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查研究操作过程
传统实地调查的工作流程,一般包括调查者到调查地调查、完成调研报告、送审(评价、送阅或发表)调研报告这样三个阶段,即三阶段的实地调研模式。陈云在青浦农村调查中,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典型调查地、比较研究地、交换意见地的三级调查地五阶段实地调研模式(见下图)。这种在调研模式上实现的重大创新,对我们开展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实地调研模式图
(一)选择和确定调查地
1.典型调查地的选定
典型调查地是指对调研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需要进行重点和全面调查的地方或地点。从陈云的青浦农村调查来看,选择和确定典型调查地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选择有较大的代表性的地方作为典型调查地
实地调查一般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解决某地出现的某个特定的问题而进行的个案实地调查(如救灾调查、保险勘察),对于这种调查,调查者没有选择调查地点的自由。另一种是为了解决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普遍出现的某个或某类问题而进行的典型实地调查。这种调查属于抽样调查。依据抽取样本的原则不同,抽样调查可以划分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非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法又可以划分为任意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三种。[2]
在青浦农村调查中,陈云就是依据判断抽样法来选择调查样本(典型调查地)的。判断抽样,又称立意抽样,它是按照专家的判断决定所选样本的一种方法。使用这种抽样法应极力避免挑选极端类型的样本,而应该选取“多数型”或“平均型”的样本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以期透过对典型样本的调查研究而了解一类事物的总体状态和普遍特征。
(2)选择调查者比较熟悉的地方作为典型调查地
陈云对青浦县小蒸公社熟悉到何种程度呢?这里是陈云的家乡,也是他1927年搞过农民运动的地方,从1952年10初开始他就特别约定青浦两名表现较好、敢于说实话的农民曹象波、曹兴达作为他了解农村变化的长期联系人,多次交往和面谈。1955年1月至1957年3月陈云还亲自三次到青浦县做实地调查。[3]
根据陈云的论述,[4]所谓“熟悉”的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是与当地的人比较熟悉。这样,当调查者进行调查时,受访人不但“敢于讲话”,而且能够“讲真话”。二是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样,既有利于全面、细致、准确地了解典型调查地的有关情况,又有利于提高调查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调查者比较熟悉的地方,必须同时具备“有较大的代表性”的典型特征。
2.比较研究地的选定
在典型调查地调查之后,再找到几个与典型调查地的情况相似和不同的地方作为参照物作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在典型调查地所得到的调研结论、以及检验典型调研结论的普遍适用性问题。陈云把比较研究地分为两种类型:与典型调查地情况相仿的同类比较研究地,与典型调查地情况不同的非同类比较研究地。在选择和确定比较研究地时,一般应掌握好这样三个基本原则:
(1)类型齐全原则。即:既要选择与典型调查地“情况相仿”的同类比较研究地,也要选择与典型调查地情况明显“不同”的非同类比较研究地。
(2)数量多个原则。即:各类比较研究地的数量一般不要只是一个,最好多选几个。在青浦调查中,陈云选了5个同类比较研究地、2个非同类比较研究地。
(3)规模相当原则。即:比较研究地的规模不应小于典型调查地的规模。在青浦调查中陈云所选的7个县级比较研究地,与小蒸公社所在的青浦县在行政区划的规模上是相当的,这样,可以保证比较研究地与典型调查地的横向可比性。
3.交换意见地的选定
交换意见地,是指调查者交流、研讨、检验调研结论及其适用性的地方。对于指导全面工作的调查来说,在比较研究地对调研结论进行了比较调查和比较研究之后,最好再选择交换意见地作进一步的求解和考证。选择和确定交换意见地的基本原则如下:
(1)覆盖足够原则。即:交换意见地(在行政区划上的)覆盖范围应该不低于调研问题和结论所涉及的范围。如果调研问题和结论具有全国性影响,则交换意见地的覆盖和影响范围不应该小于省(部)级。陈云青浦农村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和结论属于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农村政策问题,所以,他选定了上海、浙江、江苏、河北省(市)委作为交换意见地。如果调研问题和结论仅限于省(部)、市、县或乡镇的范围,则交换意见地可确定为省(部)以下的相应地方(机构)即可。
(2)数量多个原则。即:交换意见地的数量一般不要只是一个,最好多选几个,交换意见地的数量越多,越有助于修正调研结论的偏差和片面性,越有助于求证调研结论的适用范围和适用规则。陈云与四个交换意见地交流和探讨的结果,科学地得出了有关调研结论的全国普适性和不可“一刀切”的适用规则。
(3)权威足够原则。即:调查人到交换意见地进行交流和研讨时,应该在交换意见地选择与调研问题所涉及的层次和范围相匹配、具有足够权威的机构(部门)的有关人员作为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意见交换人。陈云选取了交换意见地制定和推行政策的最高权威机构[省(市)委]的负责人作为意见交换人。
(二)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选择了调查地后,接下来就要做好调查研究的准备工作。可以这样说,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调查研究成果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备工作进行的程度。调查研究前的准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制订调查计划
在实施调查之前,领导者应组织制订一个调查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说明调查目的和任务,确定所要解决的问题;选定调查对象,即根据调查目的和要求,明确调查的地区、单位、范围和规模;大致规划进行调查所需求的时间和步骤,确定调查的类型与方法,提出应该注意的事项;确定进行调查的组织形式、人员分工及工作制度;大致确定调查的每一项目及所需的调查期限、经费等。
2.学习有关知识和政策
根据调查目的及要求,调查前还应学习一些与调查项目、调查内容和调查对象有关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此外,还应学习一些与调查有关的方法方面的基本知识,如关于论述调查研究的专著,做社会调查时必须具备的社会心理学、调查统计、摄影、录像等知识。除了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学习有关方针、政策,弄清楚总政策与具体政策的关系、现行政策与过去政策的关系、各项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
对于某些调查来说,领导者还要组织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调查问卷是直接发给被调查者或由调查者代填的一种调查表。其内容是根据调查目的而向被调查者提出来需要回答的一些问题。调查表格是用许多纵横线条画成若干方格,纵行称栏、横条称行,栏首或行首写明栏目名称,下面的空格填写调查记录。调查表格是用来搜集社会生活的事实的有效工具之一。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表格之前,最好先对调查的题目作一概括的调查访问,以求对实际情况有个初步的认识。在设计问卷和表格时,可先把想到的项目一一写下来,多多益善。先不看逻辑的次序和先后的顺序,把所有调查的项目都写完以后,再向熟悉这方面情况的人请教删去无用的项目,增加必要的项目,尽量完备。然后就可以按逻辑顺序将各项目加以合理的排列。问卷和表格内的问题应繁简得当,清楚明白,便于作答和填写。(www.xing528.com)
4.筹措调查研究经费
开展调查研究,总需要一定的经费。如调查人员的差旅费、住宿费、办公费、调查材料的复制费、调查表格的印刷费以及诸如此类的调查费用。
调研经费的来源要看调查任务的性质,一般就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如果是管理部门的业务,则在行政经费中开支;如果是企业单位的经营,则在管理费中开支;如果是教育系统的教学活动,则在教育经费中开支。当然,一些大规模的普查(如我国的几次人口普查),则有专门的款项,用于专门的需要。在国外,常有一些团体和基金会经费资助各类社会经济调查。
在每一次调查开始之前,应落实经费的来源,并编制切实可行的调查经费计划,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按计划支取并报销。
5.加强接洽和联络
领导者到被调查者那里去进行调查,必须预先进行联系。这种联系有时比较简单,但有时也很复杂,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如果在管辖区内调查,可以预先通知一下,讲明调查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以及调查的初步打算,好让对方有所准备。如果到较远的地方去做规模较大的调查,则最好派一支“先头部队”,取得当地组织的帮助,安排有关事宜,并对那里的基本情况作一下概括的了解。如果是分头调查,各组要经常保持联系,及时通报调查进展等情况。
(三)开展实地调查访谈
1.调查的态度和注意事项
领导者从事调查研究,是主体反映客体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劳动。调查研究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调查能否顺利进行和调查的效果。因此,一般对调查研究都有严格的要求。
(1)尊重群众,虚心求教。领导者从事调查工作,主要是面向群众,到群众实践中去寻求真理。因此,“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5]每个领导者都应学习毛泽东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调查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考虑到群众的便利与时间,并能引起群众的兴趣,使他们不厌倦而乐于接谈。
(2)坚持调查的客观性。领导者在调查研究时,应该客观地、冷静地了解事实本身,对客观事实不容许有任何一点杜撰和歪曲。这就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求是”,必须先有“实事”而不是“虚事”、“假事”。因此,领导者为获得“实事”,就必须深入实际,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然而,这一点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些领导者还没有进行调查之前,就先有了对某一事物认识的“结论”。他们之所以还要去调查一番,其目的不过是去收集一些片面材料来“证明”他们的“结论”。实践证明,根据这种主观片面的调查材料所证明的“结论”迟早必然破产,这是毫不足怪的。
(3)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实地调查是件极其辛苦的工作。领导者必须不畏劳苦,不怕艰难。特别是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农村或矿区进行调查时,更要作艰苦的准备。
(4)有韧性和毅力。领导者在调查过程中,免不了要碰钉子,遇阻碍。为了把问题调查清楚,要到处寻找调查对象,还可能会受到冷遇,碰到挫折。要是没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是搞不好调查的。
2.调查的具体方法与艺术
调查的实施,是整个调查工作中最主要、最生动的一个阶段,它是通过各种具体方法来实现的。
(1)开调研会。就是由调查者主持会议,依据事先准备的调查提纲,向到会者提出问题,展开讨论。这种方法是做典型调查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要开好调查会,下面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参加开会的人要慎重选择,这些人既要有代表性,又要能提供情况,人数以三五个或七八个为宜;二是开有准备的会,为此可把调查问卷或调查提纲发给到会的人作准备;三是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对每一件事都要问清楚、问确切;四是要善于引导启发。
(2)个别访问。这是进行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时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使是采用其他具体调查方法时,个别访问也总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详尽、更确凿、更真实地了解有关细节,进一步摸清情况,把问题搞清楚。进行个别访问时,首先要注意选准访问对象,并注重悉心研究和掌握访问对象的心理,这是搞好访问必不可少的工作,决不能掉以轻心。在访问时,要学会交谈的艺术,善于把握谈话的方向,还要时刻注意礼貌,尊重调查对象。
(3)现场观察。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调查中的现场观察,就是走到调查对象那里去,用自己的感官及观察仪器去直接观察调查对象,根据调查目的和调查提纲收集直接的感性材料。这种方法是获得直观认识的最好途径,它使调查的内容更加切实、准确、富有生气。因此,领导者在实际调查中尽管不能事事都做到现场观察,但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对一些主要的、有加深认识的必要的情况进行现场观察。
3.怎样消除疑问
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如果遇到答案有可疑之处,可以立刻追问,以求解答。这种发问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可证实答案的真伪,二是可消除调查者的疑团。还有一个办法是不立刻追问,而是在该问题旁边打一个记号,等调查完后,再将疑问提出。
(四)调查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在调查的实施阶段,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和记录材料,以及随后对材料进行核实审查和初步整理。
1.调查材料的收集与记录
在调查中,领导者眼光应该主要放在事实材料的收集、记录上。为了不使材料散失或遗忘,领导者必须抓紧时间和一切机会,随时记录。要从点滴开始,勤收集、勤记录。见到可调查的对象,就随时灵活地提出问题,对于被调查者的回答或当场记,或事后补记。现在虽有了随身记录设备,但仍要注意用笔记录,把当时的情景、表情、心态及自己的思想火花记录下来,这是现代化设备解决不了的。
2.调查材料的核实审查
当调查材料收集到一定数量时,为了保证汇总和初步整理的正确性,必须对材料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严格的核实审查,然后才能进行初步整理。这就是说,领导者在初步整理材料之前,不应简单地把听到的和见到的一切都当做可靠的材料,不加考虑地加以整理,而必须弄明材料的真伪和可靠程度。如果原始材料中有差错,加工整理就不容易发现和修正,研究时就会因此而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材料的审查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要求领导者不要轻易相信或急躁行事,而应客观、冷静、细致地处理每一份材料。
3.调查材料的初步整理
经过核实审查之后的材料必须进行初步整理,其目的是便于日后分析、综合、研究。材料的初步整理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第一,选择材料。对众多的材料首先要进行选择,把重要的有价值的留下来;第二,分类归纳。按照调查提纲,或作专门问题,或依材料性质,分门别类归纳在一起;第三,统计与制表。如果调查材料很多,则要把它们制成各项眉目清楚、一目了然的登记表或统计表;第四,登录与整编。即将每个调查单位的原始材料分类排列,按序号加以编辑整理,便于查阅使用。
4.重视研究工作,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调查研究是调查与研究的统一过程。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有调查。有的同志只做调查,不重研究,下去走走、看看、听听就了事,不作认真的研究,这是不对的。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不研究问题的根源及解决办法,不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调查就失去了意义和作用。所以,调查与研究必须并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