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诊当以问诊为先
[原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素问·徵四失论》)
[释析]如今在病历书写的要求方面是以问、望、闻、切为序。也就是首先要详细询问病情及相关的一些情况,如发病原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舒,还是起居无常,或是由于中毒等等,问清病情然后再结合望、闻、切三诊,综合分析,以做出诊断。那种认为中医应是“病家不必开口,诊脉即知分晓”,实属对中医诊病的一种误解。该篇已将“卒持寸口”者,视为沽名钓誉之人。但我们也要看到现代有个别人,认为中医诊脉是“无稽之谈”。如果言此者,不懂中医,不是中医,把其视为“庸人之谈”也就罢了;如果是位中医,则实属不该,自己不学脉法,还告之后学,才是误己误人。
(二)问诊的要领
1.问诊的思想与方法
[原文]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灵枢·师传》)
[释析]在《师传》中,着重强调了一个“顺”字,即凡事以顺应、顺从为要,当然还包含着“因势利导”“逆来顺受”。凡事要顺应、顺从是中医学的一种思想认识,并视之为基本法则。对天时,要顺应四季气候的变异;对地理(不同区域),要适应其环境,顺以其风俗;对人事要有逆来顺受的气度,不能扭转的趋势就不要自寻烦恼。这种“顺”的思想认识,虽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比起凡事倒行逆施,总是讲斗,或反其道而行之,要好的多。至少会减少一些“乱”字。所以中医在“治”的方法上,总是强调一个“顺”字。
怎么顺呢?到了一个国家,首先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民俗、生活习惯;去一个家庭,首先要了解家里都有哪些忌讳;进到别人的居室、房间时,首先要问清楚是否有什么礼节、规矩。给病人诊病时,首先要问清其有什么喜好,什么会使之相宜。这样便会更好地进行诊治。但在社会上,确实有一部分人,因有权势,盛气凌人,恣食肥甘厚味,酒肉无度。对这些人如果顺从其志,肯定会使病情加重。应该怎么办呢?岐伯认为:贪生怕死是一般人之常情,如果医生以和缓的态度,真情而善意地告诉他,现有的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将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危害健康,缩短寿命。同时给他讲一些好的生活方式,而又能使其接受,如果能这样做,既使再不讲道理的人,也不会不听的。
以上三段内容,是教导医生在诊治病人时必备的一种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与工作方法。也就是医生在开始与病人对话时应有的一种思想与方法。
2.诊病必先问其病情
[原文]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三部九候论》)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素问·疏五过论》)
[释析]这两节条文,都强调诊病必先问其病情,包括病之初始的情况及既往有无他病,现在都有哪些病证,饮食怎样,生活起居是否规律,居处条件如何,情绪有无影响,是否有七情刺激等,然后再切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尤其在专论诊脉的《三部九候论》篇章中,强调“必问其所始病”,也就十分明确四诊以问诊为始的意义了。
3.问诊发挥
(1)《难经·六十一难》:问而知之谓之工……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释析]《难经》把望、闻、问、切四诊,释之为“神圣工巧”。所谓“工”,就是对问诊要下功夫,仔细地询问。如口渴,要问清楚,想喝水还是渴而不欲饮,想喝凉的还是想喝热的等等,以免误诊。再就是问病人的嗜好、喜恶,平素饮食有无偏嗜,如过甜、过咸、过辣等等,以判断其发病的起因。
(2)历代医家对问诊都有所论述。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十问篇”,以歌括概之,并逐一作为解释,现将“歌括”附后。(www.xing528.com)
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与门人定议病式(即病案),对问诊的内容及意义都有详论,此处亦附录于后,以示后学。
附:
①《景岳全书·传忠录·上》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对此十问,景岳一一作出详解,可参阅之,从略。
②喻嘉言《寓意草·与门人定议病式》:“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不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有无?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中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证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其药宜用七方中何方,十剂中何剂,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以何汤名为加减和合?其效验定于何时?一一详明,务令丝毫不爽,起众信从,允为医门矜式,不必演文可也。
某年者,年上之干支,治病先明运气也。某月者,治病必本四时也。某地者,辨高卑燥湿五方异宜也。
某龄、某形、某声、某气者,用之合脉,图万全也。形志苦乐者,验七情劳逸也。
始于何日者,察久近传变也。历问病证药效验否者,以之斟酌己见也。
昼夜寒热者,辨气分血分也。饮食二便者,察胃肠乖和也。三部九候,何候独异者,推十二经脉受病之所也。二十四脉见何脉者,审阴阳表里无差忒也。
依经断为何病者,名正则言顺,事成于律度也。标本先后何在者,识轻重次第也。
汗、吐、下、和、寒、温、补、泻何施者,求一定不差之法也。七方:大、小、缓、急、奇、偶、复,乃药之制,不敢滥也。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乃药之宜,不敢泛也。
五气中何气,五味中何味者,用药最上之法,寒热温凉平,合之酸辛甘苦咸也
引汤名为加减者,循古不自用也。
刻效于何时者,逐段辨之不差,以病之新久五行定痊期也。
若是则医案之在人者,工拙自定,积之数十年,治千万人而不爽也”。
按“爽”,此作不合、违背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