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巴颜喀拉山,在海拔4 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并不显得特别高大。青藏高原也应该是一个思想的高原、科学的高原。
也许,大多数中国人一生中很难有机会走近长江源头,走近那里的冰川雪山。但这并不意味着冰川雪山与他们无关。事实上,把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头,列为同一个生态区,即国家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表明了其地理地貌、气象环境、降水机理、自然生物等等,都具有相同的特点,具有同一性。
于是,缺少互补性,是从长江上游往黄河上游调水的最大困惑之一。
长江黄河源区雨季和旱季分明,5~10月为多雨阶段,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节。
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长江源区与黄河源区的雨季开始时间和降水特征并无差别,同属单峰型降水类型。降雨月份的变化曲线只有一个最大值,不存在两个多雨时段,即长江上游降水黄河也降水。三江源区的降水最大月份常常出现在8月份。在雨季中后期,降水也明显多于前期。(www.xing528.com)
而这时,整个长江和黄河流域都已经先后进入雨季,大地笼罩在苍茫的烟雨之中。许多水库都需要事先提闸放水,留出足够的库容。
雨季里,黄河干支流水量几乎同时猛增,大小水库均拦洪蓄水,特别是中游的陕西黄土高原区,常常暴雨成灾,给下游的地上河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抗洪抢险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个季节无需从长江调水。此外,高寒区江河封冻季节长。玛多、沱沱河等长江黄河源区年平均温度为零下4摄氏度。[5]其中长江上游沱沱河全年中低于零下10℃的冷期日数达196天。再如,2000年11月16日,黄河上游的包头黄河铁路大桥附近黄河首先封冻,至2001年3月24日,宁蒙河段全部开通,历时129天,最大封冻长度约695公里。因此,工程年际实际可以调水时间将会大大减少,南水北调西线按一年中引水10个月规划,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情况。
按年有效引水时间近六个月计算,调水170亿立方米,每昼夜平均流量要达到1亿立方米,每秒流量要达到1 100多立方米。因此,南水北调西线引水渠和隧洞都要有相当大的断面,这将是一条多么壮阔的大河啊!
修一条穿山隧洞、修一条引水渠够不够?要不要并行修建几条?这些都需要比较论证。还需要科学地研究分析工程的地理与地质问题。在青藏高原上修建高坝,打通上百公里的涵洞和隧道,可不单纯是水利工程技术上的问题。
在肯定从长江上游调水可以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本身修建的高坝、长江上游流量减少乃至断流,高海拔海地区出现数千平方公里的人工深水湖泊,对高原的气候、湿地生态系统,特别是对降水机制和地质环境造成的各种复杂影响,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论证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