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静制动,超然应对-《道中的道》书评

以静制动,超然应对-《道中的道》书评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司马懿可谓是一个真正守静的高手,正是因为他能够守静,所以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唯一对手。如果一直守城不出,以静制动,那么就算诸葛亮智慧再超群,也只是徒然,没有用武之地。静和动是相对的,动是由内心的躁引起的。如果懂得安静祥和,那么做事必然沉着和富有信心,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高。修道也是如此,内心的静才是真正的静,只要我们内心能够平静,那么对于万事万物我们都能以静制动,超然应对。

以静制动,超然应对-《道中的道》书评

是什么让我们的心灵难以平静?是什么让我们的情绪如此烦躁?竞争的激烈,人心的复杂,总是让我们的心筑起高高的围墙。我们劳累不堪,我们筋疲力尽,但是我们不得不咬着牙继续坚持下去。我们能坚持多久,谁也不知道,谁也给不出答案。

我们想追求答案,可是我们却寻不到症结,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这个时候,你有没有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认真思考过这个社会和自己的人生?事实上,风没动,树没动,动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正是因为我们的心受不了世俗的诱惑,受不了情绪的不安,所以,才会烦躁不安,才会蠢蠢欲动。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思是,尽力进入虚无之境,安守于深静厚重。让万物自由生长,我从而观察它们往复的规律。万物品类芸芸总总,但最后都要落叶归根。归了根就叫作清净,而清净就叫归复其命运。归复命运是不变的规律,能认识到这种不变的规律的人,就是聪明人。如果不认识这种自然规律而胡乱做事的人就会遭遇凶险!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就会坦然公平,公平就能周全,周全才会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则能长久,就永远不会失败。

老子认为,守静致虚,排除一切杂念,就可以达到大通,大通乃可大化。通过持守内修,使认识主体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可见,安静胜于烦躁。对于浮躁的现代人而言,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是成功的关键

司马懿可谓是一个真正守静的高手,正是因为他能够守静,所以能够成为诸葛亮的唯一对手。而最能体现司马懿静的一面的则是他的隐忍,无论是在生活作风方面,还是战场上,他都将他的静发挥到了极致。如果不是静,可能早就成为曹操的下手对象了。在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在阻挡诸葛亮北伐时,更是将这种静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可能也是他人生中最完美的一次“静”的表现。

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进行北伐,司马懿赴前线迎击,不久之后,两军相持不下。这对于蜀汉明显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劳师远征,消耗巨大,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么粮食耗尽之后只能回去,而魏军则不然,他们只要守得住,便是赢,但诸葛亮智慧超群,所以一心求速战,很多魏军一开始不了解,所以被诸葛亮收拾了。

司马懿看破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便守城不出,以逸待劳。蜀军一直在城门口叫骂,什么难听骂什么,司马懿手下的很多大将纷纷要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只是不许,对蜀军的叫骂充耳不闻。诸葛亮于是采用了激将之法,找了一件女人的衣服和挂饰给司马懿送过去,以此来讽刺他的缩头缩脑。司马懿当着大家的面解开物品之后,心里也很气愤。手下的大将更是要替司马懿去讨回公道,因为在那个时候,如果被别人比喻成女人是一件奇耻大辱。司马懿生气归生气,但还是知道这是诸葛亮的激将之法,他还是“静”了下来。

司马懿懂得“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这个时候静不住,沉不住气,那么很可能会落入诸葛亮的圈套,所以一直守门不战,整天很悠闲。诸葛亮却与司马懿相反,他日夜操劳,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变得很虚弱。两军相持了三个月后,司马懿仍然不肯应战,诸葛亮则因为操劳过度而病倒了,来不及撤兵,就直接病逝于军帐之中。(www.xing528.com)

司马懿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他的静,因为他知道如果出去和诸葛亮硬拼,虽然自己的大军占有优势,但还是会损兵折将,诸葛亮又才智超绝,很可能还会成为对方的手下败将。如果一直守城不出,以静制动,那么就算诸葛亮智慧再超群,也只是徒然,没有用武之地。终于,司马懿凭借他“静”的功夫再次取得了成功。

螃蟹长了八条腿,但是它却连自己的洞穴都没有,只能和鳝鱼挤在一起过日子。螃蟹浮躁,喜欢乱逛,腿多更助长了它的好动,所以它连一个安身立命的洞都没有。相反,蚯蚓没有牙齿,也没有脚,却能够安心地劳作,能够钻到地面以下很深的地方。这就是静而受益、躁而无功的道理。

其实,老子所提倡的“致虚守静”思想与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告诉人们,只有淡泊,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宁静,才能使自己立身长远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事实上,从道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因为名利总会让一个人的心变得浮躁,如果太早成名,很容易就冲昏一个人的头脑,伤仲永的悲剧也可能因此重演。所以说,出名早未必是好事,宁静致远才是硬道理。

静和动是相对的,动是由内心的躁引起的。躁动不安必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烦乱,情绪不安。而静则是一种境界,无论是禅,还是道,都是提倡静的,因为静是长远的体现,静中拥有大智慧。当然,静指的是内心的一种静,而不是表面的,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就是说,内心的平静才能拂去外在的燥热和不安。成大事者,都是静得住的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或者宠辱不惊,这都是静的体现,因为静才能让一个人沉得住气,让他思维缜密,如果静不住,那么遇到一点事情就拿不了主意,必然不能有什么大成就。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在《道德经》中如此写道。静是躁的主宰,静能成事,躁只能坏事。一个性情急躁的人,必然缺乏主见,就算定下了人生目标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他静不住。如果懂得安静祥和,那么做事必然沉着和富有信心,成功的可能性也大大增高。所以老子提倡静,在《道德经》中也多次提出这一点,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守得住静。

静是一种境界,静才能让我们长久,让我们得益,躁动不安只能让我们走向不好的一面。做人做事,一定要学会静,维持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一个人,要是总被贪欲、权欲、人欲所困扰,那么只能自取烦恼,得不到解脱,相反,如果静得住,那么世界再怎么浮华不堪,我们总是能够扫除一切烦恼和障碍,进而让自己获得一个逍遥自得的心境。禅宗有言,坐禅不一定要到宁静的山水之中,只要心中静了,那么就算身处火中,也能够一身清凉。修道也是如此,内心的静才是真正的静,只要我们内心能够平静,那么对于万事万物我们都能以静制动,超然应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