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沟通主体与客体的注意力
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如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上卷)》早就指出,一切分析的出发点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因此“世界”首先被分类为“主观”和“客观”。从主体发出的对外界(客体)的注意力的投射,在英文中叫做“意向”。意向是一切带有目的性的行为的先导(参见“intention”词条,PP.668—669,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Houghton Mifflin,1985),它的发生不必定以外界激励为条件,尽管它与英文“注意”有相近的拉丁文词根。“注意”通常是与外界的激励条件相联系而发生的,它在英文中与动词“Pay”和介词“to”的连用方式(“Pay attention to...”)也说明了这一点。注意是主体的心智力量在特定客体上集注,因此在英文中它与“注意力”是同一个词。在心理学概念体系里,与主观意识所发出的“意向性”不同,注意力是生物(智能的和非智能的物种)共有的能力。它可以在意识形成之前发生,例如眼睛对运动物体的“注意”以及随后而来的对所追踪物体的“知觉”(Musseler and Aschersleben,1996)。
注意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平时人们常说的“聚精会神”、“精力集中”、“专心致志”等就是指“注意”的意思。它和人的心理过程紧密相连,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属性或特性,体现出指向性和集中性。如“注意听”是听觉对声音的指向、集中,“注意看”是视觉对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记”是心理活动对记忆材料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思考”是对思维内容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做”是对操作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等。20世纪中叶以后,“选择性注意”这个术语成为学术界把握“注意力”内涵的一个主要概念,它既承认主体的能动性,又继续涵盖着行为学派的“激励—反应”理论,使注意力成为勾连主观与客观的中介。
“注意”和“注意力”的事例在生活中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在办某项事情之前,常有关心的人提醒要“留神”点;还有中国功夫讲究的聚精会神,都含有“注意”的意思。在佛教领域,注意就更是习以为常了。据说我国古代一位禅师,流传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学生对一祖(禅宗)说:“请为我写一句最明智的话。”一祖拿起一支毛笔,写下了一个词:“注意。”学生问:“这就是全部吗?”一祖写道:“注意,注意。”那个学生烦躁地说:“我看这并不算精深!”作为回答,一祖仍然简单地写道:“注意,注意,注意。”在这里,禅师不仅是要求他的学生能在冥思时集中他们全部的注意力,而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如此。他们的注意力应该是绝对地具有任务定向性,因为这样有意识地执行日常任务才能完成要求或进行重复的理解。
注意力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注意力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客观事物是繁多的,宇宙是无限的,而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在一生中能认识很多事物,但在某一时间,同时反映到人脑中的客观对象,却只是有限的一部分,这是意识狭窄和狭隘性的一面。它表明人的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朝向一切对象,而是有选择、有方向地指向特定的客体。正如许多心理研究证明的,注意力消费有它的局限性,分配到一处的注意力不能同时分配到其他地方。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不可二用”,也含有这样的意识。
其次,注意力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它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能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持并深入下去。注意力的集中性,是人的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从各个方面集中到某种对象或现象上,并对其他活动产生抑制性的反映。进入这种状态后,人对其他无关的事物便会产生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如庙里打坐的禅师就经常出现这种状况。注意力的指向性与集中性是相互联系而又不可分割的两个特点,离开指向性谈不上集中,离开集中性指向也失掉意义。
再次,注意力具有转瞬即逝的特性。注意力不是心理活动过程,因为注意力本身并不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点和功能,它只是保证心理过程更好地反映和变革客观现实,使心理活动富于组织性、积极性、清晰性和深刻性。同时,由于人的需要的多样性,所以它具有一种意识倾向特征。当需要满足时,意识倾向性便发生转移,原有注意力随之消失。因为人的注意力就那么多,而且它只能通过设法锻炼人的思维或刺激人的需要而略微增加,这样注意力便成为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稀缺资源,谁获得注意力最多谁就能获得成功。
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力的生理机制是很复杂的,它是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层次的活动。(www.xing528.com)
首先,定向反射是唤起与产生注意力的最初生理机制。定向反射是新刺激引起的一种应答性反应。根据巴甫洛夫的解释,这种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在刺激物作用方向上的相应运动———眼睛和头部转向刺激物。它具有三个不同的发展时相:第一,指向反射,即指感官朝向新刺激方向;第二,探究反射,即主体接近刺激物并开始揭示它的意义;第三,“是什么反射”,对刺激物已能初步理解(认识)。注意力的一切基本特性都在其最基本的形式中作为定向反射而清晰地表现出来。
除无条件发生的定向反射外,还有形成条件反射时发生条件定向反应。人的注意力是以脑中的条件联系为基础的,这种条件联系既有第一信号系统的,也有第二信号系统的,而第二信号系统的联系是人的随意注意的重要基础。
其次,从中枢神经过程来看,相互诱导和优势兴奋中心说,对于揭示和理解注意力的生理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乌赫托姆斯基的优势原则,在大脑中经常有一个占优势的“兴奋灶”,它能把兴奋都吸引到自己方面来,因而投射到该部位的刺激信息以及同该部位有关联的事物,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另外,根据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原理,该部位的兴奋能导致其他邻近部位的抑制,于是落在邻近部位的刺激不易引起人的注意。因而使注意力具有集中性的特点。
优势兴奋中心是一种动态过程,它可以转移,可以从这一部位转到另一部位,这也是注意力转移的生理机制。
再次,从中枢神经部位来看,大脑额叶区、脑干网状结构和丘脑等部位同注意力关系密切。
在高级的随意注意力调节上额叶起着重要作用。切除了额叶的动物,其定向反应便失去了选择性。额叶损伤的患者注意力表现出不稳定状态,不能专注,不能借助言语指令引起稳固的紧张的随意注意。而健康的人在紧张注意的条件下,大脑额叶的生物电便发生变化。
由于网状结构向大脑皮层提供兴奋性,从而保证着由睡眠过渡到觉醒,由消极觉醒过渡到积极觉醒的大脑活动的普遍激活。大脑皮层的这种普遍激活状态和背景,是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及注意力的指向和集中所不可缺少的。
丘脑是把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经活动,由外周向中枢,再由低级中枢向高级中枢传递的中间转换站。这也是产生注意力所不可缺少的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