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阿里巴巴正传:与马云的一步之遥

阿里巴巴正传:与马云的一步之遥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到了2014年春节,最热闹的事情无疑是微信红包。这次最大红包还是网民开给马化腾的,受超级流行的微信红包的激励,1月30日除夕当天11点,腾讯股票突破540港元,市值顺利突破10000亿港币。微信红包热潮中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马年马化腾和马云在支付领域的短兵相接。可以说,两马之争呈现出不同境界。两马相争中我无保留看好马化腾。

阿里巴巴正传:与马云的一步之遥

2011121日,腾讯推出微信(wechat)。20138月,微信推出支付功能。2013819日,网易与中国移动发布“易信”。20139月,阿里巴巴推出“来往”。

可见移动即时通信社交产品市场的争夺之激烈,甚至“穷凶极恶”,然而真正将这场“慌乱战争”推至激烈高潮的,是马云于201310月在阿里巴巴内网发布的一段文字。

阿里人,无线物联网的发展是按小时计算的。越有远大前景的东西,越需要当下残酷的执行。一个月没有惊喜结果是可怕的,三个月没有结果是要死人的!六个月后的事就是远景了。因为您的朝九晚五的工作方式20132015年就是自杀。今天,天气变了,企鹅走出了南极洲了,它们在试图适应酷热天气,让世界变成它们适应的气候。与其等待被害,不如杀去南极洲。去人家家里打架,该砸的就砸,该摔的狠狠地摔。兄弟们好好玩吧!微信IM本来就不是我们的。把企鹅赶回南极去!动起来!

我们11月底将清点每个人的努力,我们12月的冬季攻势要更猛。明天夏天,我们要看到火烧南极。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玩的游戏。去装来往,晚上在来往上三陪聊天,去让世界看到阿里人疯了。让他们知道疯了的阿里人是如何的!让企鹅知道,来往不是易信!

1020日,马云在阿里巴巴内网发帖强调了“来往”对阿里巴巴的重要性。并在帖子中正面向微信发起挑战,声称用“用愚公之精神去挑战”。“10年前,没有人会相信淘宝会打败巨大的对手eBay,十年后我们难道不可以一试?很多人后悔没有机会参与那次战争,但这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谁不参与,谁就不该待在这家公司里。因为这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做的事,这不是战略,这是阿里人在无线时代争取生存权利的努力。”

到了2014春节,最热闹的事情无疑是微信红包。腾讯官方发布了明显刻意低调的数据,从除夕到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除夕夜零点时分,前5分钟内有58.5万人次参与抢红包,其中12.1万个红包被领取。从春节期间每个微信群组红包飞舞,线下人人都在谈论微信红包的实际效果来看,微信红包无疑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一次网络营销事件,也是最成功的一场网络全民动员活动,使得在支付领域一直独霸天下的马云也惊呼遭遇“珍珠港偷袭”。

这次最大红包还是网民开给马化腾的,受超级流行的微信红包的激励,130日除夕当天11点,腾讯股票突破540港元,市值顺利突破10000亿港币12点最高达到545港元。初步估算,这两天网友们猛抢红包,每人从几毛、几元、几十元和几百元不等,但是大家为腾讯贡献的大红包市值大约800亿港币之巨,马化腾个人身家也猛涨百亿港币。

微信红包热潮中最大的看点无疑就是马年马化腾和马云在支付领域的短兵相接。虽然支付宝耕耘多年,在互联网金融上遥遥领先,但是就在马云笑傲江湖,“用望远镜都看不到竞争对手”的时候,手握微信利器的马化腾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男女老少争抢红包的盛况下,我们看到了网络支付的新应用已经超越了原来固有的境界。可以说,两马之争呈现出不同境界。对马云来说,支付就是交易就是买卖,是一锤子一锤子的事情;对马化腾来说,支付是生活是社交甚至是游戏,是谈笑之间信手拈来的事情。马云通过天猫、聚划算等等级制方式生生将淘宝拉回传统商业,马化腾将支付完全融入网民日常生活,呈现出两种哲学、两种价值观的竞争,也将互联网的全民应用推进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微信以超越微博数量级的人均在线时间,秒杀了微博的成长空间。微信支付也以超越支付宝数量级的交付场景和频道,粉碎了资本市场对于还未上市的阿里巴巴未来成长的想象空间。

当然,微信红包最直接呈现了阿里巴巴和腾讯在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方面迅速白热化的竞争,还有几个更值得玩味的看点。(www.xing528.com)

第一,互联网金融完全超越了传统金融的内涵和外延。马云折腾菜鸟,入股海尔物流,一个劲往传统深扎,玩的是:网络就是交易就是买卖。而马化腾通过微信通过红包,越来越超越传统超脱现实,玩的是:网络就是生活!马云走了窄路,马化腾走了宽路。马云将越走越苦,马化腾越走越轻松,两马之争玩得已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35年之后双方必然拉开35倍的差距。而2013年,马云给市场的最大贡献无疑是余额宝,这也是中国互联网金融迄今唯一真正切入传统金融心脏的突破,实质性搅动了垄断下死气沉沉的中国传统金融业,其后续效应可能惊人。这是勇气和胆识之举,阻力和压力将无与伦比。这是马化腾不敢开拓的。两马相争中我无保留看好马化腾。在与传统金融较量中,我无条件力挺马云。

第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平时到处充斥着互联网对于传统领域的冲击和压力。但是,互联网领域之间的竞争其实更加残酷。短短不到20年时间,全球互联网引领潮流的热门企业从网景雅虎,从谷歌Facebook,每35年城头变幻大王旗。中国互联网领域15年间,曾经坐过公司市场价值第一宝座的互联网企业,从最早上市的中华网,到新浪,到网易,到盛大,到百度,到阿里、腾讯,再到阿里,再到2014年春节的第一个万亿港元的腾讯,更是轮流坐庄多个轮回。互联网企业之间超强度的火拼,加速创新速度,提升市场竞争能量,必将更深入地影响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转型压力。

第三,两马之战体现了中国的制度进步。马云和马化腾无疑是非常幸运的。想想看,如果没有反垄断法的威慑和政策上对于市场竞争的鼓励,微信对电信运营商传统的短信和语音业务有着如此强大的替代作用,运营商早就运用其强大的垄断力量在基础网络层面给予强有力的制约和狙击,此时微信的创新不可能如此顺风顺水,发展更不可能一马平川。余额宝直接冲击了原先铁板一块的存款利率,从网民口袋中争抢了存款,大大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直接威胁到传统银行的高额垄断利润。没有政策上的支持,阿里巴巴也一定会遭遇各种制度和政策上的阻扰和限制。幸好,新一届政府给了全新的创新和竞争空间,两马才能在创新上天马行空,在竞争上信马由缰。互联网再神奇,也得看制度的脸色。英雄再传奇,也是时势永远大于个人。过去20年,无论是信息服务领域还是中国媒体领域的制度创新,无论是产业竞争政策还是资本市场的制度创新等,既有互联网推动了制度创新,也有制度创新促进了互联网的发展。没有制度的进步和制度的创新,互联网领域这样精彩的竞争就不可能发生,更不可能持续。

第四,两马相争体现了中国的社会进步。阿里和腾讯是目前中国互联网两大千亿美元级的巨头,它们之间的竞争无论多么激烈和惨烈,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两马相争带来的社会进步远比双方最终的胜负更重要。两家千亿美元级的巨头竞争,将是2014年中国互联网最热闹的景观之一。双方的竞争基于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之下,完全依托于创新的手段和威力。它们的竞争,最直接的受惠者就是6亿多网民用户,并且直接推动中国互联网整体的发展,直接引爆电信运营商和传统金融两大领域的变革与发展。这场以竞争和创新为内核的超级竞争,必将波及社会各个层面、各大领域,带动中国整个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第五,要站在世界看中国。不管双方胜负如何,最终谁更强大,都将共同领导未来10年的中国互联网,并且引领中国互联网走向全球。腾讯和阿里真正的竞争对手是Facebook亚马逊和谷歌等世界级的互联网巨头。截至20142月,谷歌的市值已经逼近4000亿美元,Facebook和亚马逊的市值也都高于1600亿美元。加上苹果、微软等互联网转型中的科技巨头,中美高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已经开始拉开序幕。目前全球网民已经逼近30亿,在这第一个30亿网民的竞争中,美国无疑是绝对的领导者和引领者。但是,即将开启的全球下一个30亿网民浪潮中,由于这些未来的新网民,80%以上来自发达国家之外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他们的文化教育水平、经济水平、消费习惯和文化多元性,更接近于中国而不是美国,在这场新的博弈和竞争中,优势的天平已经开始向中国的企业倾斜。而根据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未来十年新增的下一个30亿网民,这些主要来自中国、印度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网民,他们将重新改变互联网,重新定义商业模式和市场格局。美国企业将在这个新战场中逐渐边缘化,竞争力也将相对下降。今天正是中国企业全球崛起的最佳窗口期,中国互联网力量的全球崛起不再是梦想。所以,站在世界范围,再看两马之间的巅峰较量,就会有另一番峰回路转。

2014318日,马云在北大讲堂演讲,并回应来往与微信的竞争。“两年以前我们不如腾讯的收入,我们当然嫉妒,现在好不容易赶上来了,他们出了个微信。在来往竞争方面,我并没有觉得来往会超过其他同类商品。就像淘宝和eBay竞争的时候,我们认为eBay的思想未必会赢,他们是希望用短暂的钱就赢得市场,我们判断是需要10年,到今天为止我们并没有赢,我们只是开了个头。来往也是一样,移动互联网刚刚开始,机会都是均等的,来往只为喜欢来往的同事去做,只要你觉得有乐趣,我们会慢慢完善。来往离其他还有很大距离,去年大家只是用‘All- IN无线’战略测试下阿里人的斗志在不在,发现还行,然后慢慢来,我们一直以来被人笑话,我们习惯别人说我们不行,我们觉得最后好与坏还有35年,慢慢来。”

另外,对于之前央行发布《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业内评论此举为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行业加强监管的信号。马云在演讲中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