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的思想中,最具代表性,最独树一帜的一个观点当属“无为”了。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和应用在领导身份或者管理者身上。老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应该“无为而治”,另又补充说“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是说,圣人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观偏见,并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从这句话里,我们很容易就见到了老子那朴素的民主思想。他的无为智慧也是在警示后人要懂得顺应大势,无为而治,不去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反而会大有所为。
过去,很多人对老子所说的“无为”存在着过于狭隘的理解,只从字面上推断,认为“无为”就是叫人无所作为,这是一种极端化的误解。
其实,老子的“无为”之说,是一种高度抽象的哲学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味。老子所说的无为并非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指无所妄为,不违道而为的意思。尤其是那些身为领导者的人们,如果能悟透“无为”的深刻内涵,就更容易大有作为。
老子认为治国就像煎小鱼那样,不要经常拨动它。凡是符合“无为”的行为,就都符合了“道”的原则,也自然无往而不胜了。相反,若总是变革,奋发作为,则肯定会把天下搞坏。因为统治者的有为大多是自私的,他们不自觉地渴望占有更多的财富,不自觉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陷人民于饥寒和危难之中。
也就是说,天下禁令越多,人民就越不安。武器越多,国家就越混乱。法令越严明,盗贼就越盛行。因此,反而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治国者统治下的百姓,却过得安定自由,民风淳厚,最后彰显了治国者的大有作为。这才是真正明白和贯彻了“无为”原则的结果,知道了“无为”,天下自然太平。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咸阳。为了赢得民心,他把关中各县的父老相亲、精英豪杰召集起来,并郑重地向他们宣布:“乡亲们苦于秦朝的苛虐法令已经很久了,从前,批判朝政,议论得失的人是要被处以灭族的惩罚,而今,这种情况马上就要改变了。因为当初我和诸侯们约定,谁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在这里称王。如今我首先率军进入了这里,所以我理应做关中王。这里的大小事宜也都由我来规定。现在我就跟乡亲们约定,以后大家需要遵守的法律只有三条:杀人者处死刑,伤人者和抢劫者依程度治罪。除此之外,凡事从前行使的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所有官吏和百姓平起平坐。总之一切以百姓的利益和安定出发。”
百姓听完后高兴地庆祝起来,大家都争着去给刘邦的军队送去牛羊和粮食。从此刘邦将关中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也安居乐业,誓死拥护刘邦。(www.xing528.com)
可见,刘邦的约法三章反映的正是道家崇尚自然,主张以道统法、无为而治的理念。道家对自然法则的崇尚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对后世的政治和法律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无为”之道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可能会抹杀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削弱人们改造自然界和社会的能力,容易使人们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另一方面,它又顺应自然的积极性,更能揭露自私自利的人性,制约负面事物的滋生,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做到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遵循规律,不妄为。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道效自然”。意在告知我们,只有当你尊重了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才有可能收获。如果是违反了客观规律的有为,那就必然属于妄为,其结果也必然是失败的。
其次,是要依照“无为”,行“无事”。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领导者的身份上,领导者必须依照“无为”的原则,扮演教练的角色,把一切具体的操作交给别人来完成,这是一种重实效、善于激励的领导艺术,绝不是无所作为。最后在无为中,大有所为。
再次,要依照“无为”原则,给自己留下进退的余地。凡事不可过度发挥,要学会用“无为”为发展留白,有了足够的空间,才会有更多成长,否则,就算“有为”,也变成了一次性的“有为”了,反而失去了前进和拓展的机会。
最后,要依“无为”的原则,不表现出自己的爱与憎。太过表露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会给别人造成压力,也会失去很多意外收获的机会,无形中否定了许多等待你发掘的人才或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