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型街灯风波:不可忽略的“细节”
2002年,西方媒体陆续以显著的版面,报道了西藏拉萨八角街地区历史建筑遭到严重破坏的消息,一些报道还配有图片,照片上突出了大昭寺周围现代化的莲花型街灯——这种街灯与大昭寺藏式的风格格格不入。甚至出现了“毁灭整个八角街地区建筑”之类的恶意炒作。这些消息的最初来源,竟是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一份反映性监测报告。西藏和拉萨是国际上的敏感地区,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是很自然的。
有关国际组织专门派两位专家奔赴拉萨,进行实地调查。
在西藏停留期间,世界遗产地保护组织副主席尼西摩拉一行,先后多次到八角街和大昭寺核实情况,并认真研究了中国官方提供的信息。拉萨副市长介绍说,拉萨的旧城改造并非是今日始,这项计划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从1979年~2001年间,政府总共投入了2郾46亿元人民币,翻修了227座老宅,重新安置了8 671个家庭,增加了48万平方米的居住面积。
要几百年来的老旧风景一成不变是不现实的。当西藏民歌《逛新城》唱遍全国的时候,拉萨的面貌其实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可称得上“翻天覆地”的一页也只掀开于二十多年前。
平心而论,在粗疏而巨大的空间和时间里,拉萨的辉煌除了布达拉宫、拉卜楞寺、大昭寺、小昭寺,和一些贵族的宅院外,过去多数居民的住所低矮、破烂不堪,街道路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拉萨的旧城改造,使多数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也出现了许多现代建筑街区。拉萨河畔城市原有风貌也有了很大改变。花10元钱打出租汽车,就可以到达拉萨的任何地方。我漫步在街头,不少地方看起来已如同一座内地城市。人们告诉我,这些“煞风景”的建筑多数出现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一些明显的“败笔”,如在布达拉宫附近修建了游乐场等等,仅仅热闹了一阵,现在不得不拆除。
大昭寺
近年来,旧城和古建筑的保护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和达赖的夏宫罗布林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
拉萨近年来已经注意到了恢复和保留藏式建筑风貌。1997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以主席令的形式,颁布实施保护管理条例。此后,中央财政投入了3郾3亿元巨资,对西藏三大重点文物布达拉宫、萨迦寺和罗布林卡进行了抢救、维修和保护,并列入了国家重点工程。一个骤雨初歇的日子,在拉萨有关部门官员的陪同下,我在布达拉宫各层上上下下,走得上气不接下气,察看各个施工现场他们让我多看一些,了解抢救维修工程进展情况,也表明中央的资金没有乱花。
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夏宫”罗布林卡,是藏式建筑与内地古典建筑完美的结合,是一个杰作。我不禁感叹,如今这样的建筑怎么鲜见了呢?
彤云密布的傍晚,电光闪闪,我又一次来到八角街,大昭寺的金顶烛光一般燃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潮一般涌动,我长久地徘徊,长久地沉思,直到稀稀落落的雨点洒落下来。
大昭寺前人已散尽,空旷的广场上雨水激溅。
这些天来,在忙碌和兴奋之余,隐隐有不舒服的感觉堵在心头,在倾盆的大雨中,我突然明白了:大昭寺前的广场太现代了,八角街的石路太平整了仅这路面就经过几次翻修折腾。一位专家告诉我,原来八角街的石路是用块石砌成的,虽然不很平整,但原始粗犷。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不也是这种石砌的路面吗?几百年来,人流涌过,凹凸不平的石路早已磨得很光滑了,这是岁月与历史打磨过的。(www.xing528.com)
有钱了,怎么花?有的人觉得,这石路不好,不够现代,给拆除了,先是浇成了平整的水泥路。这几年,看看水泥路又不行,重新铺上了石路,可这石路,每一块石头都切割打磨得平平整整的,严丝合缝,如同北京王府井乏味的步行街。宽大的广场、路面、街灯,都是城市的细节,细节是生命的根须。走在这样的平整路面上,被小贩们的叫卖包围着,很难唤起行走在八角街那份神圣、自由而又沉甸甸的沧桑感。
大昭寺前现代化的广场:平整的石路,以及引起风波的花型街灯。
后来,我在布达拉宫和小昭寺中看到了古老的石砌的甬道,深邃,幽深。阳光从甬道尽头倾泻进来,游人的剪影鱼贯而行。我伫立着,取出了相机,屏住呼吸,随着咔嚓咔嚓声——突然,掠过一种岁月像风、灵魂像风的感觉。
拉萨市政府1998年在旧城确定了90个传统的住宅为历史建筑。一些翻修和重建项目正在展开。按照西藏的设计风格,藏式的窗户、屋檐、檐口、地板的形状等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专家认为,更重要的建设设计元素,如建筑群的规划和规模等等,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更值得关注。
走进布达拉宫:古老的石砌甬道,深邃、幽深。
它位于吐鲁番城东南约两公里处,和葡萄沟、火焰山、交河高昌故城一样,是游人必到之地。苏公塔清代乾隆年间建造,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组风景由奇丽的砖塔和宏大的清真寺组成,夺人心魄。该塔是吐鲁番郡王苏赉满二世为纪念和表彰其父额敏和卓的功绩而修建的。额敏和卓是鲁克沁王后裔,曾率吐鲁番人民徙居敦煌一带,垦荒耕种。因维护祖国统一,他在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斗争中屡建功勋,因此被封为郡王。
苏公塔高耸壮观,塔身呈圆柱形,通高44米,底部直径10米,是新疆地区现存最大的古塔,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外形古朴,构造独特工艺精细,塔内既无基石,亦无木料,全部以砖块筑成,外面叠砌成各种花纹有菱格纹、水波纹等共达15种之多,富有韵律感。塔体于不同方向和高度,筑有14个窗口,塔内有72层台阶的盘道,人们可拾级而上,直达塔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曾五次到吐鲁番,多次造访苏公塔,每一次都有久别重逢的感觉。
苏公塔与近旁紧紧相依的清真寺,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寺院为长方形寺门朝东,呈尖顶拱形。寺内礼拜正东筑一拱顶大龛,与西面大龛相对,南北两面各有20个拱顶相连。据传苏公塔和清真寺都是清代维吾尔族建筑大师伊布拉音等人设计建造。维族的经典建筑,当代与古代不同,南疆与北疆有异。有一些古建筑可以“修旧如新”,但有一些标志性的“细节”却是万万动不得的。
近来,在当地文物局领导的主持下,对其进行了维修。本来,对古建进行维修是必要的,但却花了大量资金把周围环境做了“现代艺术”处理。一些专家认为,这就未免“太过”,看起来“美观”,实则破坏了原貌,少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也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如修了个彩色大型花式喷水池,还建了个不伦不类的圆柱门,完全改变了原有历史建筑的古朴环境。每一座清真寺都有其源流、派别和历史,令人遗憾的是,对清真寺也没有按原样维修,而是用南疆式样的四方棱柱束腰木柱代替了原来的原木木柱——在上面我们再也读不出其生命的年轮了。
苏公塔外围“太过美观”的圆柱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