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幸福感-人格与幸福感相关研究

提升幸福感-人格与幸福感相关研究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人格特质是在排除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之后,主观幸福感稳定性最主要的来源。其他相似的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为稳定。关于这两种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解释。因此,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国

提升幸福感-人格与幸福感相关研究

二、人格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关于人格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目前许多研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探索。而大致的结论是,人格在预测幸福感方面,比在具体领域的满意度方面效力更强,人格是所有因素中对幸福感预测作用最强的。事实上,人格特质是在排除了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影响之后,主观幸福感稳定性最主要的来源。人格对个人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基准主观幸福感水平的影响,二是对个人情绪反应的影响,三是对个人情绪加工的影响。例如,海蒂和威尔闰的研究发现(1989),个体因为人格的差异,具有独一无二的基准幸福感水平,并且在面临外部刺激时,不同个性特征的人会运用个人不同的情绪加工方式来实现幸福感的动态平衡。

(一)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目前对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大五人格受到的关注是最多的。迪乃武(DeNeve)和库珀的元分析(1998)发现人格能够解释主观幸福感4%左右的变异。大五人格中,外向性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0.17,随和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0.17,责任心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0.21,情绪稳定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0.22,经验开放性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0.11。其他相似的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中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为稳定。拉斯丁(Rusting)和拉尔森(Larsen)发现(1997),具有外倾特质的人在实验中对于内容积极的图片反应更为强烈,而具有神经质特质的人则正好相反,他们对于内容消极的图片反应更为强烈。关于这两种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解释。系统提出大五人格模型和测量工具的心理学家麦格瑞和科斯塔(1991)从工具性的角度指出,外倾性特质中的社会性与积极情感体验有关。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人们倾向于在社会环境中,体验到更快乐的情感,而外倾性的个体会利用大量的时间参与社交活动,令他们体验更多的快乐;(2)在日常生活中,外倾者与朋友、家人和恋人间交往紧密,互动性较强,而神经质的个体却缺乏这种积极的交往经验,外倾者在社会交往中收获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因此,外倾者比神经质者更易经历积极生活事件;相对地,神经质者比外倾者倾向于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这种观点主要将这两种人格与特质性的情感联系起来,解释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由此,海蒂和威尔闰(1991)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基准线分别是由外倾和神经质这两种特质所决定的。欧泽(Ozer)等人(2006)也注意到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的部分测量题项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有一定的重合。因此,当这两种人格能够稳定预测个体的情感特质时,也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具有情感成分的幸福感。气质理论则认为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是通过影响个人的行为激发系统(通过奖励和惩罚对个体进行暗示)、行为抑制系统(引导个体对条件性的惩罚和奖励进行调适)和攻击—逃避系统(引导个人对条件性惩罚或者非奖励进行反应)发挥作用的。其中,外向性的人在行为激发系统上更强,他们对奖励更为敏感,而这种敏感性会影响他们对外界信息的处理,在面对积极刺激时,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情绪不稳定的个体在行为抑制系统方面更强,他们对惩罚信号更为敏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卢卡斯和福吉塔(Fujita)发现(2000)外向性和愉悦情感的相关度为0.38,采用多维度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时候,外向性与幸福感的相关性甚至达到0.8。

我国学者在对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同样也发现了人格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张兴贵等人(2007)对于大学生群体所做的研究中,发现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没有显著关系,开放性和严谨性通过神经质或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间接效应。高淑燕(2009)研究了大五人格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发现严谨性与自我接受、生活目的、情境把握具有显著负相关;外倾性与自我接受、良好关系、情境把握具有显著正相关;宜人性除个人成长外,与其他五个维度的正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叶晓云(2010)在研究大学生幸福感与人格的关系中,也发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维度与大五人格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多数相关达到显著水平。

(二)自尊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

迪乃武和库珀(1998)对以往集中于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的研究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集中于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会过分简化人格和幸福感的复杂关系。他们持续探索了其他外延更窄的人格特质,例如防御性、信任倾向、内控、控制欲和坚韧性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主观幸福感。其中,高自尊是主观幸福感最强的预测变量之一,许多研究都发现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尽管二者的关系在不同的研究中强弱程度有所不同。坎贝尔等(1976)发现个人的自我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在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尊也会降低。这也表明个人的情绪和自尊可能有双向的关系。同时,对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文化情境的探索发现,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差别。迪纳(1995)发现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比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更为显著,因为个人主义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内在情感。

(三)核心自我评价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www.xing528.com)

核心自我评价是美国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贾奇等借鉴帕克(Packer)的核心评价概念提出的,是个体对自身能力和价值所持有的最基本的评价,包括自尊(self-esteem)、自我效能感(generalized self-efficacy)、神经质(neuroticism)和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四种特质。根据贾奇等人的研究,核心自我评价会影响个体在潜意识化当中评价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方式。虽然个体会以多种形式产生评价,但早期的研究证明核心自我评价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核心自我评价对于个体态度和行为(如满意度、绩效、创新行为)具有独特的解释力。通常来说,核心自我评价高的个体具备积极的自我认知、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比较成熟、自信和稳重。这也意味着个体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因此,核心自我评价与个体的幸福感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对个体幸福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贾奇(1998,1999)研究发现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同时与生活满意度也存在显著正相关。皮考洛(Piccolo)和贾奇等人研究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与幸福感之间会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也证实了核心自我评价对主观幸福感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

(四)其他人格因素与幸福感的关系

智力是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的另一个重要的人格因素,因为智力是个人在社会中拥有的重要资源。虽然目前通过IQ测试得到的数据,并没有显示智力和主观幸福感有相关性。采用其他的智力指标进行的测量,发现智力较高的人,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因此幸福感也更高。不过,也有研究发现智力和幸福感呈负相关,而这种结果的不一致,主要是受到不同调查对象的影响,很难预测整个群体。

斯蒂尔(Steel)、施密特(Schmidt)、舒尔茨(Shultz)对人格特质中的冲动—谨慎性维度进行了探讨(2008),研究发现在延迟性满足的研究中,具有冲动性特质的个体常选择放弃延迟后的“大”奖励,而选择眼前的“小”利益,这导致冲动者会经历更多如拖延、身体损伤和经济赤字等负性事件。

另外一个变量就是内部归因,归因是指归结自己行为的原因,即个体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或线索对人的内心状态或外部行为表现推测原因的过程,可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即个体倾向于将结果归因于自身而不是外部因素。在很多研究中都发现,具有内部归因特质的个体,其主观幸福感也更高。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这种归因特质在不同的生活事件中对幸福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积极的事件,将结果归因于自己能够大大提高自己的幸福感。而对于消极事件,由于他们更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使做出内部归因,幸福感的降低也相对更少。

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将人们的生活方式分为两种:占有与存在(To Have or To Be)。看重占有的人将生活视为追求金钱、权力和外在成功的无止境的过程,而看重存在者关注的是生命本身的成长和人性潜能的实现。这两种人的幸福感是不同的:前者会越来越烦恼,后者会越来越幸福。施瓦茨(Schwartz)则将人们的选择风格分为两种,一种是“最大化主义者”,他们永远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做出“足够好”的选择;“满足主义者”则不同,他们希望做出一个让人满意的选择。他对毕业生的研究发现,最大化主义者比满足主义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来确定他们的工作,但薪酬也相对更好。但与满足主义者相比,最大化主义者的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低,尽管他们有较好的经济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