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 后 应
【原文】
若乃图难于易,为大于细(1),先动后用,刑于无刑,此用兵之智也。师徒已列,戎马交驰,强弩才临(2),短兵又接,乘威布信(3),敌人告急,此用兵之能也。身冲矢石(4),争胜一时,成败未分,我伤彼死,此用兵之下也。
【注释】
(1)为大于细:在细微处看出大问题。
(2)强弩才临:喻战况紧急。
(3)乘威布信:乘着我军威信宣布遵守信用。
(4)矢石:古代用来当作武器的箭和石头。(www.xing528.com)
【译文】
处理军中事务,应先从容易处着手,之后再去完成较复杂且困难的工作,治理士兵也是如此,必先激励士气再作战,在不用刑罚的情况下使将士自动守法,这是用兵的明智之处。军队已经列阵完毕,而战况紧急时,乘着我军的声威宣布遵守信用,敌人就会紧急求救,这是用兵的才能。冒着危险向前冲,争夺暂时的胜负,成败还没分出,我军已经损失,敌军已经伤亡,这是用兵的下策。
【心得】
战争的胜利,本质上是决策的胜利,诸葛亮在这里指出了3种用兵的方法:一是图难于易,为大于细,采取迂回策略,在不与敌人正面冲突的情况下争取最大的胜利,这是用兵的智谋,是最好的策略。实际上,诸葛亮所强调的是一种用兵原则,即避实就虚;二是排兵布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敌人疲于应付,不断告急,这是用兵的能力;三是逞一时之勇,死拼硬打,胜败未决而伤亡惨重,这是用兵的下策。在战争中,最好的策略是以智取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天,曹操率大军自长安出斜谷,直逼汉中。刘备凭险固守,不与交锋。一次,曹兵在北山下运粮,黄忠领兵去劫粮,没有按时回来,赵云带领数十轻骑出营侦察敌情,正碰上曹操的大军出动,两军仓卒遭遇,狭路相逢。赵云当机立断,急忙率领这几十骑主动攻打曹兵,且战且退。曹操的兵马一直追到赵云的营前。赵云退至营寨,明知自己兵力空虚,难以抵挡曹军的来势,却故意命令士兵将营门大开,偃旗息鼓。曹操怀疑营中有埋伏,随即撤军。这时,赵云命令守营士兵擂鼓呐喊,并用强弓劲驽追射,假装伏兵杀出。曹兵大惊,夺路而逃,自相践踏,很多人落水而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中观看作战的地方,称赞说:“子龙乃一身是胆也!”赵云正是利用曹军多疑的特点转危为安的。
公元215年,隋炀帝带领群臣出游到塞北地区,突然遭到突厥骑兵的袭击,被迫退守雁门关。突厥大军随后围堵雁门关,并发起猛烈攻击,形势岌岌可危。隋炀帝急忙下令各地派兵来解雁门之围。年仅16岁的李世民奉召从驻地龙门赶到雁门,他对雁门守将献计说:“突厥这次倾全国之兵来袭击我们,是认为隋军仓促应战,短时间内调不来大队兵马,所以才气势汹汹。如果我们让突厥兵知道大队援军已到,便可不战而退敌。”雁门守将认为此话很有道理。第二天,雁门附近突然出现一支队伍。远远看去,旌旗在山谷丛林间忽隐忽现,蔓延几十里不绝;战鼓擂得通通作响,震天动地。到了晚上,又到处是钲鼓之声、火把之光,好像有无数人马正向这里进攻一样。突厥兵一看,以为隋朝大批援军已经到来,使得毕可汗大吃一惊,没有想到隋朝各地援军会来得这么快又这么多,因为怕被前后夹击,所以赶快撤退。实际上隋军根本没有援军!那不过是李世民的疑兵之计罢了。隋军分出1万士卒,一人一旗,拉开距离,来回游走,远远看去,就如同百万大军一样。突厥兵不明内情,上了大当。李世民在隋军兵少城危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了突厥性格多疑的特点,布置疑兵之计,不战而胜,故能转危为安。虽然年仅16岁,小将李世民却如此足智多谋,这恐怕与他谙熟兵法是有关系的。
与以上相反,魏将张郃却为了逞一时之勇,酿成大错。公元213年,魏、蜀两军在祁山交战。蜀军在丞相诸葛亮的指挥下连连获胜,正要乘胜追击时,却接到后主刘禅的圣旨,要求他统军回师。魏军诸将立功心切,纷纷主张随后掩杀。只有久经沙场的张郃说:“蜀军获胜之后突然退兵,其中定然有诈。”大家纷纷嘲笑他平时勇冠三军,如今却如此胆小。张郃一时怒气上涌,大声喝道:“我从军至今,不曾落后,要追就追,怕什么?”随即领轻骑万人前去追赶蜀军。蜀军且战且退,引诱张郃来到一条挟谷之中。突然,山谷两侧燃起大火,箭矢如雨般飞射而来。张郃大呼中计,下令退出谷口,但山上滚落的巨石大木早已将谷口堵住。张郃进退不得,最后被射死在谷中,而随他入谷的魏兵也无一幸免。在两军交锋、尔虞我诈的战场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是将帅们所应具备的。魏军大将张郃久经战阵,却经不起同僚一激,怒而求战,犯了兵家大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