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戒 备
【原文】
夫国之大务(1),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里,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2),可不惧哉!故有患难,君臣旰食(3)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曰:“不备不虞,不可以师(4)。”又曰:“预备无虞,古之善政。”又曰:“蜂蜇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曰,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注释】
(1)大务:重大的事情。
(2)逾息:超越呼吸之间,指形势紧迫。
(3)旰食:指事情繁忙而不按时吃东西。
(4)师:率领军队。(www.xing528.com)
【译文】
对国家来说,没有比戒备更重要的事了。这方面如果稍有失误,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导致军队覆没、将领被杀,形势刻不容缓,怎能不使人惧怕!因此在灾祸困难来临时,君臣应勤于谋划政事,选贤任用。如果敌人来了而不知道畏惧,这就好像燕子在帷幕上筑巢,鱼在锅中游,灭亡在即!《左传》上说:“事先没有准备好,就不能率军作战。”又说:“准备好一切来应付意料不到的事情,此乃古代开明的政治措施。”又说:“黄蜂蝎子尚有毒,更何况是国家呢?”没有戒备,即使军队众多也无法依靠。所以说,做好万全准备就可以避免灾祸。因此全军的行动,不能没有戒备啊!
【心得】
诸葛亮素以谨慎闻名,的确,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行军打仗所必备的。战争将会对一个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战败的危害更加严重,所以任何国家都必须具有备战意识,即使在太平之世也不能掉以轻心,应随时加强军队训练,培养精兵良将,确保在战争来临时能沉着应战,才不会因措手不及而使国家和军民蒙难。诚如诸葛亮所说“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历史的经验也表明,虽处太平盛世仍不懈于操练兵马,将使国家拥有一支兵强马壮的军队,防患于未然。而有此军力为后盾,则敌人不敢轻易发动战争,即使战争发生,也能应付自如。
“防患于未然”,是前人留下来的金玉良言,总使我们受益匪浅。1839年9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进行震惊中外的虎门硝烟运动。林则徐深知英国列强不会就此罢休,一定会借助军事上的优势来威胁清朝政府,于是加紧进行抵御英军的准备工作:派人去澳门购买报纸,了解国外的最新情况;招募在外国教会读书的学生,翻译有关世界地理、历史、政治的资料;购买一批西洋大船,并改装部分渔船、充实水军;新建炮台,秘密购买大炮,增强虎门的防御实力;在虎门外海布下铁链和木排,阻止英船进入内海;招募数千壮丁,加紧进行水战训练……1840年4月,英军果然以30艘战船入侵广东沿海,肆意掠杀无辜百姓。然而林则徐早有准备,他冷静地指挥清军水师夜袭英船,烧毁英船11艘,因此英军大多被烧死、溺死。此后林则徐又乘胜追击,消灭停泊在金门星、老外山外地的10余艘英船,彻底摧毁了英军的阴谋。
1975年,伊拉克先后和法国、意大利签署“核子合作协定”,引入法、意的核能设备与技术,并在首都巴格达南约20公里处建立一座核子反应堆,预计在1981年启用。以色列对于伊拉克引入核技术既担忧又愤怒,一方面透过外交手段劝说法、意放弃对伊拉克的技术支援,另一方面公开扬言进行威胁。但伊拉克对以色列的这些行动嗤之以鼻,竟然没有做任何的防范准备工作,然而此时的以色列人,却加紧筹备代号为“巴比伦行动”的偷袭计划。1981年6月7日,以色列战机悄然地飞临巴格达上空,轻易躲过了疏忽大意的伊拉克防空系统,精确无误地向反应堆发射两枚“灵巧”导弹,又往被炸开的缺口里投入数枚炸弹,前后只用了两分钟的时间,伊拉克价值四亿美元的核子反应堆就彻底报废了,以色列战机却无一损伤地飞离伊拉克领空,此时毫无准备的伊拉克高射炮还在向空中胡乱开炮,而导弹部队根本就来不及做出反应。
林则徐对英军的入侵早有防范,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在他离开广州前,英军始终未能入侵广东沿海。反观伊拉克和以色列间的纷争,由于伊拉克疏于防范,结果损失惨重,备尝苦果。战争是智和勇的惨烈搏击,一次极小的疏忽、失误就可能导致兵败身亡,伊拉克痛失核子反应堆的教训值得人们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