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已经习惯于将榜样作为自己内心、行为的标尺,在生活和学习中惯性地加以模仿。推崇那些道德因优越性而受到肯定的君子、贤人,的确可以收到突出的社会效果,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殊不知,过于推崇贤人、榜样,容易使人们产生争功夺名之心,给社会或者企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要崇尚那些有才干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功夺利。老子之所以主张“不尚贤”,是因为如果提倡某个人的“贤”,势必要说出他为什么“贤”。比如说,某个人是大学者,要号召大家来学习他,就要说他之所以能成为大学者,是因为他写了多少学术论文,主持了多少课题研究等具体成绩,所以他是“贤”的。
本来那个人只是在认真地做学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写出了这么多论文,课题的研究也是踏踏实实地做出来的,但是,这么一提倡,就有了功利的效应了。而那些只想求得“学者”之名或“教授”“高工”等职称、头衔的人,就会去模仿这些成就“贤”名的轨迹去博取、骗取名利,而不是认真地去进行实践。
如果连做学问的人都不能够脚踏实地,怎能不让人感到忧虑呢?不仅学术界是这样,企业界也不例外。如果领导者“尚贤”不当,还会给自己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
王强在一家效益还不错的IT公司工作,公司的工作氛围也很好。
有一天,他为了早日完成领导布置的工作,便加了一个通宵的班。正好被老总看到了,老总认为这样负责的员工很值得大家学习。感动之余,便发给王强一个大大的红包,还在开会时对他提出了表扬。
老总想,员工在榜样的带动下,一定会士气大振,努力工作的。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他的意料。
他发现,这几天很多员工都在加班,工作很卖力。这下,老总犯难了,要是都奖励的话,开支未免会过大;不奖励呢,又觉得不公平。王强于是决定以后正常下班,加班也回家去加了。
其实,加班的那些员工未必就是真心为公司奉献,或许他们本来对公司是有感情的,也愿意奉献,但因为一个大大的红包,使他们的奉献顿时没有了价值,转换到了利益的博弈上。同时因为不公平的管理模式,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开始减弱了。同时,有些善于表现的人受到了奖励。有些管理者或许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妥,大家积极表现至少可以增加企业产出。但事实上这种好大喜功的做法会持续表面效益而损害企业长期产能。
一个公司的稳定向上的氛围是保持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畸形的短暂效应都可能造成良好发展的中断。那么,王强是否就是耻于表功的贤者呢?也不一定。可能王强以前的表现很好,但当大家都为了红包加班时,他会以漠视来做出对这一不妥管理行为的抵抗。或许他本来就是一散漫之人,工作效率比较低。他是否是所谓的“贤者”,这一点是很难判断的。
古人云“白石似玉,奸佞似贤”,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贤者其实是很难分辨的。即便是很高明的管理者,也会识错人。
这就是老子主张“不尚贤”的原因。他认为一旦君主重用“贤人”,真正的贤人未必就去出仕。而那些不贤的人为了名利,就会投君主所好,把自己装扮成贤人的模样,一旦大权在握,这些人就会露出本来面目,为所欲为,祸害国家和百姓。
唐朝喜欢重用隐士,有一些一心想当官的文人就把自己打扮成不愿当官的隐士,以便引起朝廷的关注。卢藏用就是其中一个很典型的例子。(www.xing528.com)
卢藏用出身大族,他爷爷就曾官至财政部长,自己又是天下最有名的文学青年之一,精通琴、棋、书法,人称“多能之士”,很容易就考上了进士。
可是,考上进士的卢藏用却得不到人事部主管官员的赏识,很久都没有安排他上岗工作。他在极度郁闷之下,写了一篇《芳草赋》,发了一通牢骚。然后,就跑到终南山当起隐士来了。
他在山中跟随道士们学道术,颇练得一身辟谷的好本事。即使几天不吃饭,也照样有力气吹牛。不过,卢藏用是胸怀大志的人,他不甘心做隐士和道士。窝在终南山中的日子里,他一直琢磨着如何下山觅个官儿做做。最后,他选择了隐居作为自己入仕的路径。
因为在古代,一个人要是下定决心做隐士,别人便会觉得他淡泊名利,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于是,有些人就瞅准了人们这种心态,躲在山中沽名钓誉,做起了假隐士。
卢藏用为了能当上官,也用了这一招,而且在山中苦心孤诣地混了好多年。皇帝在长安办公,他就住终南山;皇帝移驾洛阳,他就跟着跑到嵩山隐居。大家都知道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就给他起了一个“随驾隐士”的外号。
当武则天知道这个人的存在之后,终于把他请出山来了,赏了他一个左拾遗的职务。左拾遗虽然是八品,比县令还低了一级,却是引人眼热的清望之官,而且是在天子身边工作,容易升官。
果然,卢藏用不出几年就做到了吏部侍郎。卢藏用虽然如愿以偿做了官,却把自己的人格缺陷暴露出来了。
他在官场上是个烂忠厚的人,做吏部侍郎时,面对各路权贵跑官要官,一点办法也没有,只好出卖自己的良心。史书中说他“趑趄诡佞,专事权贵,奢靡淫纵”,指责可不是一般的严厉啊!再后来,唐玄宗以他曾经拍过太平公主的马屁为由,把他流放到广东去了。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是不推崇贤才异能,使人们不生争功名之心,使百姓头脑淳朴,吃饱肚子,没有贪欲,而体魄强壮。这就是说,不要剥夺百姓生存的权利,要尽力使百姓生活过得好,身体强健。
老子之所以主张这种所谓的“愚民政策”,最终的目的仍是要人民回复到混沌、纯朴的境界,以便在上位的人可以顺应自然以“无为”而治。就现代领导者来说,这样的观点可能就得斟酌参用了。
其实,老子提出“不尚贤”的主张,并不是贬低、排斥贤才,而是认为,统治者不应该给贤人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以免使“贤才”成为一种诱惑,引起人们纷纷争权夺利,弄得社会扰攘不宁。
因此,真正的智者掌管社会,就要净化人们的心思,决不鼓舞贪欲妄念;要充实人们的生活,决不迫使其铤而走险;要抑止人们的心志,决不助长投机取巧;要使人们活动筋骨,决不疏离纯朴的生活。假如能使人们经常保持无求无贪,纯朴自然,那么,别有用心的奸诈之徒,就无法煽惑和利用人们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