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互联网创新,成就我们的未来

互联网创新,成就我们的未来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张树新坦承自己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创建瀛海威是“中国互联网骨灰级先烈的故事”,“我们本来想当这个行业的基石,但不幸成为垫脚石”。

互联网创新,成就我们的未来

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成就互联网

作为现代人熟知的工具,我们不必再回溯互联网的前世,只简单地看看这个魔力无穷的天使是怎样来到我们中国人身边的,它又是怎样改变我们的,曾经以怎样的强势闯入我们的生活

1995年冬天,北京中关村南大街最南端悄然竖起了一块醒目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的一个纪念日,而广告牌向北1500米之处是当年5月成立的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的网络科教馆,无数媒体用虔诚的语言描绘瀛海威,“就像传教士布道一样,向中国人宣讲何谓Internet”,中国人从此开始了互联网的启蒙运动。除了“瀛海威”,当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还有新浪的前身“四通利方”,第一批做电子商务的“8848”、 “实华开”,还有联想集团巨资打造的“FM365”等等。在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上世纪90年代中叶,它们都是全中国最响亮、最时尚的名字。经过IT英雄们的一路鏖战,到了2000年,中国网民激增至890万,能上网的计算机350万台,中国人已经有了走上“信息高速公路”的感觉。然而,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的互联网时代,许多公司都像雾像云又像风,仅仅十多年过去,对于今天的网民来说,许多网站名称、公司名字连同它们身后的IT英雄都化作过眼云烟,显得十分陌生了。

那是一个悲壮的年代。今天的网民可能没有兴趣知道他们当年的开拓是多么艰难,但中国互联网的史册一定会有他们特殊的一个章节,至少,那曾经是一个热钱围堵、英雄四起、激情迸发、创意迭出的年代。

1.瀛海威(www.ihw.com.cn)——中国互联网的启蒙者

中国最早的一批网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瀛海威实现互联网启蒙的。伴随着瀛海威的快速兴起,它的创办人张树新也迅速被当时有限的网民奉为第一批IT英雄。

“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看到这样的宣传,今天的网民可能没有什么特殊感觉和尝试的冲动,但对于刚刚站在信息高速公路起点的中国人,每一句话都十分时尚、十分刺激,令人充满新奇和期待。而能够在电脑屏幕上打开一个窗口,看到图文并茂的中文界面的网页,的确是一个全新的创造

初创时期的“瀛海威时空”是当时国内唯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虽然当时登录网站还要进行登记、交费,但网民的热情一再高涨,使得瀛海威和张树新迅速声名鹊起。

张树新和她的团队十分投入和卖力,他们开办了供用户免费使用的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开发出一套全中文多媒体网络系统,在新闻媒体开设专栏普及网络知识,同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合作在网上提供北图书目查询,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为新闻单位开通信息通道,投资千万、耗时三年推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网上延安”、“网上中国”等等,可谓花样翻新,创意不断。无奈先行者往往成为失败的试验者,在一些重要的关口和节点,瀛海威一次次地和时代潮流擦肩而过。瀛海威不顾用户的客观感受,弃置标准浏览器NETSCAPE和IE,实行联机服务收费。想通过瀛海威上网必须使用专有程序,给用户登录其他网站带来极大不便。由于用户逐渐增多,瀛海威经常掉线,顾客投诉非常多,拖延了两年也没有解决,最致命的是失去了一次“向雅虎式的门户类网站转型”的机会。最后,瀛海威这个“在大雾中的领跑者”终于倒在了互联网黎明前的黑暗中。

张树新坦承自己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创建瀛海威是“中国互联网骨灰级先烈的故事”,“我们本来想当这个行业的基石,但不幸成为垫脚石”。她总结道,“我们在一个非常残酷的行业里被训练了三年多,每天都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我们是这个行业中犯错误最多的人。我们在企业的资源组合、资本结构、价值链设计等三个问题上有失误。我们没有掌握相关资源。瀛海威是在没有任何资源的情况下凭空建立起来的。为此,我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巨大的代价。其次,依赖银行贷款是死路一条。因为整个行业还远未成熟,全年的收入远不够支付银行利息,怎么可能活下去呢?再次,我们对企业价值链的设计有误,对这个行业的成熟期估计得过于乐观,对环境的残酷性估计不足……当重新设计出价值链时,已经没有任何资金进行启动了。”[1]

2. E国商城——购物网站的先驱(www.xing528.com)

对于今天的网民来说,轻松地从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上购买各种自己需要的产品早已成为家常便饭了,但互联网的先驱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E国商城,在2000年前后一个鼎鼎大名的购物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激情和创意的先驱。

很多人都要提及的事情,是E国公司总裁张永青与搜狐网总裁张朝阳清华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在那个回国创办互联网公司成为创富神话的时候,已经有了在华尔街6年拼搏经验的张永青也怀揣自己和50位朋友积攒的1000万美元回国,在炙手可热的中关村开始了圆梦计划。

经过在北京几个月走街串巷式的调查,张永青稳扎稳打,选择十几个购买力相对较强的高档小区建起了小型连锁超市,并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建立了几十个储货网点。实体商业网点布置妥当之后,E国商城正式上线,并大胆地作出“E国一小时”的承诺:住在北京四环路以内的居民,只要点击E国网站购物,公司保证从网上下单到把货物送到顾客家里,只需要一个小时。从2000年4月15日网站开通,京城第一批50名身着E国红马夹的快递员就出现在北京的大街上,成为代表时尚的一道风景线。一些网民亲身体验了这种便捷购物的好处,但也有不少年轻的网民为了满足一下好奇心而只购买一听可乐。随着订单数量增加,配送人员迅速扩张到了400人,各项开支也与日俱增。仅仅半年时间,公司就亏损100多万元,资金周转也出现了问题。于是,在赚足了眼球和得到了一点表面的风光之后,2001年,E国商城黯然关张。尽管E国商城不乏创意和激情,也做了很多很好的线下工作,但起步阶段的电子商务却难以逾越在线支付、配送服务等环节上的障碍

张永青后来反思E国商城失败的原因说:“在做之前论证过这个事情,从理论上还是满足的,作为快速消费品25%的毛利是可以保障的。像冰露矿泉水,进价6毛钱一瓶我们卖1块钱一瓶,4毛钱利润,毛利是足够高的。但是实际上遇到了很多别的问题,比如说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包括你要管理接近上万种产品,这个时候对我们挑战是蛮大的。从顾客服务到商品组织,可以想象这里面的环节太多了。这么多的环节,要是万无一失的话几乎不可能。我觉得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基本上是失败,失败以后再失败。我们在调整,但是我们不愿意接受这个失败,我们不断投入,总觉得10个问题都可以解决,但是最终来讲还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后来有一个定论,电子商务要做小,而不是做大;电子商务要做好,而不是要做大。”[2]

3.“网络生存”测试

相对于E国商城等购物网站的悲壮失败,“网络生存”测试则用一种戏剧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关键时刻的状况。

1998年5月11日9∶00—15日13∶00,英国的微软实验室进行了一次历时100小时的“网络生存”实验:4名志愿参加“挑战极限”的“网络生存测试”的男女被关在独立的屋子里,只穿着一件浴袍,手上只有一张500英镑信用卡。他们通过互联网购买基本生活资料和各自喜好的消费品,并且利用电子邮件、网上聊天、游戏与学习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微软公司对此发表的专题报告认为,他们都能成功地通过互联网与外界交流,网络应用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意识到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挑战。上网确实给众人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乐趣,而这种乐趣是以前无法体验到的。

1999年9月3日,中国版的“72小时网络生存试验”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同时进行。12名从数千名报名网民中遴选出来的志愿测试者分赴异地,住在只有起居设备、沐浴设备等基本生活条件的12个酒店标准间里。他们要各自通过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与外界联系,用主办方提供的1500元现金和限额1500元的信用卡测试自己的生存能力,也考验当时互联网发展水平。测试结果令人担忧,除了北京一名根本不会上网的中学生20多个小时后中途退出,其余11位勉强经受住了考验的测试者走出酒店房间。面对记者采访时,他们在网上订购的食品、被褥、毛巾等生活必需品,还不知停在哪一站。某位测试者表示:“我的最大感受是, 目前网上不能生存!”如果没有永和豆浆临时建立了一个配送食物的网页,估计所有测试者都会被迫退场。货币支付手段和商品配送渠道成为严重制约互联网发展的瓶颈,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还有许多关卡需要突破,诗意般的“网络生存”被证明还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

2003年10月11日—15日,一场更加别出心裁的“100小时网络生活挑战”活动再次上演,一男一女两名测试者走进了安放在人流如织的商场中的玻璃屋内。每个人都有一个单独的小屋子,屋内摆放着桌子、椅子、简易柜橱、单人床、可以使用的台灯笔记本电脑,还有一个独立的卫生间。除了饮用水,连喝水的杯子和洗漱用具等其他用品都要通过网络购买。经过5天100个小时的考验,两名测试者完成了网络生存、网络娱乐、网络学习、网络交际和网络商务五个方面的挑战。女主角说:“网络娱乐、学习、交际等丰富的生活内容,QQ、音频、视频等多种交流工具,使我并不感到孤独,网络拉近我和亲人朋友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网络交际日,那么多网友和亲人现场助威,反映了网络给人们的信息交流开通了一条快速而便捷的道路。”男主角表示:“我喜欢网络,当初参加挑战时我就非常希望自己能体验到真正的网络生活,现在我亲身感受到了。无线网络刚刚起步,虽然难免有些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各个商家的共同推动,无线网络生活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走进千家万户,那时普通百姓也可以享受到高科技给日常生活带来的精彩感受。”[3]

与1999年“网络生存”测试时的尴尬相比,时隔4年之后的“100小时网络生活挑战”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的巨大进步,也看到了网民和互联网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在“第三次浪潮”来临之际,中国人正在努力地以自己的创意迎头赶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