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梭梭林毁灭真相揭晓

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梭梭林毁灭真相揭晓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令人震惊的是,现在成片的梭梭林竟荡然无存。是谁毁灭了梭梭林?一路上我不断地追问,终于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搞工业化大规模开发资源,修通往吉兰泰盐池的公路铁路,梭梭林被大面积砍伐,施工队伍用作燃料——这是梭梭林在阿拉善消失的主要原因。沙漠的植被,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梭梭林更是如此。大片梭梭林被毁,无疑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好了,没有了梭梭林,没有了植被、草水,你还在哪里立足?

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梭梭林毁灭真相揭晓

四、半个世纪后中国西北科考团之路,谁毁灭了梭梭林?

既不是采风探险,也不是“酷驴”或“暴走”。我在撰写报道的同时,一直筹划着如何去居延海,实地调查黑河断流后引起的生态问题。

次年春天,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第二次“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拟组建华东与西北各一个团,让我担任一个团的团长。西北采访团是去采访“全球环境500佳”宁夏沙坡头治沙站。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新闻处处长孟凡例是我大学校友,比我低两个年级,好说话。我和他设计了一套“声东击西”的方案。即采访完宁夏后,翻过贺兰山,到西套蒙古的阿拉善,沿中蒙边境公路到额济纳旗,考察居延海干涸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孟过去未听说过居延海,我带了本地图册到环保局,用铅笔在上面画出路线,安排行程线路日期,我初步计算,要十多天。由他给当地人大与政府有关部门发传真,安排接待。

1994年7月,宁夏采访活动告一段落后,我们翻越贺兰山,到达内蒙古阿拉善盟首府巴彦浩特。盟上接待空前“隆重”,几大班子的领导尽出。他们说,这是第一次有北京记者到阿拉善盟,采访有关居延绿洲的生态问题。

从巴彦浩特,到内蒙古最西边的城镇达莱呼布,600多公里全是沙石土路。我们的队伍扩大了,加上阿盟有关领导同行,越野车增加到六七辆。扬尘滚滚,像荒原上一条游弋的黄龙。

公路在巴丹吉林和乌兰布两大沙漠之间逶迤。远远望去,大地表面仿佛横亘着一条条不同颜色的土布。浅黄色的,是延绵的沙丘带;紫灰色的,是砾石滩;汽车驰过一个个缓坡,两边的地势高起来,一条条曲线极富变化,像随手拉出的速写。不断冒出星星点点的草丛,使色带闪现出淡淡的绿影。大地的基调不断重复变幻着,愈发朦朦胧胧,直至地平线的尽头消逝在苍茫之中。这时,天边出现了一抹迷人的蔚蓝,像高原上飘动的湖流,我们有些兴奋。这抹蓝色渐渐迫近,又远去。接着,显现出无边缥缥渺渺的大海的幻象——这是大漠中的蜃气。汽车颠簸着。随着太阳的升高,湖蓝色的蜃气消失了。大地显示出洪荒单调的本色。

在地图上,乌力吉、苏红图、哈日苏海、雅干……密密麻麻的地名,以内地人的眼光看,全是城镇,人烟还挺稠密的。上了路途后,才知道这些地图上的村镇,大多有名无实。从巴彦浩特到额济纳,要经过人烟稀少的荒漠地带。难得见上几间低矮的土坯房,更无内地模样的村镇。

这条路历史上曾很热闹,商旅不绝,驼铃叮咚。但明代以后,随着草原丝路的衰落,也冷落了。在此后几百年间,这里变成了世界上无人知晓的沙碛与荒漠,直到本世纪初许多中外探险家的闯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27年9月从阿拉善荒原上走过,前往新疆,开始了他的长达8年的亚洲腹地探险。

斯文·赫定在《越过阿拉善荒原》中写道:

原野总在变化着,忽而,我们又置身在长满茂密的、深绿色的梭梭树丛的丘顶上。蒙古人管这类时常长得像橡树一样的高大的灌木叫甲格或扎格,它还被赋予了另一个高贵的名字,莫多涅昆,即树王。与其他树木不一样,由于梭梭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生长期长,树的枝干在火中燃烧时不会发出爆裂声;称其为“树王”的另一条原因,是它在燃烧时几乎不冒烟。(www.xing528.com)

梭梭被称为最能抗干旱的树木之一。从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到波斯湾和中亚腹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都可见到成片的梭梭林。梭梭可长到4米多高,根深可达9米。阿拉善高原上广布梭梭林,从黄河边开始,延绵七八百公里。40年前这里的梭梭林还有20多万亩。斯文·赫定一行在进入阿拉善高原后第一个休息的地方叫“梭梭井”。井是在沙土地上掘出来的,水清凉甘甜。他们的驼队还在丛生的高大梭梭林中迷了路。

令人震惊的是,现在成片的梭梭林竟荡然无存。

一路上,我没有看到一株梭梭!

探险家笔下的高贵“树王”哪里去了?是谁毁灭了梭梭林?

一路上我不断地追问,终于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国家搞工业化大规模开发资源,修通往吉兰泰盐池的公路铁路,梭梭林被大面积砍伐,施工队伍用作燃料——这是梭梭林在阿拉善消失的主要原因。

我想象着荒原上的一堆堆篝火。火焰在噼噼啪啪的声音中蹿动着。烤火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筑路工人。对他们来说,夜晚的篝火是绝对需要的。可以吃一口热饭,喝一杯热水。

工业化、发展与生存总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论及荒原上的梭梭林被砍伐的时候,可能会误入一些人设置的“伏击圈”:“如果只有一杯水,是人喝还是用来浇花?”——这是“某专家”在阐述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合理时用的“惊人之语”——国家要盐,国家要修公路铁路,你总不能让筑路工人不吃饭吧?

不是说构建和谐社会吗?令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某些人,包括学者专家,都要把这些问题尖锐地对立起来,弄到有你无我的地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似乎这样才算本事。

沙漠的植被,一旦被破坏,就难以恢复,梭梭林更是如此。途中,听说有些地方还有小片残林,我提出看看梭梭林,结果谁也没有找到一株。大片梭梭林被毁,无疑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好了,没有了梭梭林,没有了植被、草水,你还在哪里立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