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多利亚和爱奥尼亚柱式图像

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多利亚和爱奥尼亚柱式图像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柱子和顶盘都有装饰,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多利亚式”或“爱奥尼亚式”。爱奥尼亚式柱头向左右两方伸出弧形线条,以涡旋收尾。由此图42表现了多利亚式的简朴有力,图41则反映爱奥尼亚式的精细优雅。(两图分别显示柱子最底部——多利亚式的柱身,爱奥尼亚式的柱基——它们立于柱阶上。

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多利亚和爱奥尼亚柱式图像

希腊神庙是简单的梁柱式结构,垂直的柱子(或立柱、墙)支撑水平的横梁(或顶盘、屋顶)。早期的神庙是在石头的基础上用砖或木作材料建筑,到公元前7世纪末,石头本身成了首选的材料,石头更贵,但也更耐久。只有石质的神庙能够把基本的框架保留至今,这些神庙的墙是干砌的,不用灰泥。粗糙的石灰石表面均匀地抹上石膏,使外观显得很平整。大理石被精细打平、小心抛光,因此在两块石头之间几乎看不到接缝。相邻的石块主要靠重力定位,但也会用一些铅包裹的铁夹板固定其位置。神庙造好后这些东西就看不到了。柱子也是这样立起来的,圆鼓形的石块中心打一些木头栓,使一块石鼓可以摞于另一块石鼓上面。接口处磨得很光,因此几乎看不出接缝;也可以在整根柱子外面涂上一层薄薄的石膏。建筑的最后阶段是在柱子上“加槽”,也就是在柱身上刻出垂直的沟。

柱子支撑水平的“顶盘”,它包括“底楣”(直接置于柱子上的一列长方形石条),底楣上面的“中楣”,以及最上面的“上楣”。柱子和顶盘都有装饰,这样就出现了所谓的“多利亚式”或“爱奥尼亚式”。就每一种样式而言,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与装饰的式样是互相搭配的,在希腊化时期出现之前,混合使用的情况很少见。

多利亚式(图39)粗壮、简洁、厚重,柱身坚实(柱高只有柱底部直径的4——6倍),而且直接坐落于柱阶上(图38和42)。柱身顶部的“柱头”是一些简单的、像衬垫那样的隆起物,再上面是不加装饰的方形顶板,它支撑着朴素、大块的底楣。底楣支撑中楣,中楣则由三陇板和排档板交错组成(三陇板为矩形,刻有垂直沟槽,外观与桁条末端一致;排档板也是矩形,上面可以作画或作浅浮雕、也可以不作装饰)。每一根柱子上方有一块三陇板,两根柱子中间又有一块,所以柱子的齐整格律在上面的中楣得到重现(图38)。

picture

38. 希腊围柱式神庙,从一角观看;公元前450——425年之间,雅典,赫斐斯塔斯神庙。

picture

39. 多利亚式。

爱奥尼亚式比较精致华美(图40),它柱身细长(高是底部直径的8——10倍),置于精心制作的“柱基”上,柱基至少有两个凸出部分和一个凹进部分(图40和41)。爱奥尼亚式柱头向左右两方伸出弧形线条,以涡旋收尾。柱头上是雕刻的顶板,顶板上是底楣,底楣通常由三道水平的嵌条组成,这刚好对应了神庙通常立基其上的三层台阶。中楣无间隔,有时装饰着一道连续的浮雕带。最顶部的上楣也比多利亚柱式丰富多彩,可能带有几道浮雕的刻花。

picture

40. 爱奥尼亚式。(www.xing528.com)

picture

41. 爱奥尼亚式柱子的柱基和柱底部,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厄瑞克透斯神庙。

两种柱式的基本形式是不变的,但在一定限度内组成部分与比例可以变化。爱奥尼亚柱式一般比多利亚柱式处理起来更自由,例如当爱奥尼亚式最早在东爱琴海小亚细亚地区发展起来时——较晚时期也是这样——在中楣层面常用“齿饰”(牙状小雕刻),而不是一道连续的中楣。然而每种柱式又始终保留自己的特色,其特征之明确,即便在细节上也看得出来。由此图42表现了多利亚式的简朴有力,图41则反映爱奥尼亚式的精细优雅。(两图分别显示柱子最底部——多利亚式的柱身,爱奥尼亚式的柱基——它们立于柱阶上。)

picture

42. 多利亚式柱子的柱身,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卫城门廊。

到公元前5世纪末,科林斯式的柱头被发明出来(图43),并很快受到欢迎,在希腊化和罗马时期被广泛使用,作为一种替代的形式用于美化的爱奥尼亚柱型,而取代原先的爱奥尼亚柱头。

picture

43. 科林斯式柱头,公元前4世纪,埃匹多洛斯博物馆

所有神庙都以斜顶覆盖,前后各有人字墙,叫“三角墙”(图38)。有装饰的雕塑石座让三角形的人字墙典雅有光,使严肃的几何形庙顶看起来显得柔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