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践论转向缘起于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74]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形式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唯心主义只从能动的形式也就是只从主体的形式来理解对象、现实和感性。所以,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的活动都不能进行全面的把握。只有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才从主体和客体两种形式来认识人类的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75]在实践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改变是一致的,共同构成了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两种形式:客体的形式和主体的形式,便构成了实践的两个维度。客体形式反映的是环境被改变的情况;而主体形式反映的是人的自我改变。这两个维度是交织在一起的,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主体根据规律来改造客体,是合规律性的,可以称其为实践的理性维度;另一方面,被改造的客体对主体应该是有意义的,是合目的性的,可以称其为实践的价值维度。主体客体化,遵循理性维度;客体主体化,遵循价值维度。这两者辩证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主体按照规律更好地改造客体,才可以更好地为主体的发展服务,而主体的更好的发展,又可以使主体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但,如果主体改造的客体不符合主体的需求,或者没有用于主体的提高,这样的活动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人类的需求不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客体,也是会造成灾难的。所以,两者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张力。(www.xing528.com)
只有从实践的角度抓住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才能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进行整体的把握。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对现代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价值维度的研究,而这种价值维度的研究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断想,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并与理性维度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
这一方法论是本书研究现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核心方法论,将在正文中做进一步的研究论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