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沙特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治一体化

沙特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治一体化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帝国境内未改宗教的异教徒亦被称为迪米阶层。各种反抗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潮流逐渐汇合,成为埋葬其封建统治的巨大力量。统治者为阿拉伯帝国的最高元首、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和宗教三大权力系统。

沙特阿拉伯:帝国的宗教政治一体化

4.帝国的“政教合一”

100年来的征战扩张,使阿拉伯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趋于多样化。由于接收旧的封建体制,在社会权利等级上存在较大差距。帝国内部可分为享有特权的阿拉伯人、平民等级、未改宗教的异教徒、奴隶阶层四个等级。

享有特权的阿拉伯人,又可分为两个等级。上层是由先知家族、历代哈里发家族、重要的迁士和辅士家族以及各地总督等组成。他们的政治地位比较高,经济基础雄厚,拥有大片田产及财富,并有大量的奴仆跟随。下层为普通的阿拉伯武士,他们是维持帝国统治最有力的社会力量。他们多以战争为业,名列军册,凭借军功分享战利品为生,多携妻带子居住在各地的军营大寨之中。

对于麦瓦利平民等级,也就是非阿拉伯血统但皈依伊斯兰教穆斯林,他们多是叙利亚人与伊朗人,都有着高深文化,掌握着一定的生产技能,在社会生活生产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按照伊斯兰教原理,凡是皈依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均享有平等的地位,但是实际上麦瓦利人享有的社会待遇远低于阿拉伯血统的穆斯林,为此其对等级的不满情绪逐渐高涨。

帝国境内未改宗教的异教徒亦被称为迪米阶层。人口众多,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及帝国政府的剥削对象。异教徒除了承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之外,还遭到穆斯林宗教的排挤、阿拉伯社会的歧视。

至于奴隶阶层,是一个连做人最起码的资格都不具备的社会最底层人民。在阿拉伯的原始社会便存在大量奴隶。之后在长期的扩张征战中掳获的战俘,又源源不断地为其增添新的成员。

即使扩张战争停息后,贩卖奴隶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奴隶贸易是当时一项获利丰厚的商业行当。阿拉伯的奴隶大多不直接从事生产,主要是在哈里发宫廷和贵族豪门的府邪中充当仆役、侍从、姬妾妃嫔、娈童歌女等,从而成为劳动者的负担和社会的赘疣。也有一些国有奴隶在官吏的严格管束下从事农业生产。(www.xing528.com)

阿拉伯帝国统治者的骄横使众多的被征服民族的怨恨不断增加。什叶派逊尼派及其他派别的宗教斗争愈演愈烈,并逐渐和阶级、民族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继而演变成民族矛盾的结合体。底层人民为反对剥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起义斗争。

阿拉伯帝国不但没有将什叶派的反剥削斗争彻底镇压下去,反而又出现了一个由先知叔父阿拔斯的后裔为主的阿拔斯派。各种反抗阿拉伯帝国统治的潮流逐渐汇合,成为埋葬其封建统治的巨大力量。

阿拉伯帝国除了把持伊斯兰教神权统治之外,还把大量吸收以拜占庭帝国为主的其他文明国度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个伊斯兰教所特有的政体,即政教合一的君主专制政体。

中央分为各部,并由各部大臣执掌政务,以辅助统治者。统治者为阿拉伯帝国的最高元首、军事统帅和宗教领袖,拥有宗教和世俗大权,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和宗教三大权力系统。

在地方分为五大行政区,各区置总督,统理一方军政,但是财赋税收一直由哈里发任命的专职税务官司理。地方司法由总督任命的法官负责,大多由精通《古兰经》与《圣训》的伊斯兰教学者担任,专门解决穆斯林案件,而非穆斯林则由各自宗教领袖负责。阿拉伯帝国高级官员多由阿拉伯贵族出任,低级官吏则由原拜占廷及波斯的官吏担任。

七八世纪之交,阿拉伯帝国开始统一铸造货币金币第纳尔,银币为第尔汗,并将阿拉伯语定为帝国官方语言,使帝国统治披上浓厚的阿拉伯民族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