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视 听
【原文】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1),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2),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3),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4)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5)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1)视微形:察看微小的事物。
(2)几:预兆。
(3)庶士:普通百姓。
(4)五音:即宫、商、角、征、羽五种声音。
(5)五色:即青、赤、黄、黑、白五种颜色。
【译文】(www.xing528.com)
为政之道在于能察看细节,倾听不为人知的声音。形体微小就不容易被看见,声音微弱就不容易被听到。因此,英明的君主能够从细微处看到事情的预兆,能够从听到的小言论发现大问题,上下沟通,内外应和。所以,君王处理国家政务的原则,关键在于广泛听取并采纳下属的意见,与百姓一起商量计策,如此必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书经》上说:“圣贤人没有固定的意见,完全以天下百姓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人的意志主宰着身体,因此一国有圣明之君就如同人有意志一样,如果内外相应,则一片祥和。君主如果只看到日月的光明,(而看不见平民百姓的痛苦)就称不上目明;如果只听到雷霆轰鸣的巨响,(却听不到平民百姓的声音)就算不上耳聪。所以,君主要广泛了解各种情况,才是圣明之君。听不出五音,就无法区别宫音和商音;看不出五色,就无法分辨黑色和黄色。大凡英明的君主,处事都有原则,就像白天、黑夜有规律地互相交替一样,白天处理国家大事,晚上才考虑私事。有时百姓的怨声不能听到,进谏良言的忠良得不到信任。听不到怨声,蒙冤的人便得不到申诉;若不采信忠臣的谏言,作奸犯科之徒就将会受到纵容。所以《尚书》上说:“上天以百姓的眼睛为眼睛,以百姓的听觉为听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心得】
诸葛亮在这里明确指出一国之君应广闻博见、从谏如流,“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能够广泛地倾听民众的心声,仔细观察百姓的疾苦,在处理国家政务时才能采取“对”的措施,这是成为一个明君的先决条件。如果国君只愿意听取奸臣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言辞,而塞忠谏之言,只看得到歌舞升平的华丽表象,又怎能期待国富民强呢?
周朝的世宗皇帝就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君主,他志气高远,在内政和军事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有一次,他和臣子们在大殿上会餐,当时已经是寒冬季节,他对臣子们说:“这两天很冷,但我在宫殿里面吃饭,一点儿也不觉得冷,我无功于百姓却坐享其成,实在是惭愧啊!”周世宗不仅能真心了解百姓的疾苦,并常常勉励自己的大臣。另外,他还十分留心农事,在周世宗的大殿上,有一对用木头雕刻成的农夫蚕妇,他希望能借此时刻提醒自己和大臣们心中要有百姓,要时常倾听百姓的声音,多想办法为民众减轻痛苦和负担。
周世宗在其统治期间,虽然大权独揽,但他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只要是国家事务,他都广泛地听取下属的意见,了解百姓的需求。譬如,他要求群臣极言得失,而且对他们说:“你们说了而我不听,是我的错误;请你们说但你们不说,那就是你们的责任!”
正因为周世宗是一位注重视听的君主,他才深知百姓的疾苦。公元956年,他废除沿袭多年征收谷帛的不合理制度,而改成等待民间10月收获且纺织完毕后开征。公元958年,周世宗又依据元稹《均田表》中所说的均平田租办法,制成《均田图》,彻底进行均田赋的改革,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综言之,周世宗在位期间,为完成统一大业而连年征战,如此虽然加重民众的负担,但他依照民众的意愿对政治有所改善,加之统一也符合民众的心愿,所以民众劳而不怨,最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公元207年,曹操打败袁绍之后,准备北征乌桓。决策之时,有些将领认为孤军深入,极端不利,持反对的意见,但曹操不顾劝谏,还是率军出征了。北伐途中,历尽艰险,差点不战而溃。当到了距乌桓军驻地还有200余里的地方时,曹军与乌桓军队突然遭遇,众寡悬殊,十分危急。曹操不得不亲到阵前指挥督战,令张辽当前锋,展开攻击。这才化险为夷,一战而胜。凯旋之后,曹操下令调查最初反对攻打乌桓的人,这些人因为反对错了,无不惴惴不安。但曹操却依照调查的名单,一一发给奖赏。他诚恳地说:“我征讨乌桓,实在是危险万分,全靠侥幸,虽然成功,但不是正常行动,各位的意见,才是万全智谋,所以奖励,以后不要闭口不言!”受到奖赏的将领感叹不已。
明朝的朱元璋是一个注意听取下属意见的君主。在陈友谅攻占朱元璋的领地,杀死其养子朱文逊,建立国号“汉”并自称皇帝后,又率领大批水军直扑朱元璋所在的应天。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们大都慑于陈友谅来势汹汹,有的主张死守城池,有的主张退守钟山,还有的干脆主张献城投降,总之都认为不能和陈友谅决战。此时,刘基对朱元璋说:“骄兵必败,陈友谅现在刚打了几场胜仗,自认为天下无敌,根本就不把我军放在眼里,我们应该诱其深入,然后以一路伏兵截击之,另以一路兵断其后路,一定能够击败陈友谅。”朱元璋沉思半晌,决定采用刘基的建议。于是命令康茂才诈降,借以引诱陈友谅深入;命常遇春、冯胜国、徐达在险要之地埋伏;又命胡大海率军直奔信州,以截断陈友谅的后路。陈友谅果然中计,长驱直入,结果被朱元璋的大军前后夹击,丟弃战船数百艘,士卒伤亡不计其数。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无论是治国还是领兵作战,广泛地听取下属和民众的意见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