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红诊断思路:
眼红是因眼部出血或充血引起的,可分为眼睑红或眼球红。
★眼睑红主要由皮肤和分泌腺体的炎症引起,如接触性皮炎、睑缘炎及睑腺炎。
★眼球红主要由结膜充血和睫状充血引起,前者见于结膜炎症,病情轻;后者见于眼球前部炎症,预示着病情较重,应仔细询问病史及检查,做出正确诊断。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鉴别见表2-4。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早期不典型,如检查不仔细会误诊为结膜炎。当海绵窦或眶后部动、静脉异常交通时,球结膜表面静脉纡曲、怒张成螺旋状,易误诊为一般结膜炎症。结膜充血、水肿重影响巩膜观察时,可滴副肾素后帮助诊断。
表2-4 结膜充血与睫状充血的鉴别
一、眼睑红
(一)眼睑充血
常见于眼睑的急性炎症、挫伤、物理及化学伤等。分①弥漫性充血:范围广且边界不清,见于急性睑腺炎(扪及肿块及局限性压痛)、虫咬伤(皮肤痒及水肿)以及热烧伤和化学伤(接触理化物质病史)。②局限性充血:鲜红伴眼睑肿胀和压痛,如睑腺炎、皮肤丹毒。③眶周充血:眶骨膜炎、眶蜂窝织炎。
对于眼睑及眼眶炎症,全身(眶部炎症静脉用足量抗生素)或局部用抗生素,局部湿热敷等,脓肿形成后切开排脓。
眼部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
【病因】 性质较为严重的睑皮肤病,由于三叉神经的半月神经节或某一分支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发病后终身免疫,很少复发。
【临床特点】 常发生于三叉神经的眼支,头皮、前额与上睑皮肤。其特点为以前额的中线为界仅侵犯单侧。分布区皮肤有剧烈疼痛,数日后出现皮肤潮红、肿胀,簇生无数透明、大小不一的疱疹,呈带状排列,数周内结痂脱落。且侵犯真皮,遗留永久性瘢痕。常并发角膜炎和虹膜睫状体炎,出现畏光、流泪,影响视力。也可伴有发热、畏寒、不适等全身症状,或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处理】 休息,局部涂1%甲紫,也可撒滑石粉。疼痛剧烈时可给予镇静药和镇痛药。肌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和维生素B12,以提高机体抵抗力。若并发角膜炎或虹膜睫状体炎,局部应点0.1%~0.2%碘苷(疱疹净)、散瞳及热敷等。也可适当加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
眼睑皮肤对某些致敏原所产生的变态反应。可单独或合并头面部皮肤变态反应。
【病因】 药物、化妆品变态反应,塑料制品(如眼镜架等)变态反应。
【临床特点】 ①病变部位有痒及烧灼感。②眼睑红肿,皮肤起疱,伴有渗液,到慢性期,渗液、红肿减轻,皮肤表面变得粗糙,有痂皮及脱屑。③有时伴有睑黏膜肥厚、充血、水肿。
【处理】 ①除去病因,立即中断对致病原的接触和使用。②急性期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冷湿敷。局部应用皮质激素药物如0.025%地塞米松及泼尼松眼膏。③全身服用维生素类药物及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扑尔敏)等。
睑腺炎(hordeolum;stye)
【病因】 葡萄球菌侵入睫毛根部皮脂腺(zeis腺)或睑板腺而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前者为外睑腺炎,后者为内睑腺炎。当身体抵抗力降低、营养不良、屈光不正时容易发生。
【临床特点】
1.外睑腺炎 亦称外麦粒肿(external hordeolum)。开始时睑局部水肿,轻度充血,自觉胀痛,近睑缘处可触及硬结,触痛明显,以后逐渐加重,形成脓肿,且在睫毛根部附近出现黄色脓头,破溃排脓后疼痛迅速消退。重者引起眼睑高度红肿,邻近球结膜水肿,耳前淋巴结肿痛,甚至全身畏寒、发热等。
2.内睑腺炎 亦称内麦粒肿(internal hordeolum)。因睑板腺位于致密的睑板纤维组织内,故疼痛较剧。早期发炎的睑板腺开口处充血隆起,数日后睑结膜面隐约可见黄色脓点,最后穿破睑结膜,排脓于结膜囊内。
【处理】 早期,局部理疗或热敷,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药膏,促使炎症消退。重病者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以控制炎症,防止扩散。切忌过早切开或挤压,否则炎症扩散,引起眶蜂窝织炎、海绵窦血栓或败血症,危及生命。
脓点已出现,局部有波动感时,切开排脓,外睑腺炎在皮肤面沿睑缘做横型切口,一定要将脓栓摘出。内睑腺炎,在睑结膜面做与睑缘垂直的切口,排净脓液。
急性泪囊炎(acure dacryocysitis)
【病因】 多由慢性泪囊炎转变而来。泪囊炎症状突然加剧,泪囊及其周围的蜂窝组织也发生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特点】 ①泪囊区高度红肿、发热、剧痛和压痛,并可扩延至上下睑、鼻根部,可合并全身不适、发热、白细胞增多等症状。②脓肿破溃、排脓后,症状减轻,但可形成泪囊瘘,长期不愈。
【处理】 早期局部热敷,点抗生素眼药水及眼膏,全身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脓肿形成后,应切开引流。炎症消退3个月后,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囊摘除术。
眼眶炎症
引起眼眶炎症的原因:①多由邻近部位炎症病变蔓延,特别是副鼻窦炎引起。②眼眶组织本身感染,如眶外伤或手术后感染等。③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从部位上,眼眶炎症可分为眶壁炎症和眶内容炎症,前者如眶骨骨髓炎,眶骨膜炎;后者如眶蜂窝织炎,眼球筋膜炎等。从病程上,眼眶炎症可分为眼眶急性炎症和眼眶慢性炎症。急性眼眶炎症主要有:眼眶蜂窝织炎、血栓性静脉炎、急性眶骨膜炎、眼球筋膜炎;慢性眼眶炎症表现为组织增殖,可由急性感染演变而成,如具有瘘管长期不愈的骨髓炎。也可由原发性的眼眶慢性炎症,如眼眶结核、眼眶梅毒、眼眶真菌感染、眼眶鼻疽病等特异性感染及由肉芽肿性炎症假性肿瘤等非特异性感染所致。
眼眶的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不仅危害视力,还可对生命造成威协。炎症的血管性反应一方面引起眼球突出,重者可以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另一方面造成眶压增加,压迫视神经,使其水肿及萎缩。此外,大量炎症毒性产物被吸收,可引起全身中毒。炎症可蔓延到颅内引起脑膜炎、脑脓肿或海绵窦血栓形成等;也可扩散到全身发生败血症。因此对于眶部炎症应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早期给予治疗。
眼眶骨膜炎(orbital periostitis)
是指覆盖于眶骨表面的一层纤维性结缔组织膜的炎性病变,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前后两种。前部眶骨膜炎较为多见,患侧皮肤红肿,可触到肥厚的骨缘并有压痛,同时眼球向病灶相对方向移位,诊断较为容易。而后部的眶骨膜炎,则由于病变深在,虽有眼球突出及压痛等症状,但诊断较困难。两者可互相波及。
【病因】 由全身传染病或败血症迁徒和局部(如副鼻窦、眼睑及泪囊)感染蔓延而来。
【临床特点】 前部眶骨膜炎:急性眶骨膜炎多为副鼻窦感染所致。最初皮肤红肿或结膜充血、水肿,继则眶缘部出现局限性坚硬肿块,有自发性疼痛及触痛,疼痛可延及眉部,夜间尤甚。严重者可伴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甚至引起骨髓炎,也可致化脓,脓肿破溃后常造成瘘管。慢性眶骨膜炎多为结核、梅毒所致。①结核性眶骨膜炎:多见于20岁以下的结核病患者,外伤为其诱因。其典型变化是所谓“无热脓肿”的形成。脓肿穿破或切开后,用探针可触及粗糙的骨表面,坏死的骨片或碎屑可自创口排出。创口周围的皮肤组织向内翻卷,久不愈合,或虽愈合,但由于瘢痕组织与骨壁发生粘连,以致形成睑外翻及眼睑闭合不全。②梅毒性眶骨膜炎:见于晚期梅毒,常发生在眶上缘处,眶骨膜逐渐变厚,很少形成脓肿,有时可致梅毒瘤。
后部眶骨膜炎: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及眼球后部的压痛,而眼外部常无明显炎症表现。眶尖部骨膜炎对视神经的威胁大,预后严重,常可形成“眶上裂”或“眶尖”综合征,甚至向颅腔蔓延引起脑膜炎而危及生命。骨膜下脓肿向眶内穿破,则引起眶蜂窝织炎。
【处理】 应针对病因加以处理,如结核性者抗结核治疗,梅毒性者则行驱梅疗法。全身给予抗生素,必要时用激素,同时清除可能存在的原发病灶。局部进行热敷、理疗,已形成脓肿者可切开引流并刮除腐骨及坏死组织。
眶蜂窝织炎(orbital cellulitis)
为眶内软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较严重,甚至可引起脑膜炎或海绵窦血栓形成而危及生命。
【病因】 基本同眼眶骨膜炎,或从眼眶骨膜炎蔓延而来。
【临床特点】 眼睑红肿热痛,且压痛广泛,表面隐约可见扩张的静脉血管网。球结膜高度水肿,甚至突出于睑裂之外。当炎症向膈后蔓延时,即出现眼球突出、运动受限或完全固定不动。由于眼球突出,可造成暴露性角膜炎。眼底可见视网膜静脉曲张或血栓形成以及渗出等,并可引起视神经炎和视神经萎缩,视力严重下降。也可形成脓肿,触及有波动感。有时在近眶缘处皮肤或穹窿部结膜出现脓点,破溃排脓后,症状可逐渐消退,或病情继续进展,向颅内蔓延而引起海绵窦血栓形成:脑膜炎或脑脓肿而危及生命。此时病人出现恶寒、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发生谵妄、昏迷、惊厥等全身症状。
【处理】 应用大量广谱抗生素,严重者应用激素。局部热敷或超短波治疗,脓肿形成可切开排脓。卧床休息,补充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及解热疗法等。
眼球筋膜炎(tenonits)
可分为浆液性与化脓性两种。
浆液性眼球筋膜炎
【病因】 原因不明,常伴发风湿病,可能是对某种细菌过敏所致。多为双眼,发病迅速。
【临床特点】 主要表现为眼睑肿胀,球结膜高度水肿,轻度眼球突出,眼球运动受限。眼部有压痛及自发性疼痛,尤其是眼球转动时明显。但无体温增高与白细胞增加等现象。病变可自愈,但易复发。
【处理】 以消除原发病灶为主,同时给予激素和水杨酸钠等药物。局部进行热敷或超短波治疗。
化脓性眼球筋膜炎
多由全身传染病迁徒而来,或继发于全眼球炎、外伤或眼肌手术感染等。症状与眶蜂窝织炎相似,但较轻,一般不出现全身症状。处理可参照眶蜂窝织炎。
(二)眼睑出血
【临床特点】 ①眼睑局部损伤:常见钝挫伤,鲜红、局限伴水肿,大量出血可越过正中线到达对侧眼睑。②眼睑以外组织损伤:眼眶、眶尖、颅底等损伤所致,往往为暗红色弥漫性出血。③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胸腹部挤压伤引起多为点、片状,且有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处理】 处理外伤、抗感染、止血及治疗全身病。
二、眼球红
眼球充血
眼球的炎症、眼压增高及眼外伤等,分结膜充血、睫状充血、混合性充血及巩膜充血。
(一)结膜充血
为结膜炎的主要体征。球结膜血管充血,颜色鲜红,越靠近穹隆越明显,充血的血管表浅且随结膜移动。
1.结膜炎病因 ①传染性: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可经空气、灰尘、水或污染的手、毛巾等途径传染,也可由邻近组织的病变波及,如眼睑、泪器、角膜、眼眶等的炎症。②非传染性:由机械性、物理性(热、辐射、电)、化学性(酸、碱)等物质的刺激引起,也可因变态反应。
2.结膜炎分类 按病情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衣原体性、病毒性、真菌性及变态反应性等。
3.结膜炎临床特点 ①痒、烧灼、异物感,一般无明显疼痛,无视力障碍。②充血:睑、球结膜充血,为结膜炎的主要体征,需与睫状充血鉴别。③分泌物:急性炎症时,如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淋球菌性、病毒性结膜炎,眼红明显且伴有多量黏液、黏液脓性或膜性分泌物;慢性炎症时,如慢性卡他性结膜炎、沙眼,眼红轻,且多呈丝状或泡沫状,附着在睑缘及眦部。④水肿:急性炎症者,可出现球结膜水肿,甚至出血、眼睑红肿。⑤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为长期慢性炎症的结果。乳头增生为结膜上皮过度增生,呈细小乳头或天鹅绒状,无特异性。滤泡形成为结膜上皮下淋巴细胞局限性集聚,呈半球状隆起,血管从滤泡周围绕行为特点。⑥睑结膜的假膜或真膜形成:为含纤维蛋白的渗出物,如与下层结膜组织结合疏松容易剥离,即为假膜,见于腺病毒、包涵体性;与下层结膜组织结合坚固,强行剥离出血为真膜,如白喉。⑦耳前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主要见于病毒性者。
4.结膜炎处理原则 ①控制炎症,阻止其蔓延扩散,以局部用药为主。②禁止包扎患眼,因包扎可使结膜囊内温度升高,更有利于致病菌的繁殖。③结膜囊内分泌物多者可用生理盐水或3%~4%硼酸溶液清洁冲洗。④两眼同时用药,先点健眼,头偏向患侧,防止健眼感染。⑤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用手揉眼,不用别人的手帕、毛巾。当发现“红眼”患者时,应进行隔离。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及大众卫生宣教工作。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acute catarrhal conjunctivitis)(www.xing528.com)
【病因】 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传染性眼病,俗称“红眼”。常见的细菌有科-韦(Koch-Weeks)杆菌、肺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般多在春夏暖和季节流行,肺炎双球菌引起者多见于冬季。
【临床特点】 两眼同时或先后急性发病。患者自觉刺痒及异物感,眼睑因肿胀或分泌物粘连难以睁开。除有睑球结膜充血外,还可见:①大量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可粘着睑缘及睫毛。重者分泌物中的纤维蛋白凝成乳白色假膜,附着在睑结膜的表面,用镊子剥离,留有轻微出血(应与真膜区别,后者由白喉杆菌引起,呈灰黄色,为大量的纤维蛋白与坏死的结膜凝结而成,不易剥离,如强行除去,其下露出溃疡面,引起出血及组织损伤)。②球结膜水肿,肺炎球菌及流感杆菌引起者结膜下有出血点。③眼睑红肿。④发病3~4d病情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约2周痊愈,可并发角膜浸润。
【处理】 ①点抗生素眼药水,0.25%氯霉素、0.3%氧氟沙星、1%氨苄青霉素,每1~2小时1次,晚间涂以抗生素眼膏。必要时早期做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或检查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②分泌物过多,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水冲洗。③禁忌包扎及热敷。④预防传染,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后也应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 EKC)
【病因】 腺病毒8型引起,传染性强。
【临床特点】 表现急性滤泡性结膜炎,易伴发角膜炎。①多为双侧,可一眼先发病,可有头痛、低热等全身症状。②自觉有异物感、痒,但分泌物少且为水样。③1/3的患者睑结膜上可见伪膜。④结膜高度充血、水肿。⑤下睑结膜及穹窿部有多的圆形滤泡,有时结膜下可出现点状出血。⑥耳前淋巴结肿大且有压痛。⑦患者感怕光、流泪、异物感及视物模糊时,表明有浅层点状角膜炎,裂隙灯检查时可见角膜中心区有很多散在点状混浊,上皮下有圆形浸润,但不形成溃疡。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浸润逐渐吸收后,常可留下不同程度的薄翳,标志着曾经患过此病,一般对视力无大影响。
【处理】 以局部用药为主。0.1%碘苷、0.5%环胞苷等眼药水,每小时点眼1次。伴有角膜炎时加点0.5%醋酸可的松液或0.1%地塞米松液,4/d,可抑制炎症、促进浸润吸收、减轻薄翳形成。抗生素眼药水点眼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医务人员应注意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tivitis)
一种新型结膜角膜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传染性极强,可暴发流行。
【病因】 微小核糖病毒组中的肠道病毒70型引起。
【临床特点】 ①自觉症状与流行性角结膜炎相同。②分泌物少,为水样或浆液性。③眼睑高度水肿。④球结膜下出血为本病特点,发病后2~3d内即见球结膜下有点状、片状出血,重者波及整个球结膜。⑤角膜上皮细小点状剥脱,愈后不留痕迹。⑥耳前淋巴结肿大。
【处理】 同流行性角结膜炎。
淋菌性结膜炎(gonococcal conjunctivitis)
【病因】 由淋球菌引起。成年人主要为淋菌性急性尿道炎的自身感染,单眼多于双眼;新生儿则为产道感染,常双眼同时发病。
【临床特点】 表现为急性化脓性结膜炎,因分泌物特别多且为脓性故又称脓漏眼,为本病的特有体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病情发展急速,4~5d达高潮,3~6周才渐消退,可并发角膜溃疡和穿孔。一般新生儿的病情较成年人为轻。
【处理】 ①结膜囊冲洗:脓性分泌物多时,用生理盐水或1∶1 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结膜囊,冲洗时患者头歪向患眼侧以防健眼被传染。②青霉素制剂:局部可点1%的氨苄青霉素眼药水,每3~5min 1次,全身肌注青霉素。③大观霉素(淋必治)(trobicin)2g肌注1次,对顽固病例可肌注2次。
病人严格隔离,一眼患病,健眼戴透明眼罩;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并专用,用过的敷料要烧掉;患者不能到公共场所;患有淋菌性尿道、阴道炎的孕妇,产前应治愈,婴儿出生后应立即用抗生素眼液或1%硫酸银点眼;医护人员在诊治病人时应戴保护眼镜。接诊后应及时消毒。
慢性卡他性结膜炎(chronic catarrhal conjunetivitis)
【病因】 ①感染因素: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未完全治愈而转为慢性或感染的细菌数量不大、毒力不强。②非感染因素:不良环境的刺激,如异物、风沙、烟尘、强光等;其他眼病的影响,如倒睫、泪道堵塞、睑缘炎、屈光不正、隐斜视等;另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烟、酒过度或长期应用某些刺激性眼药或化妆品,均可成为慢性结膜炎的病因。
【临床特点】 ①病人自觉症状往往较客观检查所见严重。主诉患眼痒、眼干、灼热感、刺痛、异物感等,且有眼疲劳感。②分泌物不多,常为黏液性。③结膜稍充血。④眦部可有白色泡沫状分泌物。
【处理】 首先去除病因,如矫正屈光不正、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滴用抗生素和0.25%~0.5%硫酸锌眼药水。
沙眼(trachoma)
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角膜结膜炎,偶有急性发作。在卫生条件差的流行区,常有重复感染。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故名沙眼。
【病因】 沙眼病原体抗原性有14种之多,其中A、B、C为沙眼。可通过手、洗脸用水、毛巾、玩具及公共场所用具等传播给他人。
【临床特点】 双眼患病,轻度沙眼可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畏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其特征如下:①结膜充血及血管模糊。②乳头肥大: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③滤泡增生:是结膜上皮下组织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其特点为:主要分布在上睑和上穹窿部结膜,灰黄色半透明胶状扁球形隆起,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呈污秽样。④角膜血管翳:裂隙灯下见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新生血管处可有灰白色点状浸润,称为角膜血管翳,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由于血管细小,随病情进展,血管翳向瞳孔区悬垂下来,角膜其他方向血管翳亦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严重影响视力。⑤瘢痕:沙眼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已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并发症及后遗症】
1.睑内翻及倒睫 在沙眼的后期,病变侵及睑板,因瘢痕组织收缩而变短,加之睑结膜,特别是睑板上沟部位因瘢痕而收缩,遂使睑板向内弯曲如舟状,形成典型的睑内翻倒睫。倒睫亦可单独发生,是由于毛囊附近受病变侵犯后产生的瘢痕所致。倒睫的长期刺激,可使角膜浅层呈现弥漫性点状浸润,继而上皮剥脱,形成溃疡,称沙眼性角膜炎或沙眼性角膜溃疡,此时病人有异物感、怕光、流泪、疼痛及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做内翻矫正及电解倒睫术,以免造成严重的损伤。
2.沙眼性角膜溃疡 在血管翳的末端有灰白色点状浸润,一旦破溃,即形成浅层溃疡,这些溃疡可以互相融合,形成小沟状溃疡。这种由沙眼血管翳所引起的溃疡,与倒睫所引起者,均称为沙眼性角膜溃疡。前者以用药物治疗为主,后者应手术矫正睑内翻倒睫。
3.上睑下垂 由于上睑结膜及睑板组织增生肥厚,使上睑重量增加;同时病变侵及苗勒肌和提上睑肌,使提睑功能减弱。治疗仍以沙眼为主。
4.沙眼性眼干燥症 由于结膜表面瘢痕化,将结膜的副泪腺及杯状细胞完全破坏,泪腺排泄管在上穹窿部的开口也被封闭,黏液和泪液完全消失,结膜及角膜变干燥、上皮角化、肥厚,又称为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此时应点鱼肝油或人工泪液以减轻结膜、角膜干燥,或行泪小点封闭术减少泪液的流出。
5.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 沙眼衣原体侵犯黏膜,可引起泪小管阻塞或鼻泪管阻塞,进而形成慢性泪囊炎。
Ⅰ期:进行期,即活动期,乳头和滤泡同时并存,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无传染性。
典型的沙眼诊断并不困难,但是要确诊早期沙眼,必须具备:①上睑结膜血管模糊,乳头肥大,滤泡形成。②角膜血管翳。③睑结膜刮片,在结膜上皮细胞中找到包涵体或培养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其他一些结膜炎也有乳头滤泡增生,应与沙眼鉴别。见表2-5,表2-6。
表2-5 沙眼的鉴别诊断表
表2-6 结膜病变特点
【处理】 ①药物治疗:10%~30%磺胺醋酰钠、0.5%氯霉素、0.1%利福平液点眼,3~6/d,晚间涂以0.5%金霉素、四环素或1%红霉素眼膏。②手术:睑内翻矫正术、电解倒睫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等。
(二)睫状充血
为角膜缘血管网充血。颜色暗红,越靠近角膜缘充血越明显,充血血管深,不随结膜移动。常见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急性眼压高。参见第一节中的伴眼痛性视力下降。
(三)混合性充血
为结膜、睫状充血并存,常为浅层与深层炎症并存或浅层炎症波及深层引起。
(四)巩膜充血
巩膜浅层或深层炎症引起,弥漫性或局限性,呈紫红色,结膜可以移动与巩膜无粘连。
巩膜炎(scleritis)
巩膜是眼球壁的最外层,由坚韧、致密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构成,纤维间的细胞成分与血管极少。正常巩膜呈均匀的乳白色,前部巩膜由透明的球结膜和眼球筋膜覆盖,不与外界直接接触。巩膜前部有前睫状血管通过,构成血管网,因而炎症多发生在此处。在巩膜疾病中,以炎症最常见,但急性化脓性感染极少看到。不论病因为何,其病理改变较为单纯。典型者为肉芽肿增殖反应,形成炎性结节或弥漫性肿胀区,表现为胶原纤维的坏死、变性和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由于巩膜深层血管及神经较少,所以病程进展缓慢,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对药物治疗反应亦较为迟钝。
【病因】 ①内源性:主要原因。可由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而来,如结核、病毒、结节病、痛风等。也可由于病灶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及内分泌因素而发病。②外源性:较少见,如细菌、真菌、病毒,多通过外伤或结膜的创面而来。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眼部的表现:如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④继发感染:由邻近组织如结膜、角膜、葡萄膜或眼眶周围组织的炎症蔓延而来。⑤原因不明。
【临床特点】 病程长、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巩膜易变薄弱,在眼内压的影响下,可发生巩膜膨出,形成巩膜葡萄肿(scleral staphyloma)。分为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
1.表层巩膜炎(episcleritis) 巩膜表面组织的炎症,常发生于赤道前部,女性多见。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
(1)结节性表层巩膜炎(nodular episleritis):最常见,以局限性结节样隆起为特征。结节可1至数个,呈暗红色。病变处结膜充血和局限性水肿。有疼痛及压痛。病人可有轻度的刺激症状。常合并有轻度虹膜炎。每次发作后经过4~5周,炎症渐行消退。预后良好,但易复发。需与泡性结膜炎进行鉴别。
(2)周期性表层巩膜炎(periodic episcleritis):也称一时性表层巩膜炎(transient episcleritis)。多发生在妇女月经期。病变部位的巩膜表层与球结膜呈弥漫性充血和水肿,而呈紫红色。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时间短暂,数小时或数天即愈。发作时可伴有神经血管性眼睑水肿,偶而可并发瞳孔缩小、睫状肌痉挛等。
【处理】 除病因治疗外,局部用0.5%可的松眼药水或抗生素眼药水点眼,4/d。也可同时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5mg。全身可口服吲哚美辛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2.巩膜炎(scleritis) 巩膜组织本身的炎症,比表层巩膜炎严重。根据临床表现,也分为下列3种类型。
(1)前巩膜炎(anterior scleristis):病变位于赤道前方的巩膜。常见于青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双眼可先后发病。自觉眼部疼痛十分剧烈,有刺激症状。巩膜浅层和深层可呈弥漫性或局限性紫红色充血、隆起,结节形成,有压痛,结节1个或数个,严重者互相融合,甚或沿角膜缘全周呈堤状隆起,形成环状巩膜炎(annular scleritis)。球结膜高度水肿,影响观察巩膜情况,此时可滴注肾上腺素(副肾素),使浅层血管充血消退后来帮助诊断。可合并葡萄膜炎及角膜炎。反复发作可使前房角广泛粘连,引起继发性青光眼及形成巩膜葡萄肿。
(2)后巩膜炎(posterior scleritis):病变位于后部巩膜。因眼前部无明显变化,故在诊断上有一定困难。此型少见,多为单眼发生。女性多于男性,亦可和前巩膜炎联合发生。患者剧烈眼痛、眼睑水肿外,眼球轻度突出,由于眼外肌受侵,眼球运动受限而发生复视。该病亦可并发脉络膜炎、白内障和青光眼。应与眼眶蜂窝织炎鉴别,后者的表现是眼球突出明显,球结膜水肿比后巩膜炎轻。本病与眼球筋膜囊炎的鉴别困难,两者可同时发生,称为巩膜筋膜囊炎(sclerotenonitis)。但眼球筋膜囊炎早期即出现眼外肌麻痹。
(3)坏死性巩膜炎(necrotic scleritis):破坏性较大,病程不一,大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开始表现为局部病灶者,眼痛明显。随病情急剧发展,巩膜外层血管可发生闭塞性脉管炎。在病灶上及其周围出现无血管区。病灶可局限化或蔓延扩展,最终融合、坏死,暴露出脉络膜。有时在缺损区边缘可见粗大血管,其上覆盖一薄层结缔组织。随着病情的发展,巩膜组织发生软化、坏死和穿孔,葡萄膜膨出,故又名穿通性巩膜软化(scleromalacia periorans)。结膜下注射而造成穿孔。
【处理】 局部用0.1%地塞米松或吲哚美辛眼药水,抗生素眼药水点眼预防继发感染。也可同时结膜下注射(坏死性慎用)地塞米松2.5mg及可口服吲哚美辛或皮质类固醇等。对坏死性巩膜炎的治疗可参考内科对胶原性疾病的处理,已坏死、穿孔者可行坏死组织切除联合巩膜移植术。
眼球出血
主要表现为球结膜出血。
【病因】 眼外伤、老年人自发出血及全身病引起。
【临床特点】 小片状至弥漫整个结膜下不等。多见于外伤,钝挫伤后,结膜下浓厚出血应仔细检查是否有眶骨骨折;眼压低者应怀疑后部巩膜破裂。老年人在剧烈咳嗽、大便干燥等腹压增高甚至揉眼即可引起球结膜下出血,尤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及糖尿病者。部分患者无任何原因可寻。
【处理】 本病无特殊处理,可滴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48h后湿热敷促进血液吸收。老年人请内科会诊注意全身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