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中医论治冠心病:心悸病因及治疗

老中医论治冠心病:心悸病因及治疗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景岳全书》云:“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老中医论治冠心病:心悸病因及治疗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内经》虽无心悸、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如在《金匮要略》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云:“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丹溪心法》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曰:“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明代《医学正传·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景岳全书》云:“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www.xing528.com)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