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形声字产生途径-文字学概要

形声字产生途径-文字学概要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里说过,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鸡”字由象物字到一般形声字的演变过程,跟“凤”字十分相似。(甲)(篆)齒简化字作“齿”。(甲)(金)(篆)耤“耤”的初文是一个图形式会意字,象人持耒耕田。后来在初文上加注了音符“昔”,再后又简化成了从“耒”“昔”声的一般形声字。

形声字产生途径-文字学概要

第一章里说过,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就是在形声字大量出现之后,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如清末以来为了翻译西洋自然科学,特别是化学上的某些专门名词,而造“锌”、“镭”、“铀”等形声字的情况,仍然是不多见的。大部分形声字是从已有的表意字和形声字分化出来的(这里所说的表意字和形声字,包括用作假借字的以及已经变作记号字,半记号字的那些字),或是由表意字改造而成的。改造和分化的方法主要有下述四种。

1,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我们在第一章里举过“凤”的表意初文加注“凡”声的例子,在〔七(一)〕里提到过“厈”的表意初文加注“干”声和“alt”(饮)的表意初文加注“今”声等例子,下面再举几个这一类的例子。

alt(甲偏)alt(甲)alt(篆)鷄  简化字作“鸡”。“鸡”的初文是象物字,后来加注了音符“奚”,再后象鸡的形符又被换成了“鸟”旁,就成了一般的形声字。“鸡”字由象物字到一般形声字的演变过程,跟“凤”字十分相似。

alt(甲)alt  alt(金)alt(篆)裘  “裘”的本义是皮衣。初文是象物字,后来加注了音符“又”,再后象皮衣的形符又换成了“衣”旁,就成了一般的形声字。大概是为了适应语音的变化,声旁“又”后来又换成了“求”。

alt(甲)alt(篆)齒  简化字作“齿”。“齿”的初文是连带表示主体的复杂象物字,后来在初文上加注了音符“止”。“齒”字保留了象牙齿的形符,情况跟“厈”字相似。过去多把这种字看作加声的象形字。

alt(甲)alt(金)alt(篆) 耤  “耤”的初文是一个图形式会意字,象人持耒耕田。后来在初文上加注了音符“昔”,再后又简化成了从“耒”“昔”声的一般形声字。

alt(金)alt(《说文》古文alt(野)  “野”的初文作“埜”,从“土”从“林”会意。《说文》“野”字古文作“alt”,“予”是加注的音符。睡虎地秦简“野”字也多如此作。传世古书多作“壄”,“矛”是“予”的讹形。篆文作alt(见峄山刻石等),从“田”,从“土”,“予”声。后来“田”和“土”并成了“里”字(《说文》篆形已如此)。

加注音符而成的形声字跟原来的表意字,一般是一字异体的关係。加注音符的形式通行之后,原来的表意字通常就废弃了。但是也有二者分化成两个字的情况,如“晶”和“星”。“晶”在甲骨文里作alt等形,本是{星}的象物字。星看起来比日、月小,而且日、月都只有一个,星则有很多个,所以古人用三个以上较小的“alt”来表示星(甲骨文有时把星形刻作“alt”,这跟把日形刻作“alt”同例)。在较晚的古文字里,象星形的“alt”才被改成“日”。加注“生”声的“星”在甲骨文里已经出现,作alt等形。周代以后变为alt又简化为alt“晶”字后来专用来表示{星}的一个同源词——形容星光的{晶},跟加注音符的“星”分化成了两个字。我们在〔七(一)2〕的“网”字条里讲过,根据《说文》,“罔”是“网”字加注“亡”声的异体。后来“罔”专用来表示“没有”等假借义,跟“网”(alt)也分化成了两个字。有时候,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直接起分化文字的作用,如在“食”字上加注“司”声分化出“饲”字,详〔一一(一)1Cc〕。

2,把表意字字形如一部分改换成音符

有些表意字是通过把字形的一部分改换成音符的途径,改造成形声字的,如〔七(一)2〕里提到过的alt改为alt的例子。又如:当捕兔网讲的“罝”,甲骨文作altalt),是一个表意字,后来“兔”旁换成“且”旁,成为从“网”“且”声的形声字。当监牢讲的“圄”本作“圉”(已见甲骨文。“幸”是由象梏形的“alt”变来的,参看〔七(一)5A〕“執”字条),是一个表意字,后来“幸”(alt)旁换成“吾”旁,成为从“囗”“吾”声的形声字。

应该着重指出的一点,是古人为了使新旧字形有比较明显的联系,往往把表意字字形的一部分改成形状跟这部分字形相近的一个声旁,如〔三(二)〕里提到过的改alt为“alt”的例子。下面再举几个同类的例子。

alt(甲)—何  “何”是负荷之“荷”的本字(“荷”的本义是荷叶,表示负荷之{荷}是假借用法)。“何”的表意初文象人肩荷一物,后来荷物人形简化为一般的“人”旁,象所荷之物的形符“alt”改成形近的“可”,就成为从“人”“可”声的形声字了。

alt(图)—聝(馘)  古人把战争中所杀敌人的左耳割下,作为计功的凭据,叫作聝。表意初文从“戈”从“耳“会意,后来“戈”改成从“戈”的“或”,就成为从“耳”“或”声的形声字了。

alt(甲)—羞  “羞”的本义是进献食物,表意初文从“又”持“羊”,后来“又”改为形近的“丑”(篆文“丑”作alt就成为从“羊”“丑”声的形声字了。

alt(篆)—弦  《说文》:alt弓弦也。从弓,象丝轸之形。”(轸,戾也。这里指上紧弦)。汉印“弦”字多从“弓”从“糸”,也是表意字。后来象丝轸之形的alt改成形近的“玄”,就成为从“弓”“玄”声的形声字了。

在上举各例的形声结构的后起字里,“何”、“聝”、“羞”在古文字阶段就已经出现,“弦”则是在隶楷阶段才出现的。

有些俗字也是通过把字形的一部分改成形近的音符而形成的,如第二章里提到的已经为简化字所采用的“恥”的俗体“耻”(汉隶“心”、“止”二形相近),又如“肉”的俗体“宍”(“肉”、“六”中古以前音近)、“曼”的俗体“alt”等等。不过“恥”字其实本来就是形声字,“曼”字按照《说文》的分析也是形声字(《说文》说“曼”字从“又”“冒”声,但不一定可信)。

3,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www.xing528.com)

有大量形声字是由于在已有的文字上加注意符而形成的。加注意符通常是为了明确字义。按照所要明确的字义的性质,加注意符的现象可以分为三类:

A,为明确假借义而加意符  这就是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例如:“师”字本当师众讲,汉代人假借它来表示狮子的{狮}(《汉书·西域传》alt弋山离国“有桃拔、师子、犀牛”),后来加注“犬”旁分化出从“犬”“师”声的“狮”字来专门表示这个假借义(《说文》无“狮”字,前后《汉书》中{狮子}都写作“师子”,《玉篇》《广韵》有“狮”字)。第一章提到的甲骨文里的alt字,第二章提到的“徜徉”、“蜈蚣”、“鸧鹒”等字,都是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而成的形声字。

B,为明确引申义而加意符  例如“取”字引申而有娶妻的意思(《诗·豳风·伐柯》:“取妻如之何”),后来加注“女”旁分化出“娶”字来专门表示这个引申义。这样产生的字一般都是形声兼会意字,如“娶”字既可分析为从“女”“取”声,也可分析为从“取、女”会意(《说文》:“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

上述这两种加注意符造分化字的现象都极为常见,由于后面讲假借字的后起本字(见〔九(一)〕)和文字的分化(见〔一一(一)1C〕)的时候还要谈到,这里就不多举例了。

C,为明确本义而加意符  在〔七(一)〕里讲表意字实例的时候曾经提到,“它”是“蛇”的初文,alt是“牀”(床)的初文,“止”是“趾”的初文,“州”是“洲”的初文,“须”是“鬚”的初文,“厷”是“肱”的初文,“北”是“背”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孚”是“俘”的初文,“埶”是“蓺”(艺)的初文,“縣”(县)是“懸”(悬)的初文,“益”是“溢”的初文,“正”是“征”的初文,“韋”(韦)是“違”(违)的初文,“各”是“alt”的初文,“莫”是“暮”的初文,“原”是“源”的初文,“臭”是“嗅”的初文。“蛇”、“牀”、“趾”、“洲”等字,都是为了明确“它”、“alt”、“止”、“州”等字的本义,在这些字上加注意符而成的后起字。有的形声字也有加注意符的后起字,如“然”字从“火”“肰”声(“肰”音rán,《说文》:“肰,犬肉也。从犬、肉。”),本来是为{燃}而造的,后来又加注“火”旁而成“燃”字(《说文》无“燃”,《广韵》以“燃”为“然”的俗体。关于在形声字上加注意符而成的后起字,参看下一节讲“多形”的部分)。

需要加注意符以明确本义的字,多数有比较通行的引申义或假借义,加注意符的后起字出现之后,初文通常就逐渐变得不再用来表示本义,而只用来表示引申义或假借义了。例如:“蛇”字出现后,“它”字就逐渐变得只用来表示指示代词等假借义了。“趾”字出现后,“止”字就逐渐变得只用来表示停止等引申义了。这种后起字实际上起了分化字的作用,可以看作加注意符表示本义的分化字。它们所包含的初文,如“蛇”、“趾”等字所包含的“它”、“止”等偏旁,一般人都不当作初文而只当作声旁看待。所以应该承认它们是形声字。

有些加注意符而成的后起字,跟初文没有分化成两个字,例如上面刚举过的“牀”和“肱”以及〔三(二)〕里举过的“渊”和“alt”。这里提到的几个字,它们的初文都是象物字。这种后起字按理说应该跟〔七(一)2〕里举过的“胃”字一样,看作加注意符的复杂象物字(对不知道字形来历的人来说则是半记号半表意字)。但是,如果它们的初文同时还在某些常用的形声字里充当声旁的话,一般人仍然会把它们看作形声字。例如:alt在“壯”、“狀”等字里是声旁(参看〔七(一)2〕),“厷”在“宏”、“雄”等字里是声旁,“戉”在“越”字里是声旁,因此一般人把“牀”、“肱”、“alt”等字也都看作形声字(“alt”在“姻”的异体“alt”和“alt”、“鼘”等字里是声旁,但是这些字现在都不常用)。

总之,为了明确本义加注意符而成的后起字,绝大部分都可以看作形声字。

为了明确本义加注的意符,有时跟被注的初文的一个偏旁重复。例如:“益”字篆文的上部是横过来的“水”,“溢”字又加“水”旁。“莫”字从“日”,“暮”字又加“日”旁。“然”字从“火”,“燃”字又加“火”旁。

有的后起字是在初文上加两次偏旁而形成的。例如:“alt”是仓廪之“廪”的初文(甲骨文作alt,疑本象有苫盖的谷物堆),先加“禾”为“稟”(今作禀),又加“广”为“廩”(今作廪。“廩”字产生后,“稟”一般用于发给、领取粮食等义。《说文》已分“稟”、“廩”为二字。后来“禀”只用于禀受、禀承等变音引申义,发给、领取粮食等义也由“廪”字表示)。“网”是“alt”的初文,先加“亡”声为“罔”,又加“糸”旁为“alt”(参看〔七(一)2〕“网”字条)。但是《说文》认为“肱”字本作alt先加“又”为“厷”,又加“肉”为“肱”,却是有问题的。〔七(一)2〕里已经讲过“肱”本作alt在古文字里并没有能够脱离“又”而单独存在的alt字。

加注意符的后起字,有一些始终未能取代初文,如“湶”(见汉碑)、“薗”(园)、“菓”、“韮”等。

清代文字学者王筠把加注意符而成的的分化字称为分别文;把加注意符而成的后起字里,不起分化字作用的那部分字,称为累增字(见《说文释例》卷八。但王筠所举的累增字,有的实际上仍可看作表示本义的分化字)。

4,改换形声字偏旁

在汉字里,改换某个形声字的一个偏旁,分化出一个新的形声字来专门表示它的某种意义的现象,也很常见。例如:振起的“振”引申而有赈济的意思(《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有司发仓廩,赐贫穷,振乏绝。”也有人认为这是“振”的本义),后来就把“振”字的“手”旁改成“贝”旁,分化出“赈”字来专门表示这种意义。由于在讲文字分化的时候还要谈到这种现象,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改造表意字为形声字以及从已有的文字分化出形声字的途径,主要就是以上这四种。由第三种途径产生的形声字为数最多。

有些形声结构的后起字,在外形上跟表意初文毫无联系,似乎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构成的,但是实际上却有比较曲折的形成过程。例如:“箙”的初文是alt(象盛矢器,后来讹变为“alt”),二者在字形上毫无联系,但是“箙”却并不是直接用“竹”旁和“服”旁构成的。古代多借“服”为“alt”(《诗·小雅·采薇》:“象弭魚服”,魚服即一种魚皮做的矢箙),“箙”应该是在假借字“服”上加注“竹”旁而成的分化字。

由于简化等原因,也存在一些形声字被改成表意字的现象。例如:

还有一些形声结构的后起字,由于竞争不过表意初文而受到淘汰。例如:“珏”有一个形声结构的后起字“瑴”(从玉殻声),“鬲”有一个形声结构的后起字“alt”(从瓦厤声),这两个字都很早就不通行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