式适用于年降水量300~400 mm、坡度15°以上的坡地,在黄土高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隔坡带为畜牧业发展提供饲草基地(饲草带)和放牧基地(放牧带)。措施布局时一般在隔坡带上下边各种1.5~2.0 m灌木林(柠条放牧带),中间播种多年生牧草或禾草(饲草带)。隔坡带夏天为舍饲养殖业发展提供饲草,冬天作为放牧基地,冬天实施放牧后,牛、羊粪便和植物落叶经牲畜践踏、腐烂,成为高效肥料,夏天随降雨径流流入水平梯田,经深耕疏松,改善土壤结构,积累养分,增加土壤肥力,为农作物生长和增产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饲草带土壤肥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img58

图3-12 撩壕整地

img59

图3-13 隔坡梯田整地

(6)套二犁水平沟整地(犁沟整地) 这是陕北米脂一带群众创造的方法,适于20°以下的较缓山坡,且坡面比较完整。其具体做法是:用山地犁按植树的行距1.5 m,沿等高线自上而下地环山翻成水平沟,每条沟来回套翻两次,犁成深15 cm、宽30 cm,在沟的下沿挖植树坑,并围成水钵。为了防止暴雨顺沟冲刷和冲毁沟沿,根据坡长、坡度的大小,每隔12~15 m,加宽2~3犁,用人工拍畔成45 cm深的沟,沟内每隔一定距离筑一土挡,见图3-14。

img60

图3-14 套二犁水平沟整地

(7)台田整地 在地下水较高,矿化度大,盐碱化较重的滨海盐碱地,可采用台田整地。优点是,抬高地面,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洗盐和排盐。台田面的宽度和挖沟的深度与脱盐效果关系密切,应使地下水和台田面的距离大于1.5 m,以抑制返盐。比较适宜的规格是:台田宽30 m,长500 m,沟深1.5 m,底宽1.0 m,上口宽5.0 m。用沟内土做台田,台田四周应培0.5 m高的围埂。经3~4年的蓄淡洗盐,即可全面造林(图3-15)。

img61

图3-15 台田整地

四、检查验收

应符合以下要求:

1.符合设计的整地规格大小、深度及数量。

2.表心土分别放置,或表土松碎回坑,以利栽植和幼苗成活生长。

3.种植点、栽植穴中石块、草根等杂物清除干净,并有一定水土保持措施。

思考与练习

一、查阅资料,完善任务报告。

二、针对造林地具体状况说明你所选用的整地方法的可行性及操作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