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格因素与个体幸福感
古希腊一位哲人曾经讲过:“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在现实中,人格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包括个人的幸福感。在有关幸福感研究的初期,大部分研究者都主要是从总体的外部特征或者外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进行研究。直到研究者意识到情境因素和人口统计学变量等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十分有限,才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人格差异上。比如,迪纳和拉尔森(Larsen)(1984)用体验抽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ESM)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情境下对受试者的心情进行调查,发现个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境中的心情平均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这说明幸福感不完全受情境因素的影响。另一个出发点是,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对于个体而言,最稳定的人格因素对幸福感在理论上应当是具有很强的预测性的。(www.xing528.com)
埃德(Eid)等人(2003)认为研究社会性、活力、积极情感等多维度的人格特质有利于预测主观幸福感。李勃米尔斯基(Lyubomirsky)等人(2005)注意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可能包括无法改变的人际交往能力、气质和情感性的人格特质等,例如外向性、唤醒程度以及负面情感等。奈斯等人(2006)也认为幸福感长期的稳定性也反映了个体类似于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特质。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产生了主观幸福感自上而下的取向,即幸福感能够被个体的性格稳定地预测,同时在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内部发生变化。关于人格与外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孰轻孰重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在早期强调外部环境的决定性之后,现在的幸福感研究更加趋向于认为个人的幸福体验是由个体稳定的性格决定的。本节将进一步讨论人格与个体幸福感的关系,以及人格与其他可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