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海——世博辉映设计之都
深圳获得“设计之都”称号后一年多,上海就成为我国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创意城市。应该说,实际操作中的设计之都是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七个称号中竞争最激烈的一个。上海能够克服深圳的“后摄影响”,除了自身设计实力“当仁不让”之外,不能否认与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存在一定的联系。一方面,“设计之都”能够为正在全力冲刺世界博览会的上海锦上添花;另一方面,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也成为上海创意设计获得世界瞩目与赞誉的契机。
后来的实际情况证明,世博会作为先锋创意与大众文化的结合平台,令许多设计精英创作的颠覆性作品得到了大众的包容和认同,创意成果迅速转化为社会共享的财富。本届上海世博会将经典艺术和现代设计相结合,将传统遗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一些国宝级的经典以全新的方式被重新诠释,让传统遗产的使用方式和条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中国馆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就对游客的观念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些对创意产业都是难得的启示和资源。世博会作为展示人类创意力量的舞台,和“设计之都”一起向世界推介,确实很好地提升了上海的城市文化品位和气质,塑造出开放包容、时尚先锋、富有创新精神的上海城市形象,证明了上海的创新能力,也为上海留下了丰富的创意资源。
今天,我们看到上海正围绕“设计之都”的建设整合各方资源,为后世博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于上海来说,“设计之都”的称号既是荣誉也是挑战,更是国际化大都市和谐发展的承诺;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对上海城市发展、产业结构转型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城市,地处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T型结构交汇点,商业发达、人才集聚、文化交融,因而成为中国最早和世界同步发展的城市, 自然也是最早接受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实验场。从旧中国的冒险家乐园,到新中国的国际航运、金融、贸易和经济四大中心;从海派文化到跨国企业的“总部经济”;从功能城市到智慧城市,这些巨大的历史变迁中都能够发现设计的身影。
从发展设计的产业环境上看,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外贸港口,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和众多的历史古迹,为上海设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文化基础。就供给而言,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已经拥有一大批创新人才,创意团队、企业和基地;就需求而言,上海市民对于服装、餐饮、居住和生活方式不断有新的要求。上海原本就拥有较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基础,要趁势升级优化二者,就必须将二者与创意和设计相对接。于是,“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上海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而对于上海来说,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急先锋,也是其最切实有效的落脚点,可以成为带动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牛耳”。
(一)上海设计的文化积淀
城市有了文化的积淀,才有创意产业的孕育与发展,因此,创意城市的核心内涵是文化。我们寻找上海孕育“设计之都”的历史脉络,首先应从上海的文化积淀出发。
从广义上讲,上海文化由“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租界文化”共同组成,三者一脉相承、互为补充。“海派文化”是上海传统文化、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在上海混搭而成的文化,它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时尚,具有开放而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江南文化”则是受环境的熏陶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而成,属于上海地域的固有文化,带有平和恬淡、含蓄雅致的特点;“租界文化”则是西方文明在东方的展示,所谓“十里洋场”,促成了东西文化在上海的交融,显示出上海文化中审美取向的西化。
上海文化通过各种物质创造表达出来,可以概括为“五方杂处”四个字,包括上海的特色老建筑、特色产品及“老克勒”的典型人物形象,等等。我们姑且将这些看作上海设计的萌芽。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可能听说过“上只角,下只角”的说法,指的是上海的地域划分。不同地域容易产生区别的个性与文化:上只角的人,精明、中产、衣冠整洁、处世拘谨、胆小怕事、安于现状;下只角的人,热情豪爽但略带粗野甚至有点无法无天。这两部分区域虽然没有明显的界线,却存在的明显的隔阂,缺乏可交流的共同空间。在“上只角”中生活的人相对富裕,闲适,有时间美化自己的生活,拥有优越感,所以与创意设计相关的产业也较常出现在所谓的“上只角”,早期的设计消费可以说是贵族的专利。
然而, 由于“上只角”与“下只角”的区分,而“上只角”的分布又非常密集,导致上海出现了“单中心”的现象,即一个集聚的市中心,所有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都围绕这个市中心,如此的城市建设容易造成市中心拥挤、通勤时间长、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利于城市的总体建设与未来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上海的空间扩容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上海城市空间的革新同时成为上海设计领域发展最直观的体现与表述。上海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型有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传统产业向郊区迁移,为设计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突破一万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期转变的经济发展阶段,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正在逐步形成。以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为主的上海传统产业逐步外迁,这为上海设计产业的成长提供了空间基础。位于市区的闲置厂房、仓库等工业遗产资源,租金便宜且交通便利,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形成众多的设计服务集群,为中心城区向纵深发展提供设计支持。
第二,居住功能和人口迁往近郊,生成城市副中心。近年来,上海房价一直居高不下,想在上海定居的人口被迫选择在近郊落脚,使得城市居住功能和人口逐步迁往近郊,拉动近郊的生活需求不断增长,配套设施加速建设,城市副中心的产生便水到渠成。总体规划已经成型的徐家汇、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四个区域,将成为上海的四大城市副中心。副中心的兴起有利于上海城市空间的转型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同时,上海还通过特色新城的设定实现城市功能合理分散,让设计来协调各方的关系,让设计产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
上述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变打破了以往上海等级鲜明的空间区隔,也淡化了生活趣味的等级化,呈现出精英阶层引领时尚潮流,继而迅速被草根阶层接受并流行开来的现象,同时,新媒体及各种节事活动也创造机会让草根文化登上大雅之堂。这些潮流纷纷体现在各种设计之上,设计的互动使整座城市生动活跃起来。
(二)上海设计的历史和现状
从历史上看,上海的繁荣发轫于西方现代工业技术的引入。以上海为中心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结合本土的特点进行改造,催生出了“海派”的设计风格。其基本特点就是中西文化的兼容并蓄,现代设计理念与本土文化传统的创新结合。随着20世纪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上海的设计逐步形成了百年传统、铸就起百年辉煌。论印刷出版设计,近现代的上海出版印刷业发展迅速,拥有享誉全国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老字号;论商业美术和广告设计,老上海的香烟广告最多,曾经的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广告部是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商业美术设计部门;论珠宝设计,老凤祥是国内唯一的由一个半世纪前相传至今的百年老店;论服装设计,上海是中国近代以来重要的服装设计基地,也是中国服装品牌的发源地。而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计划经济时代的“上海牌”就以品质优异、款式新颖而享誉全国。还有上海的英雄牌钢笔,上海牌轿车,凤凰牌、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缝纫机,三五牌不锈钢等等,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今天,根据《上海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报告》,上海的设计产业将被划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包括:工业设计、建筑和规划设计、服装设计、会展设计、印刷包装设计、广告设计、软件设计、动漫与游戏设计、平面设计、珠宝首饰设计等。设计制造业、服务业涉及到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如今上海工业产品设计相关企业以及机构已经近4000家,从业人员达多7万余人,形成了以汽车、船舶、飞机、航天和电气装备为代表的上海各大企业集团的研发和设计机构。在建筑和规划设计领域,上海建筑与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都有强劲的实力。当代上海建筑与规划设计也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上海楼宇经济的繁荣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上海的甲级写字楼数量居全国首位,浦东、静安、卢湾等区成为楼宇经济的集聚区;上海的桥梁设计也令全世界为之侧目。在平面设计领域,上海的平面设计历史悠久,且成绩斐然。如上海的奥美广告有限公司、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等都聚集了海内外优秀的平面设计师,一批充满活力的本土设计公司也在迅速的成长中。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也是由上海设计团队完成,成为上海“上善若水,海纳百川”文化特点的完美体现。在服饰设计方面,2005年,由亚洲最大的纺织服饰跨国采购平台上海世贸商城牵头成立了“时尚设计谷”,形成了中国时装设计的核心地带。“时尚设计谷”定期发布最新的国际流行趋势、举办设计师沙龙和时装展示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推动未来时装潮流的发源地,不断推进中国本土优秀设计师的成长。
会展设计也是上海近年来发展的核心产业。上海依傍特有的地理与经济优势,会展近年来发展迅猛,上海举办的各类会展数量居全国前列,会展年收入更是达到了全国的一半,2010年更是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上海也是广告最发达、广告设计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中国最大的媒体广告发布平台之一;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覆盖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个领域,在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有投资价值的传媒机构”。动漫和游戏设计是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兴产业,也是重点扶持的产业,如今已经发展出了两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两个动漫电视频道。上海的动漫设计机构也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手段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增长、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上海获称设计之都前后,其软件出口已居全国第一;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上海获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软件企业排名全国第三,上海软件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全国排名第四。与此同时,上海的珠宝首饰设计与印刷包装设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不但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更确定了走出去的战略。
(三)上海设计的人力资源
上海这样的中心城市最大的优势便是人力、物力、财力的积聚,而人是其中的首要因素。设计的源泉正在于人的聚集和创造。作为历史性的国际城市,上海移民人口中包括大量的“艺术移民”,以外籍侨民中的艺术爱好者和专业画家为代表,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设计表现手法,更为上海的设计人才储备贡献了力量。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通过授牌“原创设计大师工作室”培育、营造一个鼓励“原创设计”的政策环境和都市创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以此来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水准的原创设计大师来上海创业发展。经过6年的发展,已扩展到17家,这些大师工作室涵盖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平面设计、会展设计等方面,体现了上海设计的国际水平。上海每年还评选青年创意人才,肯定各行各业杰出青年设计人才的社会地位。上海众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艺机构也成为设计人才积聚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场所。如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与全球22个国际顶尖设计学院合作,每两年主办一次上海双年展的学生展;2008年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 由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组织的“创意人才训练营”开营,该训练营旨在为中国设计类院校的毕业生进行职前培训,为学员在国内外设计机构寻找就业机会。2009年, 由同济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米兰理工大学共同成立“社会创新和可持续设计联盟(中国)”,为推进设计人才国际化搭建平台。随着设计教育的普及,“设计之都”的人才梯队已逐步形成。
总体而言,上海正在努力成为一个世界城市,这个目标既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是对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探究。从设计的角度而言,上海有着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有着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全球人民必将见证并参与上海设计产业的繁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