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兵书:省官并职,整顿六纪,遵守三纲

中国古代兵书:省官并职,整顿六纪,遵守三纲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治乱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去文就质也。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治理国家,如果不遵守三纲,不整顿六纪,那么自然会导致更大的祸乱。由于各地大批的官员没有规定的俸禄,因此贪污行贿成为合法的收入。结论也十分明显,要削多补少,要削肿治臃。这次“扫荡”,八路军总部因为机关庞大,行动迟缓,被日军包围。

中国古代兵书:省官并职,整顿六纪,遵守三纲

十二 治 乱

【原文】

治乱之政,谓省官并职(1),去文就质也。夫绵绵不绝,必有乱结;纤纤(2)不伐,必成妖孽。夫三纲(3)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故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为政不失其道,万事可成,其功可保。夫三军之乱,纷纷扰扰,各惟其理。明君治其纲纪,政治当有先后,先理纲,后理纪;先理令,后理罚;先理近,后理远;先理内,后理外;先理本,后理未;先理强,后理弱;先理大,后理小;先理身,后理人。是以理纲则纪张,理令则罚行,理近则远安,理内则外端,理本则末通,理强则弱伸,理大则小行,理上则下正,理身则人敬,此乃治国之道也。

【注释】

(1)省官并职:裁减冗员、精简机构。

(2)纤纤:微小的错误

(3)三纲:指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

【译文】

治理乱世的宗旨,是要减少冗员、精简机构,除掉不必要的表面形式而讲求实质。如果遇事优柔寡断,必然被事物所困;对微小的错误不改正,必然会酿成大祸。治理国家,如果不遵守三纲,不整顿六纪,那么自然会导致更大的祸乱。

所以治理国家的人,就好比画圆形不能不用规,画方形不能不用矩,治理本业不能不治末业,从事政治不能放弃原则,若能如此,则各种事业都能成功,各种功业也能保持长久。军队里的变故,纷纷扰扰,错乱不堪,肯定有其原因。如果是杰出的君主整顿纲纪,其方法应当有主有次,先治理三纲,然后整顿六纪;先申明法令,然后付诸实施;先治理眼前紧要的,再治理将来的事;先安定内部,然后再应付外面的事务;先治理根本,然后治理其他细枝末节;先对付强敌,然后歼灭次要对手;先处理大的方面,然后再处理小的方面;先要把自己的各方面处理妥当,然后才去治理别人。所以三纲得到治理,六纪自然清明;法令得到了申明,处罚就可实施;眼前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就为长远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内部得到了治理,对外出必然顺利;根本得到治理,其他细节处理起来就没有阻力;强敌被打败了,弱敌自然会归顺;大的方面得到了整治,小的方面治理起来自然顺利;对上级官员的整治落实了,那么下级官员就能作风正派;自身行为端正,别人就会敬重你,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原则。

【心得】(www.xing528.com)

治理国家,必须精兵简政,解决问题要“去文就质”,不要只顾追求形式和表面的东西,而要加强法制,做到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本不失末,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标本兼治,分清主次,推己及人,唯有这样国家才能强大,才能凝聚民众和军队的战斗力。

宋朝建国时,宋太祖选练19.3万人组成禁军,成为作战的精锐部队。但到了太宗,不断招募禁军,使人数增加到35万,真宗时增加到43.2万人。仁宗时,对西夏用兵,还大量从各路郡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使人数激增到82.6万人,全国军队的人数总计达125.9万人,变得空前的庞大,宋朝用来养兵的费用,高达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

后来招募的士兵数量过于庞大,所以难以进行常规训练,许多士兵从没听过战鼓,不识战阵。陕西沿路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如何作战,见到敌人就心寒胆颤。据说,西夏听说宋兵多为禁军,就举手相贺,认为必胜。最后,禁军由于冗庞而虚弱,不堪一击。宋朝不仅有一个庞大而虚弱的军队,官僚体系由于过分庞大而变得腐败不堪。到宋朝统一后,旧官加上新官,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而真宗以后,由于官员不断增多,机构日趋庞大。而科举取士也越来越多,真宗下诏:“去岁天下举人数逾万人,考之际,谬滥居多。”但就在这一年,真宗亲试举人,进士、诸科共1800多人。仁宗一朝,共13次科举,取进士4000多人,诸科5000多人。中举者都陆陆续续加入各级官员的行列。科举以外,还有“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由“恩荫”受官,数量极大。仁宗时,出生不满周岁的婴儿,有的还在襁褓之中,就有官做。在1047年,单是属籍皇族授官的就有1000多人。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家族也都授官。此外,朝廷还公然卖官,如出钱6000贯给予薄尉官,万贯给殿直官,致使官员越来越多、越来越滥。真宗时,一次裁减各路官吏就高达19.58万多人。没有裁减的,当然数倍于此。真宗以后,官员又不断增加,当时有人指出:“自古滥官,未有如此之多。”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朝政难以被有效的治理,因而使得官场异常腐朽。由于各地大批的官员没有规定的俸禄,因此贪污行贿成为合法的收入。官员们“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这些宋朝自上而下的大批官员,遇事因循苟且,贿赂成性,奢侈腐化,朝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使得宋朝积弱不振,在面对敌人来犯之际,无力抗衡,而屡受内忧外患之苦。如此看来,确实应该精兵简政了。

抗日战争最困难时期,八路军便采用了精兵简政这一策略。1940年百团大战后各个部队减员严重,官多兵少的现象十分突出,而战斗部队的缺额却因人员不足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而且也不能另外再补充人员了,因为根据地的经济状况很差,已经无力再承担更多人员的生活负担。现象十分明显,一头多一头少。多的不能产生战斗力,少的又不能胜任日益艰苦的斗争要求。结论也十分明显,要削多补少,要削肿治臃。

经过1941年和1942年这两次大规模“肃正作战”和一系列一般性扫荡,冈村宁次在华北初步得手。

八路军正规部队被迫撤至更深远的山区,有些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以敌后武工队的形式留下来坚持斗争。由于根据地面积锐减,无法供应庞大的部队和各类机关的给养,出于这个最基本的原因,我军开始实行“精兵简政”。

真正使各级领导认识到必须下大力气抓精简,还是1942年5月反“扫荡”之后。这次“扫荡”,八路军总部因为机关庞大,行动迟缓,被日军包围。经过苦战,虽摆脱了敌人,但左权却在突围过程中牺牲了,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129师在其后的反“扫荡”作战中,也因后勤梯队庞大,致使在突围过程中遭受了损失。

这次总结经验教训说:“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但是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敌后抗战能否长期坚持的最重要条件,就是这些根据地居民能否养活我们,能否维持抗日的积极性”,“我党政军均应了解,假若民力很快消耗,假若老百姓因负担过重而消极,而与我们脱离,那么不管我们其他政策正确与否也无济于事。”而精兵简政,解决了机构庞大和受到战争破坏的社会经济缺乏足够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是使我各抗日根据地能够渡过极端困难时期的一项重大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