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枢》所述有关经络内容的顺序来看,是从“点”到“线”,即先讲的“穴”,后讲的“经”。
(一)五脏之原穴
[原文]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灵枢·九针十二原》)
[释析]此处的十二原,系五脏的“原穴”及膏肓各一穴。而六腑的“原穴”则在下一篇《灵枢·本输》中。
注:四关,指四肢关节;脖[bō]胦[yāng],即脐下1.5寸的气海穴,属任脉。
(二)五输穴
《灵枢·本输》第二篇所述为井、荥、输、原、经、合66穴(实际是61穴)。现根据《灵枢·本输》将五输穴列表于下。(www.xing528.com)
《灵枢·本输》所言之心脉系心包络。这是因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不能受邪,而由心包代其受邪。所以在《灵枢·邪客》篇谓:“手少阴之脉独无腧,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腧,指“本输”言;《难经·六十六难》在论十二经之原时谓:“少阴之原,出于兑骨”,兑骨,即神门穴;其余脏腑的原穴与《灵枢·本输》相同。明·张景岳在《类经》中指出:“及查《甲乙经》乃云,少冲者,木也,少阴脉所出为井;少府者火也,少阴脉所溜为荥;神门者土也,少阴脉所注为腧;灵道者金也,少阴脉所行为经;少海者水也,少阴脉所入为合,而十二经之井荥始全矣”。就是说至晋·皇甫谧的《甲乙经》才将十二经脉的井、荥、腧、原、经、合66穴列齐全。
(三)根结
根结在《灵枢·根结》第五篇,讲的是脉气的起始与终结,也是讲“穴”位。所谓“根”讲的是起点,所谓“结”讲的是终点。现根据《灵枢·根结》将三阴三阳之经脉的根结穴列于下。
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足之三阴三阳的经气,都是根于四肢末端,而分别结于头、胸、腹部。
从《灵枢》第一、二、五3篇内容我们可以大致看出《内经》对经脉的认识。其一,都是以“穴位”来谈经脉;其二,都是从四肢末端为起始;其三,强调“原”穴在经脉中的主要作用;其四,突出了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为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点、线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