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国城市“文脉”的断裂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语言、文字、音乐、歌舞;是民俗风俗生活的总和;是一种精神风格和气质;是思想、审美和价值的取向。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既是鲜活的,又是凝固的。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人与时间、空间的关系;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民的凝聚与认同;是浸透我们祖先和父母血汗的江河、大山、土地所孕育的;是延绵不绝的历史、哲学、文学、科学、技术、教育心理的综合。
有形的城市文化,是可以触摸的。也许是一个群落、一组建筑、若干街区和一座城市个性的聚合,是色彩和谐与美的展示。因此,文化也是城市的灵魂。
无论是古典或者现代,在有文化的建筑上我们可以读出时代特征和历史的变迁,无论是北京的皇宫和四合院、上海的石库门,还是徽州的民居、客家的承启楼以及陕北的窑洞,遗址上即便只有几块砖石,或者“露沾荆棘没铜驼”我们仍能辨认出其岁月风霜的年轮。
我们从古代的诗人作品中,读出了中国城镇的神韵和气派:有小桥、流水、人家;有烟雨里的高楼层台;有晚霞中的飞阁危亭;有小楼深巷,轩窗锦屏;有“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首先是城市的色彩——那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与中国人服装的主色调相似,黑、白、灰三色,是历史上我国城市的主色调。它无疑凝聚着东方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宋代诗人陆游在《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有“涉江亲到锦屏上,却望城郭如丹青”之句。“丹青”原是指两种颜色,这里是指水墨画。
黑与白在国人的色彩观念里,如同阴阳两极对比,已不是单纯的黑白两种色彩,而是所有色彩的集合,是夜与昼的更替、一年四季轮换的体现。在水墨画中,黑白两种色彩是无所不包的。黑白展示了全部的色彩之美。
中国城市亦有例外。如唐代诗人杜甫《龙门》一诗记录了古都洛阳的光华色泽:“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金色是佛像的定位,是佛国世界的视觉形象。金光灿灿的皇宫与佛寺点染了东都洛阳的辉煌与壮丽。今天,我们在青藏高原,仍然可以看到点染了理想和信仰之光的色彩——只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大小寺院、佛堂,才可以有辉煌金子般的色彩。
其次是城镇建筑布局的要素结构——这是中国文化的语言表达。
城郭,屋宇,街道。坊,里,巷和胡同。
在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中,均十分强调在城市中居有地标意义的公共文化建筑——寺、观、庙,钟楼、鼓楼和书院等等,除皇城外,官府所在的衙门反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如古代中国的县城和州府所在地,都有孔庙文庙。这些“公共文化”建筑确定之后,才是东西市、商业街区和住宅区。井然有序——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向,民族文化的组合。(www.xing528.com)
我们走进传统文化街区,走过各组古建筑物,来到各个庭院,会感受到几千年来中国建筑文化的激荡、传承和演变。
……
北方和南方,平原和水乡,乡土建筑、古迹名胜、传统特色——中国城市之古老与深沉的内容,中国规划和建筑丰满极致的创造,既不是一些人眼中破旧房子的堆聚,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知识告诉我们的——所谓风貌。当前,强调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与生活、经济的融合,使得全球城市日益成为文化在空间上的代表。强调文化在全球城市中的重要力量,是全球城市向创意城市深化的重要推动力。
我们走过深圳;走过浦东林立的摩天大楼;也走过周庄、乌镇、南浔、同里;走过今日的苏州、无锡;也走过丽江、平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在山西晋中常家古城式的大院里,同样深藏着南方私家园林,有湖泊与亭台楼阁,在院内长长的迥廊墙上,嵌着很多书法碑刻。常家几代商人,靠从南方贩运茶叶,经汉水北上,然后运销到外蒙和俄罗斯乃至欧洲发家致富。富可敌国的商人,竟如此高雅,把多方觅得的中国古代名家的墨宝,一一刻在石碑上,珍藏家中,以教育后代要时时研习——据说这户人家的子弟中,只有最优秀的饱学之士,才能继承商业。
文化和知识都需要熏陶。
从北京到拉萨,再到峨眉山、乐山、重庆;从曲阜、泰山再到武当山、庐山和徽州,2003年,我在进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调查中,在各地领导介绍中,听得最多的也是“打造”两字。打造风景名胜区,打造国际会展中心,甚至在峨眉山风景名胜区中用几个月时间“打造”出一个大广场来,令一些专家痛心疾首。
鼓楼中的小吃一条街:湖北一个县级市,在老城区外建了个很大的西式文化广场。而城内古建筑鼓楼周围,却是破败不堪的小吃一条街,这座古建筑的底层,也摆满了餐饮的摊档。
文化与学历虽然相关,但并不一定成正比。不见得大学毕业,不见得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有高级职称的市长书记、建筑师规划师,就有深厚的文化学识,就能走进“大匠之门”。
记得30年前,我在某矿山技术科工作时,当时建一幢办公楼或住宅楼铅笔、圆规、鸭嘴笔、计算尺,还有画图、描图、晒图,几十张图纸,出一套“蓝图”也要几十天甚至数月。现在搞设计、画图也方便了,通过电脑建筑设计软件,小小鼠标把一切变得轻而易举,几天便可完成摩天大楼的设计。
急功近利是当代官员的“通病”。
现在是崇尚速度的时代。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速度,甚至没有留下思考和审视的时间。在当代中国,“文化”正在不断萎缩。至少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快要被彻底抛弃、无情埋没了。
迷失的不仅仅是一群人。
时下地方领导们流行的说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令人不解的是怎么经济倒成了“上层建筑”,而文化则成了可为经济垫脚的可有可无的台子成了招徕游客吸引投资,打造所谓城市“名片”或者“明骗”的资源?
有谁认识到,文化是我们的血脉,是哺育我们的乳汁,是我们民族的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