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咸阳师范学院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助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咸阳师范学院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助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学科建设2002年“合校升本”以后,学校明确提出加强学科建设,并要以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首批重点学科的确立,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实施和发展阶段。该学科确定的发展目标是争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在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设立基础数学硕士点。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获得了同行的普遍好评,并为学科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咸阳师范学院学科建设:重点学科建设助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第一节 学科建设

2002年“合校升本”以后,学校明确提出加强学科建设,并要以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学校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一、重点学科

2002年12月,学校在《科研工作“十五”规划及二○一五年远景目标》中,首次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有关要求,提出了在“十五”期间,全校要建成6~8个校级重点学科,培养造就15名左右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20名左右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科研骨干,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03年3月4日,学校出台了《咸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申报条件和程序以及经费支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规定。

2003年4月28日,学校学术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初步确定数学系的基础数学、物理系的理论物理、化学系的分析化学历史系的专门史四个二级学科为学校首批建设的重点学科。6月4日,学校审议通过了《关于确定基础数学等四个二级学科为学校首批重点学科的决定》。指出:被确定为首批建设的重点学科,要积极整合优势研究方向,凝聚学科梯队,集中所有科研力量,搞好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其他各系(部)也要抓好学科建设工作,争取在短时期内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确保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学校综合实力的提高。首批重点学科的确立,标志着学校的学科建设进入实质性的实施和发展阶段。

(一)基础数学学科

数学系基础数学学科主要围绕小波分析、微分流形、复变函数论、随机过程论、基础数论等五个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基础数学学科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研究所,有科研人员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科研队伍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富有活力,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

基础数学学科承担了数学专业本科10多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教学任务。该学科注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除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外,还在重点院校聘请具有一定声望的7名教授作为客座教授,定期来校讲学,辅导中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学科建设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基础数学学科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参与、承担并完成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16项,在《数学学报》《科学通报》《数学年刊》《数学进展》和Tokyo Journal of Mathematics等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198篇,其中被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以及《中国数学文摘》等转载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12部,获得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及咸阳师院科研成果奖等各类奖励共18项。

该学科确定的发展目标是争取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在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设立基础数学硕士点。

(二)理论物理学

物理系理论物理学科组有成员1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学校骨干教师4人,研究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学位、职称结构较为合理。

该学科拥有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量子物理与核物理、电路理论与现代电子技术、物理教育四个研究方向。学科组研究人员对电磁波散射、微波技术、微波成像、量子光学、高电荷态与固体相互作用、电路理论、EDA技术、融合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2002-2007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6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学术论文23篇。其中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中国科学》《物理学报》《电波科学学报》《原子核物理评论》《中国激光》《光子学报》《微波学报》《西北大学学报》《大学物理》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45篇,被SCI收录8篇,被《中国物理文摘》检录30篇。学科组成员参加国家级研究项目《高电荷态离子与表面相互作用》等4项,主持和参加陕西省教育厅项目《雨介质中目标符合散射极化特性的研究》等3项,主持校级项目13项。

该学科确定的发展目标是结合学校和本系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将理论和工程技术相结合,办出与综合大学不同,具有自己研究特色的学科,力争申报省级重点学科。

(三)分析化学学科

化学系分析化学学科有成员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研究人员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研究潜力较大。

分析化学学科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光分析、电分析方面的新分析方法研究工作,在新型有机显色剂合成、光度分析和荧光分析新方法建立、表面活性剂增稳或增敏研究、极谱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究、有机化合物合成新方法及分析应用研究、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2002-2005年,承担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项,省部级项目l项,地(厅)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13项。发表学术论文85篇,其中被SCI收录12篇次,被C.A.、A.A.等国际重要期刊收录35篇次,多篇研究论文被国内学者引用。研究成果获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学校科研成果奖14项。研究工作处于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获得了同行的普遍好评,并为学科下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至2007年,学科组成员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过程分析中的示波计时电位新理论和方法研究》(与西北大学电分析化学研究所合作),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项目《过程分析中的示波分析理论及方法研究》(与西北大学电分析化学研究所合作),陕西省教委专项基金资助课题《杂环偶氮试剂在极谱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师专化学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主辅修制的改革与实践》,校级专项基金资助课题有《流动注射双安培在线检测方法及分析应用研究》《小波变换在电位滴定分析中的应用》《TiO2纳米材料光催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的研究》等。

(四)专门史学科

历史系专门史学科组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5人。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实力较强。

历史系专门史学科在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周秦汉历史研究,咸阳地方史、科举制度史研究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该学科组协办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承担、完成省教委科研项目6项,承担、完成校级科研项目7项。出版学术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曾先后获得省政府、省教育学会、中共咸阳市委宣传部、咸阳师范学院等部门的奖励20余项。

二、学科带头人

2003年3月,咸阳市科技局《咸阳科技》杂志向学校约稿,专题介绍学校的发展概况、优势学科和学科带头人。在优势学科中,学校选择了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历史5个系进行了宣传推介。关于学科带头人,经学校党政研究,将在职的正高级职称人员庞士让、赵和兴、张书玲、邵子逊、李玉悌、阎淑侠、雷依群、舒世昌、樊西宁、刘彬等10人进行了宣传推介。

2003年6月4日,学校院务会在研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确定首批重点学科的同时,一并研究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管理工作。6月6日,印发了《咸阳师范学院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选拔与管理办法》,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资助、考核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学科带头人须具备教授职称或博士学位,已系统讲授本学科3门以上主干课程、完成每学年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优秀,并在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突出等一系列基本条件。学术带头人的选拔条件略低于学科带头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

在个人申报、系部推荐、有关职能部门审核的基础上,经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评审,院务会研究批准,2006年10月26日,学校党委、行政联合发布了《关于确定咸阳师范学院第一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通知》。确定舒世昌等15人为学校第一届学科带头人。

表4-1 第一届学科带头人一览表

img12

img13

第一届学科带头人简介:

(1)舒世昌,1963年4月生,陕西周至人,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中共党员,教授,理学博士,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数学会会员、陕西省数学会高师数学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美国数学评论》(Mathematics Review)评论员。2004年应邀赴日本佐贺大学访学,被该校聘任为研究教授。学科方向为基础数学。

多年来一直从事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讲了《数学分析》《微分几何》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在整体微分几何等研究领域成果显著。先后在Journal of Mathematics Society Japan、Proc.Royal Soc.Edinburgh、Bulletin of Australian Mathematics Society、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Tsukusa Journal of Mathematics、Tokyo Journal of Mathematics、《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中有40多篇次被SCI、EI、《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和《中国数学文摘》收录。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199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1997年获得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同年获得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1996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被确定为咸阳市科学技术拔尖人才。

(2)石超峰,1976年1月生,内蒙古凉城人。九三学社咸阳师范学院组织委员,数学系副主任、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理学博士,四川大学金融数学研究室博士后出站,现为澳大利亚数学不等式研究会会员,美国SCI期刊Nonliear Analysis的特邀审稿人,陕西省运筹学会理事。2005年度,获得咸阳师范学院首届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2006年度,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2007年度,获得咸阳师范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www.xing528.com)

石超峰教授近年来在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J.Comput. Anal.App.,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Mathematics Inequality with Application,Soochow Journal of Mathematics,J.Inequal.Pure and Appl.Math,《计算数学》《系统科学和数学》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咸阳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1项,主持咸阳师范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

(3)李应乐,1961年2月生,陕西蓝田人。中国民主同盟咸阳师范学院总支副主委,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咸阳师范学院科技产业处处长、电波传播与散射研究所所长。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西安石油大学校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方向为无线电物理。

1987年至199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攻读硕士学位。2005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专业为无线电物理。曾连续三年被评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获得该校学术十杰称号,并获该校优秀博士论文资助。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独立完成多项厅局级科研项目和校级科研项目。在研的项目有: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项,学校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项。2004年和2005年连续获得陕西省教育厅科研成果奖2项,2005年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技术奖1项,2006年获得咸阳市科技进步奖一项。出版专著《电磁场的多尺度变换理论及其应用》1部。在美国Electromagnetic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rared and Millimeter Waves,印度Indian Journal of Radio&Space Physics以及Chinese Physics,《电子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已被SCI检索的有12篇,被EI检索的有13篇,被ISTP检索1篇。

(4)张小安,1962年8月生,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物理系主任,学科方向为原子分子物理学。

主要从事高离化态原子物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红外光谱研究,主持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先后参加了国家973核物理项目、中德日核物理联合项目、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建设项目的研究工作。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离子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研究,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电荷态离子与微细管相互作用研究。在Chin.Phys.Lett、Science in China、《中国科学》、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B和NIMB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研究成果曾获陕西省高等院校科研二等奖,2006年被授予“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

(5)李宗领,1959年10月生,陕西咸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毕业,1987年西安交通大学助教进修班结业,1992年清华大学骨干教师进修班结业。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学科方向为电子技术。

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主讲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10多门专业基础课程。先后主编、参编了高等师范电子系列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彩色电视接收机原理与维修》等16部。在《兰州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工程》等核心期刊发表EDA和DSP方面的学术论文11篇。主持、参加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教育部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1项。

(6)刘彬,1958年9月生,陕西三原人,1984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1996年获理学硕士学位,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化学系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学科方向为分析化学。

主要从事分析化学教学及有机显色剂的合成和电化学分析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分析化学等课程的讲授任务。曾在《化学学报》《分析测试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引文4篇,2篇论文中所提出的测定(锰、汞)的方法被前苏联分析化学家伊凡诺夫列为测定锰、汞两元素的最灵敏方法。主持陕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1项,陕西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课题3项(完成2项),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3项。曾获咸阳师范学院科研成果奖12项,“某些杂环偶氮类化合物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研究”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合作)。

1999年获曾宪梓教师奖三等奖,2000年入选咸阳市第四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001年获陕西省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2年获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7)付业伟,1960年生,陕西周至人。1982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2005年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中共党员,教授。陕西省化学会理事,咸阳市“三五人才”。咸阳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应用化学新材料研究所所长。学科方向为材料科学

先后主持和参与了陕西省教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咸阳市科技局资助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在高性能纸基摩擦材料先进制备技术研究工作中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开发成功绿色制备技术并参与了年产10万片生产线中试工作,样件符合GB/T 13826—92的技术指标要求。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发表论文49篇,论文被SCI、EI摘引19篇次,获得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咸阳师范学院科研成果二等奖。

(8)黄怡,女,1963年12月生,浙江省丽水市人。199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化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无党派人士,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化学系副主任,学科方向为高分子化学。

主持并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研究基金项目1项。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有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和咸阳师范学院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各1项。共发表论文32篇,有数十篇次被国内外情报刊物收录,其中5篇论文被SCI收录,2篇被EI收录,多篇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

(9)杜忠潮,1956年11月生,陕西咸阳人。西北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市科学系、土木工程系党总支书记。陕西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地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学科方向为人文地理学。

长期从事区域资源环境与地理科学的教学工作,主讲地理学思想史、旅游资源学、地价评估等课程。先后主持省教育厅、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各1项,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主持和参与学校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项。参与完成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5项、校级科研计划重点课题2项,主持完成横向研究课题2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韩城—华子山地质地貌研究》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获校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10)张秦伟,1964年生,陕西礼泉人。198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获理学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国资处处长。陕西省地理学会常务理事、植物学会理事、全国高等院校中国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会员。学科方向自然地理学。

先后承担植物地理学、土地管理专题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和野外实习工作。主要开展地理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应用研究及交叉研究。先后承担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及地方经济建设项目各1项。出版《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专著1本。先后在《地理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关于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多方面的研究结论和观点受到了国内专家学者的认可、好评,并被国内文摘类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地理学文摘》《植物研究进展》(CABS)等转载。在土地资源开发管理研究领域,就我国新时期土地基本国策提出了鲜明的观点。编写的教学讲义《新时期土地利用管理研究》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三等奖。系列研究成果《秦岭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荣获陕西省高等院校2004年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1)李万鹏,1962年8月生,陕西省礼泉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2001-2003年在西安交大人文学院哲学研究生班学习。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政法系(社科部)主任。陕西省哲学学会理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理事。学科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先后主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伦理学等课程。主持和参与校级教改项目4项,获校级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完成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先后在《理论导刊》等中文核心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4篇,其中2篇先后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并参与校级人文社会科学课题3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3项;获校级优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教育工委和陕西省教育厅优秀论文三等奖各1项。

(12)杨生博,1961年11月生,陕西礼泉人。陕西师范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艺术系主任,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学术领导小组成员。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会员、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员、陕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学科方向为政治学。

先后担任政策学等多门公共基础课和生命哲学的全校选修课程的讲授任务。主持完成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完成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陕西省教育厅共同资助的科研基金项目1项。主持研究陕西省科技厅科研基金项目《西咸旅游同线化行为发展战略研究》。出版专著5部。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咸阳市“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人民政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余篇,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试谈爱国主义的含义及其层次性》一文获陕西省1999-2000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

(13)李伟,1954年生,陕西武功县人。陕西师范大学毕业,民盟盟员,咸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学科方向为文学理论

长期从事写作教学,先后讲授基础写作学等近十门课程。科研主攻方向为写作思维学,发表有关写作思维研究的论文20多篇。主要理论专著有《写作思维学导论》和《毕业学术论文设计与写作》,主持厅级、省级科研项目各1项。《新编写作思维学教程》2006年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系列人生思考编著10多部,共计250余万字。2001年获得“咸阳市师德标兵”称号。

(14)雷依群,1949年12月生,陕西高陵人。陕西师范大学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学科方向为专门史,研究方向为秦汉文化魏晋南北朝史。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课程的教学,并能以科研带动教学,在秦汉史、北周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撰写和与人合作编纂专著6部。在《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史学月刊》《考古文物》等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6部。他首次提出的“汉代帝陵无昭穆制度”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双选制”已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198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9年晋升为教授,1988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2006年被授予陕西省教学名师称号。

(15)樊西宁,1956年3月生,陕西富县人。1979年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200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课程班。中共党员,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士学位委员会委员,学报编委会委员,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所长,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学科方向为体育教育学。

先后担任篮球等多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省教育厅科研课题2项,学校科研课题6项。编著及主编教材7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9篇,并有7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育》转载或索引。1996年被原国家体委授予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3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聘为陕西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委。

三、重点学科管理

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启动后,科技产业处根据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切实发挥管理和引导职能,坚持每年对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检查考核的重点内容是:重点学科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科研成果获奖情况、承办或者参加学术交流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科研力量的培养和积聚等情况。

2005年12月16日至20日,科技产业处在院长助理舒世昌带领下,利用一周时间,通过听取专门汇报、查看有关资料档案、现场走访等形式,对4个重点学科的研究梯队、优势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检查发现,学校首批重点学科确立以来,各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一是各重点学科基本上都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研究方向;二是科研梯队建设的层次较2003年以前明显提升,研究人员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日渐合理,学历层次越来越高;三是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处于国际国内前沿领域的科研项目开始落户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往有了显著提高;四是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日渐浓厚,科研积极性明显增强,学术交流比较活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的治学观念正在逐步形成;五是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契机,研究人员积极发挥团队力量,凝练学科优势,聚集研究重点,形成了较为明晰的研究基地;六是专项建设经费使用比较合理,基本做到了专款专用

在检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各个学科之间还存在着建设不平衡现象;二是个别学科后备研究力量严重不足,人才梯队结构不尽合理;三是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受奖励的优秀科研成果数量不够多,层次不够高,没有达到学校对重点学科的预期和要求;四是实验室建设还不能满足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甚至不能达到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五是专项建设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尚未制度化和规范化,主要表现在扶持的经费大部分都没有花出去,专项建设经费出现大面积的剩余。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客观上讲,主要是开展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还缺乏经验,各系的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从主观方面讲,主要是各系的重视和努力程度不同,个别学科的负责人对重点学科建设认识还不是很到位。

此次检查活动结束后,科技产业处及时向学校党政提交了关于重点学科建设检查情况的专题报告,并在校报和校园网上通报了检查的具体情况。2006年12月,科技产业处对重点学科建设情况又进行了一次检查。从检查结果看,校系两级不断提高引进高素质人才的质量,加快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评选步伐,加大在图书馆、实验室和各重点学科的投入力度,促进了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的不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