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自 勉
【原文】
圣人则天(1),贤者法地(2),智者则古(3)。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多语者寡言,自奉(4)者少恩,赏于无功者离,罚加无罪者怨,喜怒不当者灭。
【注释】
(2)法地:以自然法则为效法的对象。
(3)则古:以古代为标准。
(4)自奉:自我标榜、自我夸耀。
【译文】
古之圣者以天道为法则,贤者以自然法则为效法对象,而智者则以古人为镜。骄傲自大的人易招致毁灭,狂妄无知的人则自找祸端,夸耀其词的人没有信用,自我标榜的人刻薄寡恩,奖赏没有功劳的人会使众人离心,惩罚没有罪过的人会使士卒抱怨,喜怒无常的人则会导致灭亡。(www.xing528.com)
【心得】
为将贵在有自知之明,要不断的进行自勉。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自警自勉的重要性。特别是为将者,更应注重言行,熟知言行不当的危害。“骄者招毁,妄者稔祸”,只有讲究信用、先人后己、赏罚分明,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会减少祸患,加强向心力和战斗力。
三国后期,司马懿奉魏主曹睿之命,统领20万大军直扑祁山。祁山蜀军大寨中的诸葛亮推断司马懿必先取街亭,因街亭是汉中咽喉要地,街亭若失,蜀军粮道则断,陇西一带将不再稳定。参军马谡请命带兵去守备街亭,虽然先帝刘备在生前曾告诉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但见马谡胸有成竹、信誓旦旦,于是让马谡立下军令状,派上将王平任其副将,统率2.5万精兵去坚守街亭,并嘱咐他们安营扎寨一定要在要道之地。
马谡和王平率兵马到街亭,观察地形后,王平建议在五路总口安营,马谡却坚持要在路口旁边的一座小山上扎寨。王平说:“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10万,不能通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马谡笑着说:“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王平又劝他说:“如果魏兵断了山上的水源,那我军就会不战自乱。”马谡反驳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军真的断我水源,我军必会死战,以一当十,定会大败魏军。”王平无奈,只好带5000人马在山下安一小寨,与马谡成犄角之势。
果然不出王平所料,司马懿率军到达街亭后,大笑马谡是个庸才。他一面派大将张郃领兵挡住王平,一面派兵断绝了山上的水源,自己率大军把马谡扎营的小山团团围住。马谡下令军兵向山下进攻,但兵士们看见漫山遍野都是甲明盔亮的魏军,竟然不敢下山;不久,山上滴水皆无,蜀军更加惶惶不安、军心散乱。司马懿眼见时机已到,便下令放火烧山。蜀军一片混乱,马谡杀开一条血路,拼死往山下冲去,幸得山下的王平和前来增援的魏延的接应,才侥幸得以逃命。
街亭失守虽然诸葛亮难辞用人失误,但像马谡这种骄傲自大、夸大其词、狂妄无知的将领,如果不招来祸端,那才是千古奇谈。
正所谓“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其“哀兵必胜”这一军事用语起源于周代李耳(即老聃)《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心相惜而不趋利避害,故心胜。”)老子并非军事家,却充分认识到精神因素对战争胜负的巨大作用。两军对垒,群情激愤,同仇敌忾,充满悲愤心情的一方定能取得胜利。《孙子兵法·作战篇》云:“杀敌者,怒也。”《百战奇法·怒战》云:“凡与敌战,须激励士卒,使忿怒而后出战。”这就把“哀兵”上升到了军事艺术、兵家权谋的高度了。“哀兵”的运用形式,不仅是以上讲的,还有如:本来能攻,故意作不能攻的样子;本来能守时,故意作不能守的样子;本来有战斗力,故意假装成没战斗力。以此迷敌、骄敌,陷敌于被动地位。
一般说来,作战双方都想求胜,都想在作战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所以,示以“哀兵”之形,往往会造成敌方骄纵轻敌心理,而己方因处于受压迫、受侵凌的地位,必然怀着满腔悲愤求胜争强,则可以积极准备,见机而作,战而能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