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一、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一)教学名师1.陕西省教学名师简介庞士让教授简介庞士让,男,汉族,1942年7月生,陕西神木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是学校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科研骨干。

咸阳师范学院校史:1998-2008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

第四节 教学名师及骨干教师

一、教学名师和师德标兵

(一)教学名师

1.陕西省教学名师简介

庞士让教授简介

庞士让,男,汉族,1942年7月生,陕西神木县人,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是学校模范教师、优秀共产党员、科研骨干。曾任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系工会主席、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校工会委员、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高校教师职称、中小学特级教师的专家评审组成员。现任咸阳市社科联副主席,西北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兼职教授;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理事,全国宗教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教材编写顾问,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网顾问;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师德标兵、普通高校教学名师,享有省“劳模”待遇的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系国内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专家。

庞士让教授挚爱教学,勇于教改。他主讲过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近代爱国思想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课程。备课时,他从学生实际和校情、国情、世情出发,精心设计,突出创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常备常新。讲授时,他博采众长,风格自成,讲求课堂教学艺术,不断完善自己创立的“提要解疑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撰写的《课堂教学艺术新论》有广泛的影响,并以此为题常为校内外师生作辅导报告。他注重身教与言教的统一、传道与启智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深受学生爱戴,同学们说听他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学会了做人”。

庞士让教授潜心科研,成果丰硕,建树颇多,特别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他清苦自守,耐得寂寞,锐意创新,实现了教学、科研双丰收。他于1983年3月开始钻研爱国主义教育,1993年12月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气派与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的命题,2002年主持写成了该领域第一部专著《爱国主义教育学研究》。他于1997年独力完成了国家资助项目“中国近代爱国思想史研究”,系列论文大多发表于权威报刊和核心杂志;2002年,主持完成了陕西省“九五”规划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学研究”,同名专著于200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被誉为“奠基之作”;2003年开始,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民族精神研究”,阶段性成果业已问世;2004年,主持完成了全国宗教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教材《爱国主义教程》,该书于2005年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陕西省高校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等教育研究类书籍7部。2005年6月,庞士让教授被确定为三秦社科讲坛首批报告专家。1983年以来,发表论文158篇,其中《求是》《人民日报》各2篇,《光明日报》5篇,《解放军报》《经济日报》各1篇;《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篇,其中1篇原发表于1999年6月25日《咸阳师专报》上的《我驻南使馆被炸的警示》。他的不少新观点受到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和认同,并被多次引用。2002-2007年,他给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大学等校部分博士生、硕士生,作过关于科研创新的专题报告

庞士让教授师德高尚,敬业、精业。他信仰坚定,有厚实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积累;关心国事,严于律己,认为育人必先育师德,追求是做名符其实的人师。他这样解读“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业精为师,德高为范;师范,就是示范,就是用人格陶冶人格,用师德培育师德,用灵魂塑造灵魂;身教重于言教,示范先于规范。他视学生是服务对象、教育对象和学习对象,也是儿女和“忘年之交”。他在教学中善于渗透道德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常为学生解疑释惑,扶贫帮困。他耐心指导中青年教师,是他们的良师益友。2004年退休后,虽常住北京搞科研,但仍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1994年春,他参与了后来成为中共中央关于德育工作的1994年9号文件的两稿修改讨论。他的论文大多与爱国主义教育有关。1996年12月,他作为陕西唯一的入选论文作者出席了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举办的全国第三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受到胡锦涛同志等领导人的接见。在题为《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论文中,他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法”。1983-2007年,他在省内外大中学校、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宗教团体及其他单位作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报告311场,直接听众超过16万人次,效果很好;尤其是2007年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哲学学院的博士生、河南省地厅级领导干部研修班学员的报告很有影响。他为推进师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1990年以来,他获得的奖励和荣誉中,有国家级和部省级12项(含集体1项),地厅级54项。主要有:1999年4月,国务院颁授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01年9月,被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997年4月,被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6年12月获中宣部等举办的全国第三次邓小平理论研讨会文章入选奖;1994年8月、1997年10月两次获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995年8月和2000年12月、2004年9月分别获省政府颁发的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两次三等奖;1995年9月获《解放军报》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1994年12月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三等奖;2005年10月获陕西省纪委主办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省区(市)党风廉政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另外,1993-1995年,他获全省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三等奖各两次;2003年6月,被省授予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称号。

1995-2007年,庞士让教授被中央和省市等媒体宣传报道51次。如,《光明日报》1997年2月28日“名师剪影”专栏以《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庞士让》为题作了图文报道;《中国教育报》1995年1月12日和1998年10月8日分别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爱国主义教育》《拳拳爱国心悠悠桃李情》为题发了长篇专访;《中国德育》2002年第4期“德苑学人”专栏刊登了他的照片和简介;《高校思想教育信息报》1995年3月5日头版头条发了《庞士让谈爱国主义教育》的通讯;《陕西日报》1995年1月15日和5月7日、1998年3月25日、2004年11月25日分别以《提出创立“爱国主义教育学”的人》《高奏国魂之歌》《潜心求索中华魂》《重访名师庞士让教授》为题发了4篇访谈录,其中1995年5月7日是头版报道、头版配发评论员文章;陕西电视台1996年3月2日至3日两次播映了专题片《爱国主义的播种者——访爱国主义教育专家庞士让》;陕西人民广播电台1995年7月23日、30日和8月6日分3次播出了《庞士让谈爱国主义》的专题节目;2002年8月,他应邀出席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师德论坛,稍后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了对他的专题访谈;2006年8月,他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访,该台随后播出了他关于均衡配置优质教师资源的主要观点。他的事迹,分别被录入了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专家大辞典》、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九五”重点出版书目《中国师范教育通览·名家卷》等书。

雷依群教授简介

雷依群,男,1949年12月生,陕西高陵人,中共党员,历史系主任、教授。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7月到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工作。1985年破格晋升为讲师,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咸阳师范学院第一届学科带头人,2006年陕西省第二届教学名师。

雷依群教授在秦汉史、北周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围绕自己所从事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考古文物》等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在史学界,他首次提出的“西汉帝陵无昭穆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双授制”,已得到史学界及考古学界的普遍认同(参见《文物》2004年第5期黄展岳先生文,北京大学闫步克教授《乐师与史官》《品位与职位》、王大健《文史哲》2002年第6期文章等)。他提出的“关陇集团只存在于西魏与北周一代”的学术观点,被作为100年来唐研究中的重要观点来介绍(见胡戟等《20世纪唐研究》),他的其他有关研究也先后多次被《中国史研究动态》《北朝研究》等刊物介绍和评论。其专著《北周史稿》被北京珍品书店作为藏品珍藏。在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材中,首次打破了过去大学历史教材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块的结构,而注重从社会结构的变化来反映历史发展的规律,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中国古代史的全貌。该书还首次将1985年10月发现的巫山能人定性为“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早的直立人代表”,打破了长期以来认为亚洲人种起源于非洲的旧说。该教材至今已再版了7次,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在全国也具有较大的影响。

雷依群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重视教学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认为21世纪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真正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教学效果将深刻地影响学生能否相对准确地、科学地、完整地认识社会,教学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超前性,要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现象和本质。他在1999年所完成的陕西省教育厅下达项目《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中,大胆提出对大学历史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方案,改变过去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单一的情况,从过去偏重理论的课程模式中走出来,先后组织教师在本系开出了经济史、社会生活史、妇女史、隋唐文化史、考古学与中古史研究及许多适应市场经济的专题课,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近年来历史系学生的专“升本”及研究生录取率,一直居于全校领先的地位。

雷依群教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知识渊博、善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注重把教材内容与考古资料结合进行教学,复活历史人物,重现历史事件,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生动活泼地接受知识、接受教育。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开设了考古学与中古史研究课程,以大量出土的简帛文书金文资料、各类器物来论证和诠释历史,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为他们进一步提考研究生打下了丰厚的基础。他通过多方努力,设法调拨各类文物,在陕西省同类院校中第一个组建了“历史文物陈列室”,学生不出校门就能直观的了解中国通史概况,在咸阳市区各大博物馆都建立了历史系的教学基地,使学生的实践教学更加便利。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参与能力的培养。他每年都要带学生到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秦咸阳宫、汉城、秦公大墓等遗址给学生讲课,使他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秦汉兴亡的历史,借助于遗址和文物了解当时的社会阶级结构以及历史文化风貌。在历史系本、专科学生中开设《咸阳地方史》课程,培养了一大批为咸阳地区文化、文物部门工作的学子,加强教学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服务,推动了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这在陕西省地方高校中都是首创。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方法。雷依群教授重视加强学术信息交流工作,先后邀请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和国内许多研究机构、著名大学的教授在系上做兼职教授,到历史系讲课、讲学或进行学术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系的教学工作。

2.校级教学名师简介

经各教学单位推荐,学校“教学名师”评选专家组听课、评课及综合打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7月5日会议评选,7月25日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授予姬建锋、罗利丽、袁方、张小安、樊西宁、杨亚婷、解争龙、张辉、王勇华、陈恩惠等10位同志校级“教学名师”称号。

姬建锋,男,1961年9月生,陕西省铜川市人,中共党员,教授,198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8-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心理学研究生班学习,2002-2004年在西北大学公管学院教育行政管理研究生班学习。现任教育科学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届学术带头人、学报编委、学校评建专家组成员。兼任西北高等教育管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陕西省教育心理学会理事,咸阳市心理学会秘书长,咸阳市社科联理事,陕西省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副秘书长等。2004年3月获“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姬建锋教授一直从事教育理论课程教学,先后为本专科学生主讲了教育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体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创立“首席教师备课制”教学研究方法。整合教育类学科体系,构建具有师范特色的课程内容新体系。教学方法灵活,治教严谨,教学效果优秀。同时注意开展教学研究,先后主持学校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项,参与多项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主持完成学校精品课程1门。主持完成的《高师心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姬建锋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研究,先后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已完成1项);学校科研项目4项;参与国家、学校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理论导刊》《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1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8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教材5部。获省教育工委优秀论文三等奖1项。

罗利丽,女,1963年生,硕士,政法系教授,经济学教研室主任,学校第一届学术带头人。1999年获陕西省高校“两课”教学观摩比赛二等奖,2001年9月获咸阳师专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05年11月获咸阳师范学院优秀教案展评一等奖,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研究》获2005年咸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罗利丽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部环境研究。先后主持了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咸阳师院科研计划项目2项,咸阳师院教改项目2项,主持了政治经济学重点课程的建设。先后在各类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8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

袁方,男,汉族,1962年生,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中文系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84年7月分配到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工作至今。1988年7月至1989年7月,在武汉大学写作研究所助教进修班进修学习,获结业证书。1999年晋升为副教授,2006年晋升为教授。现任中文系主任,学校第一届学术带头人,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袁方教授从事写作学教学工作,先后主讲基础写作学、应用写作学、小说创作、人文科学概论、文书学等课程。1995年12月,获学校“第一届中青年课堂大赛”第一名。2001年,获学校教学改革二等奖。主持校级重点课程建设1门,校级重点教改项目1项。

袁方教授主要研究文学创作与环境机制的关系问题,先后在《理论导刊》《湖北社会科学》《民族文学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有关学术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文学创作环境机制论》,2007年,该著作获咸阳师范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论文《连接两“界”的纽带——秦可卿的结构意义和象征意义》一文,被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家图说红楼梦人物系列》收录。出版《写作智慧论》《英国人》等专著,主编《人文科学概论》《申论写作教程》等教材,参编教材《大学语文》1部,出版社科类读物《狼道——强者的生存法则》等5部。承担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文学创作环境机制论”“陕西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2项,承担学校科研项目2项。同时,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300多篇,小说《鱼塘的喜剧》《绑架》,散文《爸爸的老寒腿》《心灯》等作品,4次获全国征文奖。

张小安(见学科带头人简介)

樊西宁(见学科带头人简介)

杨亚婷,女,1958年生,化学系教授,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民盟咸阳市委委员,咸阳师范学院主委,咸阳市渭城区人大代表,中国化学会会员。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学历。1996年、1998年、2003年3次被评为系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2004年被评为咸阳市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民盟省委评为先进组织工作者。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杨亚婷教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参与由陕西省教育厅专项资助的课题研究2项;陕西省科技厅专项资助的课题研究1项;主持学校专项资助的课题研究4项。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2篇,其中有3篇论文被SCI摘录,3篇被CA摘录,1篇被《中国化学化工文摘》摘录。获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1项。担任化学系1998级1班和2000级1班的班主任,曾先后被评为省级先进班集体。

解争龙,男,1961年12月生,硕士,计算机科学系主任、教授,1985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2001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07年12月晋升为教授,学校第一届学术带头人。2006年获学校“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在科学出版社主编出版教材2部,主持校级重点课程建设1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参与教育厅和学校科研项目6项;主持完成《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学校2006年教学成果一等奖。

张辉,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生,物理学系副主任、副教授,2000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5年西北工业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学校第一届学术骨干。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张辉副教授主要从事理论物理学及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校级重点课程1项,主持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在《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西北工业大学学报》《中国医学物理学》《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国际EMF会议等杂志和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30多篇。目前主持在研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学校重点科研项目2项。(www.xing528.com)

王勇华,女,1965年生,艺术系副教授、副主任。1989年7月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本科毕业。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咸阳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咸阳市政协委员,咸阳市青联委员,陕西省第四次“文代会”代表。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在声乐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推行声乐课“分级教学”模式,尝试“声乐主修课师生双选制”,注重教学方法研究。主持校级教改项目“高师声乐分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和校级科研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陕北民歌研究”。主持校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发表《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菜单”——论高师声乐分级教学》《论高师音乐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艺术起源模仿说视角的声乐学习》等论文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篇。

陈恩惠,男,1960年生,艺术系副主任、副教授,1983年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毕业。2002年获“咸阳市先进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被学校授予“教学名师”称号。

陈恩惠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概论、中国工笔画、中国美术史及作品欣赏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2005年“艺术自我话语开发与研究”课题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作品《小夜曲》《高山雪莲》获国家级金奖;《好年好月》获国家级铜奖。

(二)师德标兵

1.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和陕西省师德标兵

庞士让,2001年9月获得“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历史系教授、爱国主义教育研究所所长,被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见省级教学名师简介)。

张小安,2006年被授予“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见学科带头人简介)。

2.校级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

经各系评选推荐,2006年6月20日学校评优委员会会议评审,6月21日院党委会议研究决定:授予张小安、孙家娟等两位同志校级“师德标兵”称号;授予苏英、姬建锋、解争龙、罗利丽、杨晓梅、王国红、石超峰、杜兴朝、龚健、任福禄、陈恩惠等11位同志校级“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张小安(见学科带头人简介)。

孙家娟,女,化学系教授,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2005年获学校教案评比二等奖,2005年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校级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标兵”称号。

孙家娟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无机化学实验、应用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优秀。主持完成了无机化学重点课程的建设工作,其中《高职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获咸阳师范学院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孙家娟教授近年来先后在《分析试验室》《分析科学学报》《理化检验》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和咸阳师范学院资助的科研课题各1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教育厅资助课题各2项。

苏英,女,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地球概论、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区域资源环境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陕西省教育厅和学校科研项目4项,主持和参与校级教改项目3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2门,共发表论文27篇。曾荣获学校2004年、2005年和2007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优秀教案展评一等奖,学校第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和学校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姬建锋(见教学名师简介)。

解争龙(见教学名师简介)。

罗利丽(见教学名师简介)。

杨晓梅,女,外语系理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咸阳市政协委员,主要从事英语语言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翻译并出版了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教育与美好生活》。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王国红,女,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史学史、世界妇女史、女性与社会发展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西北大学学报》《江淮论坛》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教材9部。主持并完成校级科研项目“近代妇女教育与妇女生活史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师范教学中参与式方法运用的调查与分析”。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陕西省第九届、第十届妇女代表大会代表。

王国红教授将口述史引入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该实践教学改革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的称赞,获得咸阳师范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注重将妇女学的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1999年率陕西妇女代表团赴香港参加香港妇女交流项目,与香港妇女组织和香港政府“平等机会委员会”进行交流;2000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之一赴美国参加世界第五届反家庭暴力国际会议,2001年被美国国际教育协会选为“中华妇女领袖训练”项目成员赴美国学习交流;2004年随中国代表团赴泰国参加联合国亚太地区非政府妇女组织论坛;2008年2月赴印度考察南亚六国提高妇女地位的“WECAN”项目,与印度妇女组织与妇女研究者交流。多年来,在陕西关中、陕南、陕北等地做了大量的农村妇女口述访谈,积累了几十万字的口述资料,撰写的《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妇女分娩方式演变》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经济社会史评论》收录,受到国内外业内专家的好评。

石超峰(见学科带头人简介)。

杜兴朝,男,数学系高等数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曾先后获校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科研成果三等奖2项,3次被评为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担任分析教研室主任期间,教研室被陕西省教工委、省教委、省教育工会联合授予教书育人先进集体。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龚健,男,体育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排球、大学体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先后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1部,发表论文8篇。2005年主持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探索”被学校评为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主持的《大学体育》被列为学校的精品课程。主持校级课题2项,曾荣获陕西省教育厅优秀论文二等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任福禄,男,陕西兴平人,1947年生,中文系副教授、共产党员。先后讲授古代汉语、汉语史、汉语诗律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音韵学、形式逻辑等6门课程,曾获校级优秀教师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三育人十佳个人奖、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被学校授予“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在科研方面,任福禄副教授留心探讨教书育人理论,撰写有关论文3篇,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书育人操作原则,教育效果良好,两次获教书育人奖。潜心教学研究,提出并实施了“三维贯通,三法实施”的古汉语教学法、“四步三联”的逻辑课教学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3次获优秀教学成果奖,历年教学质量综合考评都在90分以上。尽力从事科研,先后在《西北大学学报》《古汉语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7篇,有9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转载或索引。完成的陕西省教育厅项目“两汉书反切音系研究”填补了我省空白,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担任主编、副主编、编委及参编《古代汉语》《形式逻辑》等教材辞书11部,撰写总字数112万。

陈恩惠(见教学名师简介)。

二、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历来重视中青年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工作。1993年选拔了18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995年选拔了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3月23日,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印发《关于学校骨干教师考核及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对第一、二届确定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对合格的骨干教师继续培养,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同时各教学单位推荐1~2名第三届中青年骨干教师人选。经过对第一、二届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大多数同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经1999年7月8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保留29名,取消2名考核不合格的教师骨干教师资格,1名教师超龄不再作为骨干教师继续培养。同时,学校又选拔了董新祥、袁方、李祝喜、王琪、张永亮、陈小龙、林冠发、罗利丽、种海峰、薛怀玉、解争龙、廖运权、梁安和、李鑫等14位同志为学校第三届中青骨干教师。

2007年7月出台了《咸阳师范学院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暂行办法》,经各教学单位推荐,人事处、教务处、科技产业处联合审查,教学指导委员会2007年7月22日会议评选,陈小龙、杜爱红、封建民、韩申山、何建武、黄永亮、蒋明朗、李伟、李祝喜、马振宏、宋笑雪、唐泉、王俊涛、王彦丽、王玉萍、王智杰、魏永生、徐建昌、张顺利、赵蔷、赵维、郑敏燕等22位同志被确定为中青年骨干教师。

学校在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方面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一是设立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科研基金,第一、第二届骨干教师每人一年可以享受1 000元的资助基金,第三届骨干教师资助基金提高到1 500元;二是优先资助骨干教师进修、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学历学位的提升;三是鼓励骨干教师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职称,优先选拔中青年教师到教学科研领导岗位。

学校对骨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积极申报省上及国家科研项目,争取早日入选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以及早日入选教学名师、师德标兵或师德先进个人。同时,围绕骨干教师培养目标,学校实行跟踪培养制度和淘汰制度,建立系统的考核制度及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对他们在思想道德、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专项考核、评估。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师德、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第一、二届的骨干教师大多数已成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及师德标兵或师德先进个人,成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骨干。骨干教师培养工程的目的基本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