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二君臣的政治关系与现代应用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二君臣的政治关系与现代应用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君臣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人君应施仁政,而臣子应尽忠奉主。臣子事君不可有二心,人君亦不可将有违正道的政事交付臣下;上下守礼,则百姓易于统治;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备。其中以君臣关系最为重要,其次是父子关系,最后则是夫妻关系。

中国古代八大兵书:二君臣的政治关系与现代应用

二 君 臣

【原文】

君臣之政,其犹天地之象(1)。天地之象明,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施下为仁,臣以事上为义。二心不可以事君,疑政不可以授臣。上下好礼,则民易使(2);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矣。君以礼使臣,臣以忠事君。君谋其政,臣谋其事。政者,正名也。事者,劝功(3)也。君劝其政,臣劝其事,则功名之道俱立矣。是故君南面(4)向阳,著其声响,臣北面向阴,见其形景。声响者,教令也。形景者,功效也。教令得中则功立,功立则万物蒙其福。是以三纲(5)六纪(6)有上中下。上者为君臣,中者为父子,下者为夫妇,各修其道,福祚至矣。君臣上下,以礼为本,父子上下,以恩为亲,夫妇上下,以和为安。上不可以不正,下不可以不端。上枉下曲,上乱下逆。故君惟其政,臣惟其事,足以明君之政修,则忠臣之事举。学者思明师,仕者思明君。故设官职之全,序爵录之位,陈璇玑(7)之政,建台辅之佐,私不乱公,邪不干正,引治国之道具矣。

【注释】

(1)君臣之政,其犹大地之象:政、象,关系也。

(2)易使:易于统治。

(3)劝功:尽力建功立业。

(4)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南面而坐。

(5)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之道。

(6)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是儒家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伦理关系的教条。(www.xing528.com)

(7)璇玑:古代测天文的仪器,在此指纠正政务。

【译文】

君臣相处的原则,就好像天和地的关系。君臣之间的关系如果像天地之间的关系那样明晰,那么正确的君臣关系也就具备了,也就更完美。人君应施仁政,而臣子应尽忠奉主。臣子事君不可有二心,人君亦不可将有违正道的政事交付臣下;上下守礼,则百姓易于统治;上下和顺,则君臣之道具备。君待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则君王可专心为政,而人臣克尽本分为其效忠。所谓“政”,就是好的名声;所谓“事”,就是尽力建功立业。君主勤于朝政,人臣勤于佐政,则霸业可成。君主向南对着太阳,使他的声威影响更加显著,而臣下向北对着阴面,是为了让君主看清他们的形态和身影。所谓声音就是君主的教导和命令,所谓形影,也就是臣下的功业。教导和命令适当,则臣下的功业就能够建立,而国家也就能从中受惠。

因此“三纲”、“六纪”分成上、中、下各种等级。其中以君臣关系最为重要,其次是父子关系,最后则是夫妻关系。君臣、父子、夫妇都各守其道,则福祚必临。君主与臣子之间,必以礼为根本;父母与子女之间,必讲究亲恩;夫妻之间,必以和为贵。处在上位者行为不可不端正,而处下位者行为不可不正直;如果上位者行为不端,则下位者便会起来作乱。所以人君要致力于整顿政事,人臣要尽心事奉。如果君主政治修明,则忠臣功业可成。求学的人想从学于贤师,入仕的人也想跟随英明的君主,因此必须设立各级官职,排列爵位和俸禄的位次,设置纠正政务的谏官机构,并建立三公九卿作为辅佐,使私情不能扰乱公事,奸邪不能干预公正,如此就具备了治理国家的方法。

【心得】

君臣、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是一个国家治理好坏与否的标志。君臣之间各行其职,鞠躬尽瘁,上下以礼相待,使国家的教化深入人心,国家自然就太平强盛。诸葛亮强调以礼、以恩、以和来规范君臣、父子、夫妻间的关系,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诸葛亮作为一代忠臣、辅佐之臣,他与刘禅之间可称“上下顺和”,堪为君臣关系的典范。历代王朝,往往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但诸葛亮能“两朝开济老臣心”,而且至死不渝,的确难能可贵。刘备死前于白帝城托孤,要刘禅“父事丞相”,刘禅在位期间,一直都遵循刘备的嘱托,把诸葛亮当作父亲一样。而诸葛亮在前后《出师表》中,则对刘禅表现出慈父教子的意味。实际上,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其在蜀国的威望完全可以称帝。刘备在托孤时也曾对诸葛亮说过:“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定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若是嗣子(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后来李严就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但诸葛亮不为所动,自始至终忠于蜀汉,为蜀国的兴衰鞠躬尽瘁,为后世广为传诵。刘禅作为一国之君,虽然天资平庸,没有治国安邦之才,但他对诸葛亮一直非常信任,放手让诸葛亮独揽大权。李邈曾上书进谗,刘禅不但不听,还为此杀了李邈。一个忠心耿耿,一个大胆放手,这样的天子和朝臣真可谓一对值得称颂的典范。

与蜀国和谐的君臣关系相反,吴国的君臣关系却一直比较紧张。孙权文武大臣都存着戒心,因此用刑特别严峻。在吴国的军队中,除去斩头,几乎没有什么较轻的刑罚。不少武将因畏罪,不得不逃离吴国而投降魏国,这更加深了孙权对文武大臣的不信任感。虽然他曾下令:诸将重罪三次才议罪,但这并安抚不了那些畏罪的人。他迫令带兵守边境的督军机将军交出妻子作保质,如有叛逃,便杀戮保质甚至诛灭三族。同时,孙权又养了一批校事、察战,让他们专门监视文武官吏。太子孙登屡次劝谏,他都不听纳言,大臣们更是畏罪而不敢说话。陈寿说他性多嫌忌,杀人过多,愈到晚年愈盛。孙权死后,孙皓即位,更加残暴,大臣及宗族几乎被他杀光。这样一个相互猜忌的团体,使吴国一直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后来,晋武帝司马炎六路出兵攻吴,吴军不战而溃,孙皓投降,吴亡。

魏文侯与大臣的关系也极为和谐,因为他用人诚信不疑。乐羊是魏国一位能干的大将。魏文侯令乐羊为将攻伐中山国,攻了两年多居然未下,引得朝中官员议论纷起。有的说乐羊的儿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宠臣,乐羊哪里会破国毁子呢?有的甚至说乐羊与中山国暗中一定有勾结,不然以乐羊的本领哪里会连一个小小的中山国也久攻不下呢?可魏文侯对乐羊的信任始终不动摇。不久,乐羊置自己的儿子的请求于不顾,攻破了中山国。原来,乐羊久围而不攻,为的是孤立无道的中山国国君姬窟,不忍城中百姓遭难。当乐羊凯旋回国之时,“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被魏文侯信己不疑的诚心所感动,“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正因为魏文侯尊贤任能,才使魏国的经济得以繁荣迅速发展,国力逐渐强大,成为战国初年一个强盛的封建国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