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学这一课的补充者,来自《后望书》

美学这一课的补充者,来自《后望书》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谁来补上美学这一课新华社的一篇报道题目《城市建设需要补上美学这一课》。问题是,谁来当老师?让书记、市长和房地产商来做学生吗?这也不是一日之功。短短几十年,从工业化到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压缩了的过程,变化大、速度快。城市位于海流的出海口,海湾和河口潮水的冲刷,形成了一个深槽港口泊位就在深槽边分布排列。市里先是填了几千亩海滩,又在河口边花几百万元堆沙建了个200米长的人造海滩作海滨浴场。

美学这一课的补充者,来自《后望书》

六、谁来补上美学这一课

新华社的一篇报道题目《城市建设需要补上美学这一课》。

问题是,谁来当老师?给谁上课?让书记、市长和房地产商来做学生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这也不是一日之功。

短短几十年,从工业化到现代化,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一个压缩了的过程,变化大、速度快。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尚不清晰,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上的盲目和错位,实践和理论上存在混乱甚至矛盾也就不奇怪了。如果顺畅,一个人只需十几年甚至几年,就可从普通的公务员或企业技术人员,“提拔”到省地县各级领导岗位上。职务升迁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和后备领导干部只进党校和行政学院,很少再有系统学习的机会。如果仅仅是管理,也许不需要太多的历史文化建筑规划的专门学问,但在城市大发展、大扩张的时代,决策者相关的知识不够,科学文化缺失,甚至心理上的准备不足,后果十分明显。

三五年可以打造出政绩,但绝对打造不出一个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精神。把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通过行政和市场经济的手段,把城市“做大做强”。用城市的变化来美化自己政绩的脸面——于是宽马路、大广场、豪华办公楼成了城市“名片”。没有钱,在“经营城市”、“资源变成资本”、“滚动发展”的口号下,集中精力通过拆迁,征用拍卖城市周边农村的土地,以筹集资金。脱离实际,盲目攀比,着力在扩大城镇规模和形象工程上下工夫——与此相配套的还有超越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劳民伤财的所谓“节庆活动”、“亮丽工程”、“夜景工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北部湾畔。看到一个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只有5万人的小城市,修建了足可容纳10万人的空荡荡的大广场、大喷泉。陪同的一位当地同志说,还有更“搞笑”的——他把这两个字说得很幽默——我们这座城市三面临海,有称做金沙滩的海滨浴场,市里面的领导还要在市内建一个人造沙滩。城市位于海流的出海口,海湾和河口潮水的冲刷,形成了一个深槽港口泊位就在深槽边分布排列。市里先是填了几千亩海滩,又在河口边花几百万元堆沙建了个200米长的人造海滩作海滨浴场。他们在上游倒沙铺沙,我们就在下游的港口挖沙。海滩是自然形成的,是水文、湾流和海岸地质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那是你能用人工堆出来的?沙倒下去,就冲走了,我们这里是半日潮,一日两次,还有雨季洪水下来,岸边的沙全没了。现在这个“人造沙滩就扔在那里了,因为流急,游泳还死了40多个人。此外,由于填海造成湾内面积缩小,过去不淤的港口,现在淤积明显加快。

我问,还有“搞笑”的吗?

他说,几任主要领导一上任,都跟被称为王府井的主要大街“过不去”对着干。道旁种花换成种草,种草又换成种树,种树又换成种花。还有,街灯也换了好几次。

在中部的一个贫困县,当地同志告诉我,老百姓有一个说法,叫做“城里像欧洲,城外像非洲”。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令上级刮目相看的政绩,便在全县搞“大灯光工程”,不但县城主要街道,还要求乡镇政府所在地也“一律亮起来”。山区乡镇政府所在地,一到晚上行人不多。每晚的电费要上千元,一些地方感到负担不起。那天,当地领导带我去看他的一个政绩,即在县城的河边修了一个西式的文化广场。广场很大,几何形的草坪整整齐齐。走着走着,天忽然下起雨来,雨点大而密,大家无处躲藏都狂奔起来。(www.xing528.com)

还有一次我到西南某市,看到城市中开发了一半的东方广场长满杂草,荒草间到处是车轮的辙印,成了一些人的“免费练车场”。我问工程为何停了下来,当地的一个同志先怪异地一笑,然后吞吞吐吐披露,说这工程是原市委书记定下来的。当时省委书记来考察时,市领导陪他参观,做了汇报,得到了省委书记的肯定。省委书记当场答应建好后再来我们市。可只过去了一年,省委书记就调动了。今年市委书记也调离了,这项工程还留下不少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像土地征用、工程款等等。这个烂摊子,现任的也不想收拾。

建设部的官员2004年9月25日透露,中国662个城市、2万多个建制镇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城镇建设存在“形象工程”——其实这个估计还是相当保守的。新华社报道过安徽某县级市建了个占地几百亩的文化广场,附近农民把“文化广场”当成了晒谷场。

2006年初,我又一次来到了苏州。

那天夜里,桨声灯影,在航船上看古城的夜景。苏州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被破坏过一次,但在后来的工业化和城建中,旧城被保留下来了,没有再遭破坏,近年不断对古城风貌进行了修复,每年吸引几千万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为了确保其闻名天下的园林和余下的小街小巷不被毁掉,新区规划在古城之外。新与旧交相辉映,使苏州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之一。

在城市建设中追求高、大、洋——造价达30亿元的国家大剧院在这方面是“当之无愧”的冠军。有人算了笔账,如果均摊到每一座位,要近70万元,每天空调电费要10万元。国家大剧院工程的一个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剧院是“国家标志性工程”,“它的水平和法国的巴士底歌剧院、日本的新国立剧院并驾齐驱,在某些方面比它们更先进些”。“如果说歌剧院是世界最先进的之一,戏剧场就是世界最先进的了”,要体现人民性,“为人民服务”。记者问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这位负责人说,一是政府补贴,体现公益性,必须有政府补贴;二是大制作演出一定要有赞助;三是建立大剧院艺术发展基金,由企业、政府、个人捐助;四是演出模式两条腿走路。

这就是说,国家投巨资建了它,还得不断花钱养着它,才能存活。

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许多艺术院团经历着改革的阵痛,处境艰难。城市中原有的电影院、剧院,传统观众减少后,有的关门有的开展多种经营,数量锐减。一些地方剧团改制后,成为草台班,为了生活,不断地赶场,演员们一年要演300多场戏,基本的演出条件都难以保证。

脱离实际地片面强调“跨越式发展”,争当一流,内在的冲动难以遏止!

一位德国历史学家曾对中国城市设计者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短期行为,急于求成,造成的不少失误,有些可能要几十年后才能看清全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