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创意十五讲:为创意而生、因创意而长

文化创意十五讲:为创意而生、因创意而长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期刊,我国出版的《辞海》则定义为:“期刊:又名杂志。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文化创意十五讲:为创意而生、因创意而长

一、报刊创意:因创意而生,为创意而长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报纸是“每日、每周或有规律地隔时间发行的,提供新闻、观点、特写及其他公众感兴趣的信息,并且常常伴有广告的出版物”。关于期刊,我国出版的《辞海》则定义为:“期刊:又名杂志。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每期版式基本相同,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出版。”

追根溯源,在很大程度上,报纸、杂志这种媒体之所以诞生,本身就是人类创意生活的必然和需要。想想人类结束结绳记事的艰辛历程,就不难体会造纸术印刷术乃至现在的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大型印刷设备的发明多么重要了。任何先进传播工具的产生,必然是人类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走出自我、畅快表达和交流的急迫需要。人类是多么希望传递信息,多么希望表达,多么希望交流——彼此之间的交流、与不同地域的交流乃至和后人的交流。

从公元前60年古罗马政治家恺撒昭告天下市民的白色木板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中国在2世纪的西汉时期手抄的邸报(中国最早的报纸),到中国唐朝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雕版印刷的《开元杂报》(世界上第一份印刷的报纸)、德国人蒂莫特里茨于1660年发行的世界上第一张日报,随着历史发展,报纸渐渐从少数上层人物独享、垄断到飞入寻常百姓家,完成了从“小众”到“大众”的完美转身,内容渐趋丰富,样式梯次增加,发行范围不断扩大,发行数量迅速增加,被现代社会完全接纳,成为人们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有效载体,具备了现代意义上大众传媒的显著特征。

事实上,早期的所谓报纸,基本上都是封建机构内部发行、供各级官吏工作阅读的文本,内容无外乎皇帝谕旨、朝廷政令、臣僚奏章以及官员升降等宫廷动态,并没有自己的新闻、言论,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但宫禁和清规挡不住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对信息的渴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诞生,我国北宋终于出现了非官方的“小报”,欧洲大陆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出现了以普通民众为读者对象的“廉价报纸”(即“大众化”报纸),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街谈巷议成为可以通过购买获取的信息。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报刊的成长过程始终伴随着与受众的良性互动,就没有停止过自身的创新;同时,报刊的日趋成熟也训练和培养了越来越多的受众,使媒体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今天,报纸和刊物已经成为受众获取权威新闻、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的重要渠道,成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供生活娱乐信息的载体,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自身的特点。

(一)出版时间固定化

人类文明前行的过程中,信息的记录、交流与传递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能够按照相对固定的时间获取信息,成为显性的需求,也成为一种可能。

为适应人们的需要,报刊必须在出版时间上作出回应。那些新闻性、时效性强的报纸需要每日出版的,就成为日报;一些强调专业性的报纸则选择按周出版,或者每周出版几期。除按正常规定日期出版之外,一些报纸还出版“号外”,《辞海》对此的定义是,“定期出版的报刊,在前一期已出版,后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发生的重大新闻和特殊事件,(报社)为迅速及时地向读者报道而临时编印的报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编号,故名。”报纸号外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是内容必须为重要新闻和特殊事件;二是时间应在两期之间临时出版;三是无编号。此外,报纸号外大都免费赠送,不按照传统渠道和方式发行;有的以“重大消息”、“喜讯”、“特大新闻”、“特别报道”、“特刊”等字样,虽未标明“号外”,都应视为“号外”,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号外”、“神八上天”号外等。

为了满足一些特殊人群的需要,晚报、晨报甚至于午报应运而生。虽然如此还是远远不能与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的广播电视和无处不在的网络赛跑,但也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阅读现象:在许多大中城市,订阅、购买、阅读晚报成为人们结束一天工作之后最好的消遣方式之一,连一些市井小民都和当地晚报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的城市还拥有一份以上的晚报,各自都有固定的拥趸者。

杂志则可以分为周刊、旬刊、半月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甚至于可以半年、一年出版一期,成为半年刊、年刊。针对某些特殊需求,一些杂志还可以出版“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可以在正常刊期之外出版增刊,每种期刊每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

(二)对象化、分众化

对于报纸和杂志来说,出版时间只是一个量化指标,而阅读对象的确定则需要进行细致的定性分析。这既是对读者的定位,更是对自身的定位;既要对受众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进行细分,也要对编辑、记者和营销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训练。这需要报刊出版人科学分析、准确把握,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内容、形式甚至于营销方面的创意设计,对受众显性和隐性的阅读需求予以细致周到的满足。为达此目的, 目前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受众的对象化和媒体的分众化策略。(www.xing528.com)

在这方面, 日本当代期刊研究专家吉良俊彦有过比较恰当的论述。他认为,期刊应该对目标对象进行精准的细分,并根据目标对象的需要设计其中内容;在进行期刊编辑的时候,应该力求期刊的品牌所达到的境地与期刊的对象之间在精神上、感性上达到亲和性的程度;并非发行量越大的刊物越受广告商青睐,而是那些定位准、有特色、 目标读者稳定的刊物在广告方面更有竞争力。[1]

因此,无论是在全球、全国范围发行,还是某一地区发行,报纸往往根据自己对读者对象阅读需求的把握,区分为综合性报纸、时政类报纸、财经类报纸、生活服务类报纸、体育类报纸、行业类报纸、娱乐类报纸;按照读者对象的不同,杂志则可以分为一般性杂志和对象性杂志。一般性杂志指的是以不加区分的普通读者为对象的杂志;对象性杂志则是以具有某一共同特性的读者为对象的杂志。对象性杂志又包括一般对象性杂志和专业杂志两种类型。一般对象性杂志主要针对以性别或者年龄划分的读者,如妇女杂志、老年杂志、青年杂志等等;专业杂志针对以专业或者职业划分的特定读者,如企业家杂志、科技杂志等等。与一般杂志相比,对象性杂志拥有更稳定的读者群。

由于细分受众,随之提供的内容和广告等服务更加到位,使得定位愈加精准,报刊迎来了发展的机遇,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大众媒体。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仅在我国内地,报纸就有2000多种,杂志近1万种。根据世界报业与新闻工作者协会公布的“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中国报纸《参考消息》(第6位)、《人民日报》(第10位)、《广州日报》(第20位)均榜上有名, 日本《读卖新闻》以1001. 9万份的发行量名列第一,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日发行量超千万份的报纸。尽管2008年全球遭遇了金融危机,世界报纸发行量依然在上升。世界报业协会负责人指出,那种预测报纸即将死亡的报告是一种误导的语言。由此可见,对象化、分众化策略为报刊赢得了持久发展的巨大空间。

(三)电子化、网络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 日新月异来形容。特别是最近几年以来,以美国亚马逊Kindle电子书、苹果公司iPad平板电脑和iPhone手机等为标志的智能通讯设备、电子移动阅读产品的相继问世,并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大行其道,尤其是受到青少年一代的青睐和热捧,许多人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急剧变化。

的确,相较于纸媒,电子媒体有节约资源、方便存储、随时移动、便于查找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其多媒体、社交互动等特性带来全新的用户体验,成为俘获青年一代的重型武器。当网友打开任何一台电脑,或者轻触自己手机屏幕,除了浏览文本信息、丰富多彩的图片、图表、音频、视频,还可以随意选择自己中意的社交圈畅所欲言,或者通过博客、微博发表自己的感受,同时与人分享。一个私媒体、 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已经不可阻挡。

在互联网摧枯拉朽般强大的冲击下,报纸、刊物这些传统纸质媒体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内容的严肃性和阅读的不便造成发行量急剧下降,年轻读者远离纸媒而使得读者呈现老龄化趋势,由此带来的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相应减少,更为重要的是纸媒的社会影响也逐渐式微,有人断言互联网“将使现存的各种传媒化为乌有”,甚至于一些学者已经给出了传统纸媒消亡的时间表。

但正如人们常说的,压力和挑战往往是变革、创新的动力和机遇。经过短暂的沉默、无奈的消沉和痛苦的思索,传统媒体开始逐渐接纳这一严酷事实的到来,并尝试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利用各种手段开发利用互联网、智能手机,试图驾驭这匹红鬃烈马。于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局面是,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都创办了自己的网站,除了把出版物放置网上供受众免费阅读,还以此为基础打造新闻网站或者专业特色网站,更有一些媒体发行手机报、手机版以寻找更为宽广的出口,一些不甘寂寞的网站已经成功地登陆了iPad等各种移动终端,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也纷纷开设博客、微博,“报网互动”、“杂志与网络互动”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其中,通过人民网付费阅读《人民日报》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 自有互联网以来,许多人就养成了通过网络免费阅读传统媒体的习惯。作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中共中央机关报, 自1997年1月1日人民网创办以来就可以方便地阅读《人民日报》数字版。但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免费的午餐”宣告结束:《人民日报》数字版开始收费(前四版内容长期免费,五版及五版以后版面内容当天免费)。收费模式有三种:每月24元;半年128元;全年198元;读者可以通过在线支付、银行转账和邮局汇款三种方式支付。虽然实施收费阅读政策之后,费用虽然不算很高,但引起了业界不小的震动和广泛的争议,不少读者和专家并不十分看好这一举动。

虽然在经历了十几年艰苦的摸索,我们还看不到哪一家传统媒体网站找到了自己成功的商业模式,甚至于一些网站仍然要靠政府补贴,但无论这样的努力成功与否,我们都欣喜地看到了传统媒体再生的希望和契机。可以预言,电子化、网络时代并非报纸、杂志等传统纸媒的坟墓,而完全有可能借此良机再次凤凰涅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