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招生与就业
一、招生工作
学校招生工作从1998年至2005年由教务处负责;2005年5月,学校成立招生就业处,招生工作由招生就业处负责。
学校招生工作坚持把社会需求和人才质量放在首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确定招生规模,把吸收高质量的考生作为重点。“合校升本”后,学校的规模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生源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生源结构得到了很大改善。
在招生工作中,学校一直坚持不断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注重通过报纸、网络、招生简章、咨询电话等向省内外详细介绍学校状况、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等情况,让更多的考生和家长了解学校。同时,学校通过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制度,吸引和鼓励更多高分考生报考,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在校生人数从1998年的3 000多人增加到2008年的12 000余人。
学校招生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提高,生源质量不断提高。1998年至2002年,学校在专科招生中,第一志愿录取率大幅度提高,生源构成合理,学生质量不断提高。“合校升本”以来,学校专科招生趋于稳定,本科招生中,考生主动报考人数录取人数比例逐年增加,2004年为75.29%,2005年为85.09%,2006年为92.07%。同时,学校录取分数也逐年提高,从2006年起,在保证招生计划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学校在同类院校中首先实行本科录取不降分,即本科录取最低分均在“二本”线以上,很好地保证了学校生源质量,学校办学声誉不断提高。
学校招生工作生源覆盖面不断扩大,生源结构得到明显改善。1998年至2002年,学校招生生源主要集中在陕西的关中地区,从2003年开始,学校本着“大力宣传,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的原则,开始面向全国招生。2003年,学校与其他16个省的23个院校签订2003年对等招生计划515名,随后,学校招生覆盖面逐年扩大,从原来只在陕西招生发展到2007年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省外录取人数逐年增多,2006年增幅达到26.74%。
学校招生工作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能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制度办事,招生工作规范有序。学校于2002年修改制定了《咸阳师范学院招生工作纪律》,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保证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进行,为录取工作提供了纪律保证。从2002年开始,学校成立了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录取组、技术组、后勤联络组、检察保卫组等四个工作组,并组成了由纪检、学生、保卫、教务等部门参与的招生录取工作人员队伍,为招生录取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员保证。2004年学校开始实行远程网络录取,制定了学校《招生录取现场工作纪律》《招生工作人员分工细则》《网上录取工作流程》《文件密码保管制度及招生录取现场纪律》,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为学校招生录取工作提供了制度保证。2004年,学校要求各系成立“新生资格审查领导小组”,通过“一问二对三看”(问学生有关情况,对准考证号码,对入学通知书号码;看本人,看准考证照片,看档案照片)等办法,严把新生入学关。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途径,以高考成绩和所上层次是否一致、录取通知书专业和所上专业是否一致、学籍学号和交费学号是否一致等为重点,对新生逐个进行全面严格的资格审查,清理了不符合入学资格的学生。
表6-2 2002-2007年学校招生情况统计
表6-3 2002-2007年学校在外省招生情况统计表
二、就业工作(www.xing528.com)
学校大学生就业工作1998年至2005年由学生处负责,2005年5月以后,就业工作由招生就业处负责。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深入,学校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步过渡到了“政府统筹,市场导向,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工作模式。1998年至2002年,学校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倾向日趋明显,“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学校就业工作走出了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的形式,毕业生通过主动竞争获得就业机会,人才资源配置日趋合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凸显,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现实,学校在2002年10月制订出台了《咸阳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在学校全面实施了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就业工作做到了“机构、经费、人员、场地”四到位。学校努力营造“全员就业”的氛围,始终坚持一手抓就业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一手抓就业指导,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毕业生就业层次和质量。
从2002年开始,学校推行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工作作为考查各系部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同单位考核挂钩,就业工作重心逐步下移,学校“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和就业激励机制基本形成。学校结合毕业生就业实际,每年都明确提出了具体的就业工作目标。学校和各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就业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并制定了分阶段就业工作目标,定期公布各系就业工作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就业工作。
学校从2004年开始,在每年12月份定期召开就业工作总结表彰会,全面总结学校全年就业工作,表彰一批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并对下一年就业工作认真研究部署。2006年学校印发了《咸阳师范学院就业工作实施意见》,该意见明确了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生命线工程”地位,提出了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办学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学校改革发展规划,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改革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将就业工作的“一把手”工程责任层层落实,将每年就业工作任务分解到人,形成了“学校领导统筹,主管部门牵头,职能部门配合,系部层层落实,全校共同参与”的就业工作格局。
学校就业工作一方面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加强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发布,给毕业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就业指导的力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就业技巧。通过不断开拓就业渠道、改善服务质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了相互交流的良好平台。
“合校升本”后,学校把开拓就业市场作为就业工作的核心内容,坚持每年派出调研组对重点地区、重点单位进行市场调研。学校在巩固与原用人单位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就业领域,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建立就业基地,开拓外省就业市场。学校将暑假期间学生社会实践与就业市场调查相结合,组织在校大学生赴各地进行就业市场调查;同时,组织各系就业工作人员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区开拓就业市场,跟踪调查和收集用人单位信息。在走出去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在有关媒体上宣传毕业生的情况,邀请用人单位来校选择毕业生。2004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举办了4届“陕西省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起了有效的双选平台。
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为了帮助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就业制度改革后的新形势,正确认识和解决市场化就业进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业主管部门及时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栏、网上就业指导和就业指导咨询等多种形式,在毕业生中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和就业程序指导,同时加强了在需求信息、就业技巧和就业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调整就业期望值,积极做好就业前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各系部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及时了解毕业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
为了准确了解毕业生择业意向,进行有效的就业指导,学校每年在毕业生中开展择业行为及意向调查。为了让毕业生充分了解就业政策和信息,学校在校园内设立了就业信息公告栏,定期为学生提供信息与指导。此外,学校设立了系(部)就业信息联络员。对来校招聘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学校热情接待,提供方便。同时,严把毕业生违约“改派”关,切实维护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学校不断加强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努力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2003年学校投资12万元建成了“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网站”,并在此后几年专门组织人员对就业网站进行改版完善。到2008年3月,学校就业网站累计点击量达70万人次,月点击量达1万人次以上,就业网站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信息。学校还在就业网站上开通了就业政策和就业咨询、就业论坛、职业测评等栏目,随时公布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并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就业工作人员都及时回复,给毕业生提供帮助和指导。
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毕业、就业和创业教育。积极组织相关培训,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艰苦行业和岗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积极鼓励和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2002年至2008年,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环境下,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表6-4 2002-2007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