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兵书《十三教令》:教令之政与现代社会的应用

中国古代兵书《十三教令》:教令之政与现代社会的应用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三教令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教令军陈,各有其道。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用兵出战,依照顺序行动。鼓声响过三遍之后,旌旗飘扬,对于高举武器向前进攻的士兵应该给予奖赏,对于后退逃跑的士兵应该立即处斩,这就是教令。

中国古代兵书《十三教令》:教令之政与现代社会的应用

十三 教 令

【原文】

教令之政,谓上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为,人之所瞻(1)也。夫释己教人(2),是谓逆政,正己教人,是谓顺政。故人君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故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不教而战,是谓弃之。先习士卒用兵之道,其法有五:一曰,使目习其旌旗指麾之变,纵横之术;二曰,使耳习闻金鼓之声,动静行止;三曰,使心习刑罚之严,爵赏之利;四曰,使手习五兵(3)之便,斗战之备;五曰,使足习周旋走趋之列,进退之宜;故号为五教。教令军陈,各有其道。左教青龙,右教白虎,前教朱雀,后教玄武,中央轩辕(4)。大将军之所处,左矛右戟,前盾后弩,中央旗鼓。旗动俱起,闻鼓则进,闻金则止,随其指挥,五陈乃理。正陈之法,旗鼓为之主:一鼓,举其青旗,则为直陈;二鼓,举其赤旗,则为锐陈;三鼓,举其黄旗,则为方陈;四鼓,举其白旗,则为圆陈;五鼓,举其黑旗,则为曲陈。直陈者,木陈也;锐陈者,火陈也;方陈者,土陈也;圆陈者,金陈也;曲陈者,水陈也。此五行之陈,辗转相生,行对相胜,相生为救,相胜为战,相生为助,相胜为敌。凡结五陈之法,五五(5)相保,五人为一长,五长为一师,五师为一枝,五枝为一火,五火为一撞,五撞为一军,则军士具矣。夫兵利之所便,务知节度。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6),智者为谋主。乡里相比(7),五五相保,一鼓整行,二鼓习陈,三鼓起食(8),四鼓严办,五鼓就行。闻鼓听金,然后举旗,出兵以次第,一鸣鼓三通,旌旗发扬,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此教令也。

【注释】

(1)瞻:关注。

(2)释己教人:放纵自我约束而施政令于人。

(3)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五种兵器。在此泛指各种武器

(4)左教青龙……轩辕:皆为星宿名,为古代战法的名称。

(5)五五:队伍与队伍之间。

(6)粮牧:供应粮草。

(7)相比:互相支援。(www.xing528.com)

(8)起食:开饭用餐。

【译文】

教令的原则,在于上对下进行指导,与法规不符的就不谈论,不合乎道义的事就不去做。上级的行为处事,是百姓所关注的。如果对自己放纵却去教导别人,这是违逆施政;必须先规范自己的行为再去教育别人,这是顺应施政。所以一国之君,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德行,然后才能向下级发号施令,如果自己不以身作则,则会有人不服从他的命令,而命令如果得不到服从,混乱的局面一定会产生。因此身为一国之君,应该考虑教导在先,施行处罚在后,如果不经教练就让部下参加战争,无异于拋弃他们。用兵打仗的方针,首先要对士兵进行训练,其中有五项法则:第一,要让士兵熟悉战旗指挥的变化,纵横穿插的方法;第二,要让士兵熟悉各种锣声和鼓声,知道听到何种声音应该采取何种行动,何种声音应该停止;第三,要让士兵清楚刑罚的威严、奖赏的好处;第四,要让士兵熟练使用各种武器,充分做好战斗的各种准备;第五,要让士兵熟悉转身、回旋、快跑、慢走的各种行列,知道何时应该前行,何时应该后退。这些称作五教。而教练军队布阵,也有各种方法。左军教部队布置青龙阵,右军教部队排列白虎阵,前军教部队布设朱雀阵,后军教部队摆列玄武阵,中军教部队布列轩辕阵。军中主帅的位置也有讲究,左边排列持矛的士兵,右边布置拿戟的兵,前面布置拿盾的士兵,后面布置拿弓弩的士兵,中央排列战旗、摆设战鼓。看到战旗挥舞,全军就立即开始行动;听到战鼓响起,全军便向前冲锋;听到锣声响起,全军就立即停止进攻,听从将帅的调遣,五阵就能井然有序。布好军阵的方法,要以旗鼓为主导。听到第一阵鼓声,举起青旗,士兵就摆出直阵;听到第二阵鼓声,举起红旗,士兵就摆出锐阵;听到第三阵鼓声,举起黄旗,士兵就摆出方阵;听到第四阵鼓声,举起白旗,士兵就摆出圆阵;第五阵鼓声响起,举起黑旗,士兵就摆出曲阵。直阵就是木阵,锐阵就是火阵,方阵就是土阵,圆阵就是金阵,曲阵就是水阵,这就叫做五行阵法。它们相互转化,互为依存,互相对应,互为胜负。互为依存的就叫做“救”、“助”;互为胜负的就称作“战”、“敌”。一般布置五阵的办法,以五为一个单位,互相保护。五个人成为一个长,五长成为一师,五师成为一枝,五枝成为一火,五火成为一撞,五撞成为一军,如此一来,军队的组织编制就完备了。行军打仗要想充分发挥威力,必须善于指挥调度,个子矮的士兵使用矛戟之类的武器,个子高的士兵使用弓箭之类的短兵器,身强体壮的人护卫旌旗,勇敢的人敲击锣鼓,身体瘦弱的人从事粮草的给养,聪明的人出谋策划,乡里互相支援,队伍之间互相保护。一鼓敲过,整顿好队伍;二鼓过后演习军阵;三鼓响过之后吃饭用餐;四鼓敲后申明军纪;五鼓敲后全军出发。先听锣鼓声,然后举起各色旗帜。用兵出战,依照顺序行动。鼓声响过三遍之后,旌旗飘扬,对于高举武器向前进攻的士兵应该给予奖赏,对于后退逃跑的士兵应该立即处斩,这就是教令。

【心得】

君王教导群臣,将军教导士卒,如果能够亲身躬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法令就容易施行,同时要教导士卒能熟悉军队作战的各种号令,掌握好具体的排兵布战的作战技巧,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关于以身作则,在《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得相当好:“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去教导下属,那么法令就会有人不去遵从,混乱的产生也就源于此了。

在位24年之久的隋文帝,深知要使得群臣和百姓真心服从自己,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言行。在《隋书》中说他“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20年间天下无事,区域之内宴如也”。虽然史家的这种褒辞难免有溢美之处,但也不会离事实太远。正因为隋文帝注重节俭,并以身作则,所以他所推行的节俭政策很快就普遍实施了,豪强官吏都不敢过分做恶,这也是他改善政治和保全国家的一个根本条件。其后的隋炀帝虽然继承了隋文帝积累的巨量民力和财富,却忘记“身不正则令不从、令不从则生变乱”的道理,开始荒淫奢侈的生活和残虐的暴政统治,终于丧失了隋朝的江山。

而1626年,努尔哈赤率领30万大军西渡辽河,兵临宁远城下。当时守城的明朝大将袁崇焕手下只有1万多人马,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受到高第撤军的影响而士气低落。袁崇焕希望能在宁远和后金的大军决一死战,于是他把全城的将士集合起来,当众刺破手指写了血书,立誓自己要和宁远城共存亡,将士们深受感动,都表示要和他一样奋战到底。1月24日,努尔哈赤命令部队开始向宁远城进攻。袁崇焕亲自站在城头上指挥作战,命令士兵们用弓箭和石头打击敌人。当努尔哈赤的士卒强攻到城墙下,企图挖掘出缺口攻城时,袁崇焕又下令用西洋大炮炮轰对方。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后金军死伤无数,努尔哈赤本人也中箭受伤,眼看大势已去,后金只得撤军而逃。袁崇焕又率领将士们杀出城去,乘胜追击,再次歼灭后金士卒1万余人。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在兵败宁远之后叹息道:“我从25岁带兵作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没想到这个宁远却攻不下来。”半年之后,心情忧郁的努尔哈赤患病而死。

上梁不正下梁歪,隋炀帝本身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君主,怎么能够教导臣子们以清廉来辅佐朝政呢?袁崇焕身先士卒,誓与宁远城共存亡,士卒们自然听从号令、坚守疆土,也才能创造出以一万兵马击败努尔哈赤30万大军的奇迹。

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六韬·龙韬·奇兵第二十七》:“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诸葛亮将苑·励土》:“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可见,将帅应以身作则,率身励士,上行下效,这样,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谋略不仅应用于军队,而且对治国兴邦、富国强民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