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思 虑
【原文】
思虑之政,谓思近虑远也。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故君子思不出其位(1)。思者,正谋(2)也,虑者,思事之计也。非其位不谋其政,非其事不虑其计。大事起于难,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是以九重(3)之台,虽高必坏。故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后。是以秦穆公伐郑,二子(4)知其害;吴王受越女,子胥知其败;虞受晋壁马,宫之奇知其害;宋襄公练兵车,目夷知其负。凡此之智,思虑之至,可谓明矣。夫随覆陈(5)之轨,追陷溺(6)之后,以赴其前,何及之有?故秦承霸业,不及尧、舜之道。夫危生于安,亡生于存,乱生于治。君子视微知著(7),见始知终,祸无从起,此思虑之政也。
【注释】
(1)不出其位:不超出自己的权力范围。
(2)正谋:正确的谋略。
(3)九重:九层。
(4)二子:指百里奚、蹇叔二人。
(5)覆陈:败军。轨,足迹。
(6)陷溺:覆没危险的军队。
(7)著:大的问题。(www.xing528.com)
【译文】
思虑的原则,在于不仅要想到眼前,还要考虑到将来。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会有近期的忧虑,所以君子思考问题,从来不超过他的职权范围。所谓“思”,是寻求正确的策谋,而“虑”,是思考一件事成功的计谋。不在这个职位就不去干预其政事,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就不去考虑其计策。做大事起初都比较困难,而做小事则比较容易。所以,如果想获得好处,一定要想到它的害处;想获得成功,一定要考虑到失败的可能性。九层的楼台再高,也必定有倒塌的时候。所以仰头看高处时不能不留意脚下,注视前方时不能不留意身后。因此,秦穆公讨伐郑国,百里奚和蹇叔两人早已预知一定会失败;吴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践送来的西施,伍子胥就断言吴王必会因此而灭亡;虞君收下晋王送的玉马,宫之奇即知道这样做的危害;宋襄公训练军队,目夷也预言他的失败。能如此明智,都是慎密思考的结果,也都称得上高明。重蹈败军的覆辙,陷入覆没危险的军队的后尘,而仍向前冲者,怎么来得及避免失败呢?所以,秦朝继承霸业,比不上尧舜的治国之道。危险总是产生于安全之中,死亡起始于生存的时候,而祸乱孕育于和平治理之下。君子如果能从微小的事情中看出大问题,且在事情发生之初就能推测结果,则祸患便无从产生,这就是思虑的道理。
【心得】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某些让人并不在意的事情,往往埋伏着极大的祸患。所以,诸葛亮强调在做任何事情时,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都应从很细微的地方考虑到大的问题,从事情一开始就要充分预料其结局,不能只单看事物美好的那一方面,应从长远的眼光考虑其是否会带来危害,这样才能尽量避免祸害的产生。
公元前499年,吴王夫差命大将伍子胥率军征伐越国,最后把越王勾践和其5000残兵围困在会稽山。勾践很后悔和吴王交战,于是派文仲去求和,表示愿意献上财宝,并俯首称臣、妻女为奴。但伍子胥对吴王说:“不能这么做!吴、越乃是世仇之国,现在老天把越赐给吴,就必须把越灭掉。”夫差觉得他的话言之有理,便拒绝了勾践的请求。勾践知道吴王拒绝求和后,准备杀妻焚宝,与吴军决一死战。此时文仲又献计,建议让他透过吴国那位贪财好色的权臣伯嚭向吴王说情。于是勾践又让文仲去见伯嚭,并送他很多奇珍异宝和八名美女:“如果能够帮助赦免敝国之罪,一定还会有更丰厚的礼物奉献给你。”伯嚭看见送来这么多礼物,就带文仲去见夫差,并竭力劝说吴王饶恕勾践。这次伍子胥依然一再反对,但夫差终究赦免了勾践,只是要求勾践夫妇必须在吴国住上几年。
勾践夫妇在吴国居住的这段时间里,想尽一切办法取得吴国君臣的信任,他们衣衫褴褛、粗茶淡饭、安分守己、毫无怨言,三年之后,终于使吴王彻底放心了,夫差不顾伍子胥再三提出“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警告,把勾践放回越国去了。
回国后的勾践为了使夫差相信自己的忠心,年年进贡不断。还重金购买了两位绝世美女西施和郑旦,苦心教习她们三年,在她们能歌善舞、善于谄媚之后,就把她们送给吴王夫差,想让吴王沉湎于酒色而不思进取、放松对越国的戒心。伍子胥早就看出了勾践的用心,一再向夫差进言:“夏因妹喜而亡,殷因妲己而亡,周因褒姒而亡。美女乃亡国之物,大王万万不可收下!”但此时的夫差哪里听得进伍子胥的忠言呢?还是留西施和郑旦在宫中,终日声色犬马,不理朝政,完全放松了对日益强大起来之越国的警觉性。
又过了两年,夫差想兴兵伐齐,伍子胥表示反对,他认为勾践卧薪尝胆、图谋报复,这才是吴国的心腹大患。但是吴王根本就不听伍子胥的中肯之言,认为越国对自己已经毫无威胁了。果然,在伍子胥死后不久,勾践率军攻打吴国,最后吴王夫差含恨自尽,他在临死前很后悔不听伍子胥的忠告,感叹自己没有脸去见伍子胥。从当初吴王赦免勾践、放勾践回越国,直到勾践进献美女西施和郑旦,伍子胥都看清楚了其中蕴含的祸根,并且一次次地提醒夫差,可是吴王却只贪图眼前的安逸,终日享乐,却不能从勾践的这些作为中,思虑到将来的危害性,终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与吴王夫差“放虎归山”有着相同恶果的另一个悲剧性人物就是楚霸王项羽。公元前206年,因为传言攻取咸阳后的刘邦准备在关中称王,项羽十分恼怒,在谋士范增的建议下,决定在鸿门宴上寻机刺杀刘邦。可是刘邦在酒席中对项羽说:“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你转战于黄河之北,我作战于黄河之南,但没有预料到我先攻进函谷关,打败了秦军。现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四处散布谣言,使将军和我之间发生了误会,希望将军能三思而后行。”项羽在听罢这番话后心就软了,动摇了杀刘邦的决心。由于看不清将来刘邦可能带给自己的威胁,结果让刘邦从酒席中设法脱身离去。当范增知道刘邦逃脱后,愤怒地说:“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我们今后都会成为他的俘虏!”为将为臣的伍子胥、范增都能够“思近虑远”、“见始知终”,为君为王的夫差、项羽反而做不到,其后失掉天下也就只能埋怨自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