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了解十二经脉对经络学说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了解十二经脉对经络学说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灵枢·经脉》第十、《灵枢·经别》第十一、《灵枢·经水》第十二、《灵枢·经筋》第十三4篇内容,是经络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据此,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认为十二经脉就是运行血气的,尽管它与现代血液系统不完全一致,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脉,视之为血脉是无疑的。只有对十二经脉走行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的十分清楚明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认识到“经络学说”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意义、价值。

了解十二经脉对经络学说及临床实践的重要性

《灵枢·经脉》第十、《灵枢·经别》第十一、《灵枢·经水》第十二、《灵枢·经筋》第十三4篇内容,是经络学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分别就此4篇内容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灵枢·经脉》第十

在此篇中,首先提出经脉是先天形成的,出生后靠饮食营养以维持其正常运行。正是由于“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经脉是运行血气的通道,因此可以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第一,《灵枢·经脉》篇重点是讲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每一经所出现的主要病证与治疗原则。其循行走向的次序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络→三焦→胆→肝→督任及肺。而这一循行次序与《灵枢·营气》十六的内容是完全相符的。《灵枢·营气》篇开头即谓:“营气之道,内(音纳)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即手太阴肺)出,注手阳明……从肝上注肺”。《灵枢·营气》与《灵枢·经脉》篇稍有不同之处是,《灵枢·经脉》篇之肝的支脉只到督,而《灵枢·营气》篇从督再行走至任脉后,再注入肺中,“复出太阴,此营气之所行也”。有关“营气”,在《内经》明确为“营在脉中”“营出中焦”。据此,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认为十二经脉就是运行血气的,尽管它与现代血液系统不完全一致,但古代医家把十二经脉,视之为血脉是无疑的。

第二,金·张从正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的情况有这样一段话:“其知十二经所出所入,所循所环,所交所合,所过所注,所起所会,所属所络,所上所下,所挟所贯,所布所散,所结所绕,所抵所连,所系所约,所同(按“同”当作“间”)所别,千万人中,或见一、二名明,可谓难其人!”

对张从正这段话的内容解释如下:

“出”是指经脉由深部出于浅部;“入”是指经脉由外入于里;“循”是指沿着某“形质”而走,如“循胃口”;“环”是指环绕于四周;“交”是指经脉彼此相交叉;“合”是指两脉相并;“过”是指他经穴位所在的部位;“注”是指经脉注入到非本经脉的脏器或部位,如脾经“注心中”、肾经“注胸中”、肝经“上注肺”;“起”是指经脉开始出行;“会”是指几条经脉会合的地方,如“柱骨之会上”,即大椎穴,为六阳经会合之处;“属”是指经脉与本脏或本腑相连之处;“络”是指经脉所连于相表里的脏腑;“上”是指经脉从下向上行;“下”是指经脉从上向下行;“挟”是指经脉并行在某“形质”两旁;“贯”是指经脉从某“形质”之间穿过;“布”是指分布于两“形质”之间处,如“布膻中”即分布两乳之间处;“散”是指经脉散布在与本经相表里的脏腑,如“散络心包”;“绕”是指经脉绕行于某“形质”部,如“出肩解,绕肩胛”;“抵”是指经脉到达某处,如“下髀关,抵伏兔”;“连”是指经脉连接在某处,如“挟咽,连舌本”;“系”是指经脉中的脉络某处与某处之间相联系,如“系目系”;“约”是指某经脉缠束于另一经脉,如“足阳明之脉……旁约太阳之脉”;“同”当作“间”,是指经脉走行在另外两条经脉中间,如“手心主……行太阴、少阴之间”;“别”是指经脉另行的分支,如“其支者,别跗上”。

张氏所列之“结”,系指“经筋”篇。除此尚有还、横、行、却、直、斜(邪)、至。

“还”是指经脉去而复回;“横”是指经脉横向行走;“行”是指经脉行走在其他经脉的旁边;“却”是指经脉至某处不进反而退出;“直”是指经脉一直向前直行;“斜”是指经脉斜行而络于某处,如“斜络于颧”(手太阳);“至”是指经脉到达某处后,然后再到达某处,如“手太阳……抵鼻,至目内眦”。

综上可见,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并不像一般“经脉循行示意图”那样似乎是一种平面图,走行在一个水平线上。只有对十二经脉走行的全过程,理解并掌握的十分清楚明白,并应用于临床实践,才能认识到“经络学说”的独特性,及其现实意义、价值。正如《灵枢·经别》篇所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故此,张子和谓:“千万人中,或见一、二名明,可谓难其人矣”。所以,笔者综合了各注家对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过程中所用之“单词”,一一做出解释,以供后学理解其中之奥妙。

第三,“经脉”篇中分述了十二经之“是动病”“所生病”与治疗原则,以及五脏阴经的经气竭绝和六阳气绝时的症状表现,因本文所论重点为“经络”,故从略。

第四,《灵枢·经脉》篇中,列有十五别络,及每一络脉所见病证。现分述如下。

[原文]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寸半,别走(手)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病)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手)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其病)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手)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其病)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手)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其病)实则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其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足)少阴。(其病)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足)厥阴,下络足跗。(其病)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足)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足)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其病)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足)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其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足)少阳;其别者,径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所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其病)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足)太阳,入贯膂。(其病)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液下三寸,布胸胁。(其病)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脉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释析]此总言人的经脉与络脉并不完全相同,是有一定差异的。综合十五络脉,应该有以下认识。

其一,十五络是经络学说中“络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是十五个穴位,每条络脉都有其各自走向,并与相表里之经脉相联络,如手太阴络脉,即与手阳明相连等。

其二,十五络脉的循行走向的排列是:先手三阴,次手三阳,再次足三阳,后为足三阴。即手太阴→手少阴→手心主→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任→督→脾之大络。尽管其走向次序与十二经脉不同,但因其是十二经分支出来的络脉,因此仍属于血络运行之络脉。

其三,十五络脉所见之病证,无论虚证、实证,皆可取其络穴(本经)治之。但因人体个性的差异,还需因人而异。

其四,《灵枢》与《难经》对十五络认识略有不同:同者,二者均有十二经之别络及脾之大络;不同者,余二络,《灵枢》是任、督二脉之络,而《难经》是阴络和阳络。今多从《灵枢》的认识。

注:手锐掌,指手掌后之小指侧的高骨;[qù],音去,即呵欠;支膈,即胸膈间撑胀;肬[yóu],音由,同疣,即赘肉;痂疥,为皮肤病;曲颊,即下颌骨后的弯曲处,在耳垂的下方;宗脉,此指聚于耳中的经脉,如手足少阳经皆入耳中;痹隔,指胸膈闭塞不通;躄,足不能行为躄;瘁喑,指突然失音;尾翳,即鸠尾穴;有过,此处指发生病变而言;渊液,为胆经穴。

[原文]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

[释析]此概括十二经之循行顺逆走向。(www.xing528.com)

(二)《灵枢·经别》第十一

所以称之为“经别”是由十二经分离出来,别走一径的“正经”,可以说是别行的正经,因此,文中皆用“正”字,如“足太阳之正……”等。《灵枢·经别》篇有如下几点内容。

其一,经别循行次序是:足太阳→足少阴,此为一合;足少阳→足厥阴,此为二合;足阳明→足太阴,此为三合;手太阳→手少阴,此为四合;手少阳→手心主,此为五合;手阳明→手太阴,此为六合。这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次序是完全不同的。

其二,别行之正经的走向,各有不同:足太阳与足少阴都是从“腘中”别出,向上行。足太阳别行之正经,是由尻→肛门→膀胱→肾→膂→心,经言“当心入散”;另一直行从膂→项→复与足太阳经脉相合。足少阴别行之正经,从腘中与足太阳之别相合后→肾→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行的一支系舌本→出于项→合于足太阳之别。

足少阳别行之正经,绕髀,即气街部→毛际→合于(足)厥阴;别行一支入季胁→胸里→胆→上肝→贯心→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足少阳经脉于目外眦。足厥阴别行之正经,从跗上别出→上至毛际→合于足少阳的别行之正经→并与之俱行。

足阳明别行之正经,是从髀上行→入于腹里→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还系目系→合于足阳明经脉。足太阴别行之正经,亦从髀→合于足阳明之正→并与其俱行→上结于咽→贯舌中。

手太阳别行之正经,是从上往下由肩解,即肩后的骨缝别行而出→入腋下→走入心脏→系小肠。手少阴别行之正经,是从腋下三寸渊液穴的两筋之间→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在目内眦合入手太阳经脉。

手少阳别行之正经,是从巅顶→下入缺盆→向下历走三焦→再散于胸中。手心主别行之正经,是从渊液下三寸→入胸中→分别与三焦联系→出循喉咙→出耳后→与手少阳经脉会合于耳后的完骨,即耳后之乳突部。

手阳明别行之正经,从手部分出→胸→沿胸与乳之间→别行于肩髃穴→上入柱骨→下走大肠→肺→上循喉咙→出缺盆→与手阳明经相合。手太阴别行之正经,由渊液手少阴经脉之前→入走肺→下散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与手阳明别行之正经相合。

其三,从十二经别的走向可以看出,六条阳经从肢体分行都要行走到胸、腹再至头部,还要与本经之腑及相表里的脏相联系,不仅如此,其中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四条阳经还都要进入心脏。在至头之后复又与本经之经脉相会合;而六阴经之经别,出行后多与相表里之阳经合并而行,通过胸、腹,即与阳经相合入,上头部,不再与阴经经脉相合。

其四,十二经别所形成的“六合”,实际是加强或者说是弥补十二经脉在胸腹腔之诸脏器以及头部的清阳诸窍血气循行的不足。换句话说,十二经别就是为了确保胸、腹腔脏腑及头部诸窍之血气的荣养(参阅《灵枢·大惑论》),所以只谈其循行,没有所见病症及治法。

(三)《灵枢·经水》第十二

古往今来诸多注家,皆认为《内经》作者是用古代中国版图所载之清、渭、海、湖、汝、渑、淮、漯、江、河、济、漳十二条河流的大小、长短、宽窄、深浅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各自不同的血气运行情况,似乎人体内并无“经水”。笔者在反复研读该篇及相关章节之后,斗胆提出人体内是有“经水”存在的,而且“经水”运行是由“卫气”来推动的。理由如下。

其一,在太阳系星球中,只有地球有生物(截至现在还未发现其他已知星球上有生物存在),这是因为地球面积多一半是“水”,有“水”才能有生物(当然还要有太阳这个“火”)。古人谓:“天一生水,地六承之”,自然界如此,人体内也如此,人体内的“水分”也要占体重的多一半。所有古今之医学理论,都承认人体内必须有“水”。中医学对饮水后水液在体内的循环、吸收、排泄有较完整的论述。

[原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释析]此段说明水液在体内的吸收、循环。

[原文]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释析]此段说明津、液与血液的不同。

[原文]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灵枢·卫气》)

[释析]此段说明营气与卫气分布不同:营气行于经,卫气不循经。

[原文]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素问·痹论》)

[释析]此段说明卫气主要分布于脉外,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原文]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灵枢·营卫生会》)

[释析]此段说明卫气不固,会出现汗出如漏的津液代谢异常病症。

首先,我之所以引述以上几段条文,是为了说明营养人体的液质,有血、有水,即血与津液,而血由营气化生行于脉中,可称之为血脉;津液是由卫气化生行于脉外,可称之为经水。

其二,《灵枢》列“经水”篇,一方面比喻人体有十二经脉,同时也有十二经水。所以原文所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又说:“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灵枢·邪客》篇谓:“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由此可见,经水,是指人体内之水,内属于五脏六腑,与十二经脉相合,但与十二经脉又不相同。

其三,《灵枢·经水》篇中还记载了古代医家曾做过解剖的情况。谓:“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又说:“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笔者认为此段所说之“经水之应经脉”的经水,是指人体内的“水”;下句所说“水血之多少各不同”,这个“水”不应是大自然的河流,因为所说“多少各不同”只能理解为“体内”,况且再下句是“合而以刺”。事实上就是“刺营”与“刺卫”的问题。

综其原文,笔者认为《灵枢·经水》篇并非仅比喻十二经脉,而且还包括着人体的十二经水,即由卫气所推动的津液。而人体的津液是无“管”所束约的,它可布散到人体内外各部,直至头面末梢。我之所以提出“经水”包括人体内的水液,是因为“经水”为经络学说的一个部分,如果研究经络没有把人体的体液循环代谢概括进来,那至少应该说对中医经络学说的认识是不完全的。

(四)《灵枢·经筋》第十三

“经筋”是指十二经筋,其排列次序是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足厥阴→手太阳→手少阳→手阳明→手太阴→手心主→手少阴。其走行都是从手足指、趾之端起始;每行一“站”,都称之为“结”。

十二经筋都是从手足指、趾走向躯干与头部。至躯干者,除手太阳、手少阳之筋只到肩部外,其他十条经筋分别到达胸、腹、胁或脊背;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阴之筋四条经筋皆到“缺盆”;足少阳、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阴、手心主(厥阴)共五条之筋,皆至胁肋;足太阴及手之三阴共四条经筋皆至胸膈;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足少阴、手阳明共五条经筋皆至脊、膂;足阳明及足三阴共四条经筋皆至阴器。至头颈项部者,十二经筋中足太阴、足厥阴、手太阴、手少阴、手心主这五条经筋不上至头部外,其他七条经筋都上至头面部;足阳明及手三阳之四条经筋走颈部;足太阳与足少阴经筋(表里二经)走项、枕骨;足之三阳及手阳明之经筋至鼻部;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之四条经筋至耳部;足太阳与手少阳之经筋至舌本……由此可见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与十二经脉及十二经别又是不尽相同的。而其重点是在四肢,但躯干与头部也有相关的联系。(具体循行,参考原文)。

十二经筋的特点主要有几点。

其一,以四肢(手足)至肩、肘、膝、踝为主线;凡上行至头、胸、腹、脊、背者,则为“别行”“直行”与“支行”之经筋。

其二,十二经筋有其各自之病症及治则。但多以疼痛为主,故十二经筋治法中,皆有“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八个字。而在谈及经筋发病,则有“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

其三,在现代临床时,对中风之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痹(关节病)、痿及骨伤科之跌仆闪挫(软组织损伤)等,若能仔细研习经筋篇的内容,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应是颇有裨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