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周柴荣骑龙渡淮水,实力大增

后周柴荣骑龙渡淮水,实力大增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恶鬼骑龙渡淮水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后周军中双峰骆驼兵骑骆驼渡淮水时,水漫过了骆驼的下部,从水面上看,周兵就像骑着龙一样,南唐军民盛传“恶鬼骑龙渡淮水”。回到大梁不久,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9岁。其时,赵匡胤也是33岁,与柴荣登基时同岁,随后贬周恭帝于房州,立下誓碑,赐给丹书铁券,宣布永不加害。

■恶鬼骑龙渡淮水

柴荣的改革没多久就收到了效果,国家的实力逐步增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柴荣顺应当时南北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开始了统一战争。

果敢的周世宗柴荣

在统一战略上,可以看出柴荣与后来的宋太祖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柴荣喜欢迎难而上,而宋太祖遇到大事,则选择随遇而安。柴荣的策略是先北后南,准备稳住南唐后,起兵北伐,对付更为强大的契丹。宋太祖则急于求成,不愿意冒与契丹过早交手的危险,而是先解决较弱的南方政权,结果南方固然得以平定,但军心也懈怠了,其直接后果是整个宋朝都被强邻所压制。柴荣坚决果断,而宋太祖稳健现实,两人的这种性格差异关系到中国历史的走向。

柴荣的南北征战计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打败南唐,收复西蜀;二是北伐夺契丹占领的领土,驱逐契丹势力于长城以外。

柴荣先派向训和王景发兵征讨,不到半年就将西蜀全部占领。随后,柴荣将兵锋指向了南唐。南唐在十国中实力最强。柴荣经过三次亲征,长达两年零五个月的战争,在攻打楚州时,还因南唐守将张彦卿誓死不降,与周军拼到玉石俱焚,柴荣怒而屠城。后周军中双峰骆驼兵骑骆驼渡淮水时,水漫过了骆驼的下部,从水面上看,周兵就像骑着龙一样,南唐军民盛传“恶鬼骑龙渡淮水”。这样,前两次都因为南唐军民的抵抗,后周被迫退军。后来柴荣意识到要收拢民心,终于在第三次南征彻底降伏南唐。(www.xing528.com)

其间,有一次后周从水路进攻南唐,然而有从长江到淮河之间一段河道无法疏通,负责人禀告说,由于长江水位高于淮水,一旦掘通必然倒灌,所以无法安全施工。柴荣阅毕,亲自前去观看,几日后传下手谕,竟然有详细的施工方法,匠人依法施行,果然安全地疏通了河道,周军得以出征。由此看来,柴荣的才华可谓令人惊叹。

公元959年,柴荣掉转方向,麾师直指北方的强敌契丹。柴荣率领步兵和骑兵共数万人从沧州北上出击,用了仅仅42日便占领了燕南各州,一举占领了契丹把守的三关:瓦桥关(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今河北文安县境内)和淤关(今河北霸县境内),还有宁州(今河北青县)、瀛州(今河北河间)和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三州,总计有17个县,是五代时和辽交战取得的最大胜利。然而,在攻取幽州时,柴荣突然重病,无奈被迫还师。

回到大梁不久,柴荣病逝于后周大梁万岁殿,年仅39岁。英年早逝,30年的宏愿无法实现。柴荣临死立7岁的长子柴宗训为太子,委国事于范质、王傅两丞相,委军权于义弟赵匡胤。柴荣是个政治家,不是政客,政治家的根本目的在于对国家全局的考虑,包括社会的安定、未来的发展等;政客的第一考虑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权位、子孙后代的安危。柴荣对自己的生父柴守礼,虽然百般迁就,却终生不让他到京城来,柴荣的文治武功,确为古今帝王达者之一人。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元旦,军士在陈桥驿站发生了哗变,把黄袍加到了赵匡胤的身上。赵匡胤率军队回朝,迫使幼帝柴宗训让位,遂称帝,改元建隆。其时,赵匡胤也是33岁,与柴荣登基时同岁,随后贬周恭帝于房州,立下誓碑,赐给丹书铁券,宣布永不加害。

后周皇陵。位于郑州新郑市城北18公里处郭店镇附近,现有陵墓4座,即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分别为太祖郭威墓、世宗柴荣墓、恭帝柴宗训之墓、世宗皇后符氏之墓。后周皇陵规模较小,据史载,郭威临终时要养子柴荣丧葬从简。故嵩陵前面只有墓碑一座。庆陵、顺陵、懿陵前均无石人石兽,文献上也未见到陵前有石人石兽的记载。直至明朝初年,才开始为庆陵修建陵园。后周皇陵与历代帝王陵墓相比,规模较小,仪设也比较简单,这与郭威、柴荣体恤民困、崇尚节俭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